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记|教鞭的故事

如果问起我们这一代人上学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我想“教鞭”可说是留给每个人刀刻般的印象。

教鞭怎么起源的我没考证,但古时私塾先生对学生施行体罚所用的“戒尺”我们却是常常听说。不少伟大的人物都尝到过戒尺的滋味。曾读到一个故事说的是,“少年邹韬奋在父亲面前背《孟子见梁惠王》,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一想不起来就要挨一下打,半本书背下来,右手掌被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陪在一旁的母亲还要哭着说‘打得好’”。这样的“创伤记忆”,不会只是一两位古时少年学子的求学经历。鲁迅的启蒙老师寿镜吾老先生是一个博学而又极为严厉的人,在他的“三味书屋”里,有戒尺,还有罚跪的规则,但是都不常用。

“戒尺”这个名字起得好,“戒”是警戒,惩戒;“尺”是尺度,标准,这些正是人在成长过程中所必需的,没有规矩,难成方圆!

我想,教鞭的出现跟“戒尺”密切相关。只不过,我觉得教鞭的作用首先是辅助教师的教学,其次才是对学生的警戒作用。只不过,在我们的记忆中,教鞭的警戒和惩罚给我们留下了太深刻的记忆罢了。

回想我们上学时,每个班的讲桌上少不了的就是粉笔、黑板擦和教鞭了。所谓的教鞭,也就是一根长约1米多、直径2-3公分的长条小木棍。每到上课铃响,老师走向讲台,首先要拿起教鞭在讲桌上“啪啪啪”敲几下,“惊堂木”一般,原本闹哄哄的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于是,老师就开始了上课。

当我们学习生字词的时候,老师在黑板上板好书,于是再次拿起教鞭,像魔杖一样,我们就根据老师做出的教鞭“语言”大声读起来——教鞭在一个字的下面点一下,我们就读一遍,再点一下,我们就再读一遍。如果在一个词语的下面用教鞭一划,我们就知道要读这个词语了,一个长长的句子也是这样。这无声的指挥棒,奏出了课堂上最美妙的音符。此时的教鞭是那么神奇、那么可亲!

而当我们违反纪律或者犯了错误,闯了大祸,那教鞭的威力会让我们胆战心惊。此时,老师就会拿起教鞭,或是猛敲讲桌,啪啪作响,声震屋瓦,我们吓得噤若寒蝉,低头不语,大气不敢出,头也不敢抬,生怕被老师盯上!或是老师让犯错的学生走上讲台,用教鞭指着一顿狠狠批评,或者直接教鞭落身,打的学生捂头捂腚,上蹿下跳,闪躲腾挪。

记得好像是五年级的时候,寒假结束开学,第一堂课就是上交寒假作业。那时的我们玩性大,好多作业都是在开学前几天或者开学前一晚做的,自然有写不完的。作业一上交,没完成作业的当然“怀里揣了小兔子”,老师随意一翻看,挑拣出没完成的或者写的潦草的,点着名字站成一排,挨个挨批。记得我的同桌就被老师一教鞭狠抽到胳膊上,吓得我们心都差点停止跳动。虽然穿着棉袄,但我的同桌疼的脸扭曲了一下,捂着胳膊逃出了教室。

我们老师要求教室里不能没有教鞭。为此,还专门安排我们轮流准备教鞭,并且要求教鞭不能太细,不能不直,材料最好是荆条的,或者槐树条、杨树条,不要梧桐条的,不经摔。

虽然那时学校里经常出现老师体罚学生的事情,但家校关系却并不像今天这么紧张。我觉得主要还是社会环境和认识问题。当时的社会和家长都认为,“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家长在把孩子交给学校的时候,大多数人会说“自己的孩子该打就打,绝对不会说二话”。社会对严厉的、体罚学生的教师还是比较认可的,评价基本没有多少负面的。

时移世易。如今,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教育现代化步伐的加速,电脑、投影仪、电子白板等现代化教学设备逐步普及,木质的教鞭逐步走出了课堂,取而代之的是电子教鞭、激光教鞭。

同时,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人们法制观念的提升,教育立法越来越严密,“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已经入法入规,教师如果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就是违法违纪违规行为,可被追究法律责任。

如今,家庭独生子女居多,父母溺爱有加。许多时候老师面对一些问题孩子,既说不得,更打不得,长此以往,我不敢预测多年以后会发生什么后果。我依然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老师们手中虽然没有了教鞭,但心中不能没有一把戒尺——教育不能没有“惩戒”;惩戒不能没有“尺度”。

(0)

相关推荐

  • 戒尺要不要还给老师

    戒尺最早是佛教仪式中使用的一种法器,由两块木板组成,后来渐渐演变成一块木板,主要用于警示修行人令修行人心不放逸,多在"皈依.剃度.传戒.说法".以及"瑜伽焰口施食&quo ...

