西亭:杜甫《登高》赏析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西亭赏析:
这是杜甫晚年的一首巅峰佳作。这首诗是杜甫借重阳登高抒发自己年老人孤、贫病交加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苦心境,整首诗回旋顿挫、沉郁悲凉。
首联,写登高时俯仰之间所感觉到的廖廓、凄凉的深秋景象。“风急天高”四字写出了秋风落叶、秋空廖廓的景象,可以想象出夔州山高峡陡致使风急的地理风貌和风清气爽致使寥廓的季节特征。“风急”两字用得很微妙,字面意思让人觉得秋来得快,实际上是在为自己衰老得快起兴;在调动视觉、触觉的同时,还包含了秋致万物衰落过急的心理伤感成分。“天高”,字面意思是秋空廖廓,实际上是反衬人的渺小与孤独,是反兴。“猿啸哀”既是写实又是化典,写实运用了听觉,化典运用了联想思维,《巴东三峡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同样是为后面抒发伤感情绪起兴。“渚清沙白”,渚是清的,沙是白的,暗示了鸟无食可觅,因而只能盘桓回旋的飞翔,同样是为诉说自己艰难谋生起兴。首联写的是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肤之所触的近景,具体形象,景象非常丰富,所以千秋以后还能还原当时景象。运用的是常人思维、切身体会和现实联想,情感十分丰富,所以能够引发纵贯千秋的共鸣。这种写法就是景为情设。
颔联,写登高望远时所看到的群山丛林叶落萧萧、大峡深谷江流滚滚的肃杀景象。“无边”就其落木深广而言,意境旷远,目之所及皆为秋意笼罩,为“悲秋”起兴;“不尽”就其长江源远而言,气势磅礴,耳之所闻皆为涛声占据,为“老病”起兴;“萧萧下”与“滚滚来”,则言其来势凶猛、不可阻挡,都是为青春不再、年老体衰起兴。这一联景象就比较集中,描写也比较概括,着重突出境界的阔远和气势的悲壮,给予视觉、听觉强烈的冲击,引起情感乃至灵魂的剧烈震撼,从而强化了诗作的艺术效果。
颈联,经过首联、颔联的兴发,触景生情,转写自怜。也就是说,前两联的比兴是后两联抒发情感的铺垫。所谓转,就是转入正题的意思。颈联上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的主旨是“悲”。“悲秋”一语出自宋玉《楚辞·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刘禹锡也有“自古逢秋悲寂寥”的诗句。 秋既是一个草木由盛转衰的季节,又是植物果实丰收的季节。文人逢秋,要么看到落叶凋零、时节如流,联想到岁月不居、人生易老而产生伤感;要么看到天道酬勤、硕果累累,联想到壮志难酬、空负韶华而产生悲慨。人将老至,逢秋生悲,已是不堪,但老杜的悲秋却在不是寻常在家,而是作客(即漂泊)之中,既无亲朋又无好友的状况下的悲秋,翻进一层;何况去家“万里”,有家难归的地方悲秋,又是翻进一层;更何况不是暂时作客,而是“常”作客,更是翻进一层。下句“百年多病独登台”的主旨是“自怜”。“病”已使人生怜,何况病“多”,翻进一层;“多病”不是集于常人之身,而是集于年过半百老人之身,又翻进一层;“百年多病”况且无人照料,“登台”也要独自而往,更是翻进一层。这种描写悲秋自怜心境的抒情,是在“登台”过程中体会得更加深切后抒发的,既写实又顾题,让读者感同身受,震撼不已。上句是绾合前两联,下句引出尾联。
尾联,进一步以悲慨缘由作结,凄凉伤感,感人至深。“艰难苦恨”四字概括了杜甫一生的遭遇,都添加并显现在“霜鬓”上了,这是从形象上写;而“潦倒”是就神态上写,“新停浊酒怀”是就因病戒酒的事实上写的。这种以形象、以情态、以事实来抒情,读来更真实、更可感,因而更感人。
此诗,写景是描绘了萧索的秋天和苍莽的山水,是联系自身的境况、抒发个人情感展开的,为的是触生情(即“艰难苦恨”、“孤独”、“潦倒”之情)。就景而言,万木摇落的深秋,荒凉僻远的山城,本来有一种压抑苍凉的况味。这种况味和杜甫自身的“老”“病”“艰难”的处境恰好融合,使悲怆情调愈见浓郁。因此,此诗的意境,是触景生情而生成的意境。诗中的景,并非客观世界的单纯复现,而是经过作者苦心经营的筛选出来的景,筛选时,这个景已经具有一定的感情指向性,这就是所谓“景为情设”。杜甫在诗中还巧妙化典,运用古代就有“悲秋”的传统,触凄凉景,生悲苦情,符合人之常情,使其更为感人。
有人把杜甫这首诗捧得很高,就艺术手法而言,确实很高,意境相当好,客观世界的景与主观世界的情结合得天衣无缝,非常妥贴。然而,就立意而言,无非也是嗟老伤穷而已,并不高妙到哪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