  • 虹野:为啥有人呼吁还教师“师权”?

    "师权"是啥东西? 近日看到一篇文章,呼吁还教师"师权",曰"还师权.尊师道是复兴大业之必须".不过本人确实有点纳闷,"师权&qu ...

  • 村小学和师老师

    本文作者:靳焕珍 小时候,偶有镇里的小朋友来村里做客,很快就与我们打成一片:捉迷藏.跳格子.丢沙包.谈天说地--印象最深的是听人家讲她们的小学:有一排排的教室.有好多个班级.有各科老师--这些都像半空 ...

  • [黄石文坛]鲁应中的寓言新编《卫正申与卜服气》

    卫正申与卜服气   卫正申与卜服气是一对师生,卫先生老是不放过卜同学的小调皮,卜同学常常背后说卫先生不能严于律己.他们常闹笑话.   卫正申读了好多年的书,考了好多次的试,连秀才也未中,只好办了所乡塾 ...

  • 老师的戒尺

    老师的戒尺 海 我们都当过学生,小的时候经常会看到,老师惩罚犯错的学生.有很多的老师都会准备一把戒尺,当学生犯错的时候,就会用它去惩戒学生. 我曾经和朋友一起聊过,有的人被老师打了手,感恩的记住了.因 ...

  • 一根教鞭

    (411) 一根教鞭 姚琪和张浩是三班两个很可爱的活宝.一个很聪明,但是有一个毛病:总爱接老师的话,惹得同学们哄堂大笑:一个小调皮,爱出风头爱表现,也乐于为大家做点什么.为了约束他们的小讨厌,新学期, ...

  • 牛宝宝上学记(民间故事)

    牛宝宝十二岁了,牛富贵把他送到临近的的私塾读书. 牛家庄没私塾,所谓临近的私塾也在五里外的朱家寨,私塾里读书的孩子不多,先生教孩子们学百家姓,从赵钱孙李开始,首先让孩子们弄懂这些字的意思,一字一字给孩 ...

  • 上学记|鞋子的故事

    解晓东有一首歌曲<中国娃>是这样唱的:最爱喝的水呀永远是黄河水,给咱一身太阳色能把那雪融化:最爱吃的菜是那小葱拌豆腐,一青二白清清白白做人不掺假: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站得稳走得正踏 ...

  • 远去的驿站——上学记(二)

    远去的驿站--上学记(二)         春节之后,开学就升到二年级了,陈老师调到大学校去了,又换了一名新的民办教师,名字叫王志,正牌文革前初中毕业生,水平比前面的老师都高出一大截,除了课本上面的算 ...

  • 远去的驿站——上学记(一)

                              上学记(一)                          远去的驿站       每个人对自己童年往事都会有些许深刻的记忆,无论是美好还是苦难 ...

  • 小蜗牛上学记

    孙敬彬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连减练习教学实践与思考 课前慎思 减法的性质在小学阶段虽然没有总结,但在教学中还是有许多渗透,特别是人教版教材会在练习中专门安排一些习题让学生观察对比,丰富其认识,到了高年 ...

  • 《红灯记》的故事

    1970年,全国各地开始大演"革命样板戏".我当时在盐城南洋公社镇星大队做民办教师.南洋的教师系统也不甘落后,闻风而动,利用暑假排起了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我也被选中 ...

  • 《探索发现》  琢磨记——石的故事

    <探索发现>  琢磨记--石的故事

  • 《探索发现》  塑造记——泥的故事

    <探索发现>  塑造记--泥的故事

  • 还刀记(民间故事)

    · ~荒山受托清朝康熙年间,四川举子王希赴京赶考,名落孙山,无奈之下,只好收拾行李回乡.这天,王希住进京郊的一家驿站,想想自己十年寒窗,金榜无名,辗转难眠,看到窗外月光皎洁,干脆披衣起床,走出驿站,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