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发布|新疆空域将启动20年来规模最大空域资源调整
将于6月23日正式实施的新疆地区空域优化方案虽然距离实施尚有数月,但已经吸引了业内外足够的关注目光。在军民航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这次“诚意十足”的空域优化方案将为新疆天路带来哪些新变化呢?又将如何进一步畅通空中丝绸之路?
20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调整
此次实施的新疆地区空域优化方案是对新疆地区的繁忙终端区和高空航路进行的一次“大手术”,是近20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空域资源调整,此举将为新疆地区未来一段时期内的民航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根据新疆地区空域优化方案,乌鲁木齐机场繁忙终端区将实施进离场分离,使得约占新疆地区70%左右的新疆至内陆航班在终端区飞行阶段实现进离场分离,大幅减少降低了安全风险,为提升增加空域容量奠定坚实基础。此外,新疆至内陆航班在高空航路阶段将实现单向运行,实现了进出通道的“一生二”扩容,为后续开展更大范围、更大力尺度的空域优化奠定基础。
据介绍,此次空域优化方案共涉及新辟航路航线2880公里,取消航线1130公里、临时航线转固定570公里,固定航线转临时530公里、对外开放航路航线3000余公里。
构建“整体大循环、局部微循环”的航路网络新格局
此次新疆地区空域优化方案的“出炉”,不仅仅是该地区的一次空域优化调整大动作,更是我国民航干线航路网规划大格局下的一次大范围空域优化。
“通过新辟、调整航路航线和优化整合现有航路航线,新疆至内陆的空中通道实现了单向进出分离。在此基础上,我们后续还将进行大尺度的航路航线优化调整,这也是规划中的沪兰空中大通道,即空中丝绸之路的前奏。”民航局空域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干线航路网络如同国家高速路网一样,是整体空中交通网络的动脉,是空域网络的关键,只有在干线网络得到优化和理顺的基础上,才能为推动其他空域单元优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民航空管部门结合我国军民航空域管理的实际情况,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创新提出了以单向循环运行为主要思路的航路网规划新理念,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推动规划实施。民航空管部门在军航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紧紧抓住、抓准、抓好干线航路网规划这个 “牛鼻子”,不断推进重要机场群、城市群交通流之间的空中大容量通道优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自2013年以来,民航空管部门先后实施了京昆、广兰、京广等空中单向大通道空域优化工作,实现了相关城市对之间的空中往返实现了单向运行,降低了安全风险,为增加空域容量奠定了基础。
在相关通道成功实施并取得良好成效的基础上,民航空管部门又因地制宜地提出了10余条空中单向大通道的规划方案,基本涵盖了我主要城市对之间的交通流运行。
以新疆地区为例,在近期推进沪兰空中通道建设基础上,远期还规划了新疆地区过境外蒙古直飞东北的空中通道规划,待时机成熟时推动规划实施。“只要坚持按照规划,逐步推进实施,不断更新完善,预计通过三五年的规划实施,全国将基本形成‘整体大循环、局部微循环’的航路网络新格局” 。
军民航融合发展释放“制度红利”
民航空管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新疆地区空域优化方案的顺利“出炉”,得益于军方的大力支持和军民航空管部门大力推动的军民航融合机制建设。
近年来,新疆管理局积极倡导“地方与机场主导,空管组织实施、航空公司参与、行业政府指导”的空域协调机制,不断加大空域协调力度,与空军建立了良好的军民航协调氛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此次空域优化方案规划中,军民航双方充分借鉴了前期“空域资源置换”的空域优化思路。空军对此次调整工作给予了很大支持,将原有的部分临时航线转为固定航线供民航运行使用,并同时新辟了几条新航线供民航使用。同时,民航也主动调整部分对民航运行影响较小的航线给军航使用,使其可以对训练空域进行优化整合。
随着“资源置换”理念的推行,双方“有得有失,有进有退”,减轻了对彼此的影响,实现了空域资源使用1+1>2的效果。“正是在军民航深度融合理念的指引下,军民航双方树立起‘一盘棋’思想,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推动工作,一步步打破影响空域资源使用的‘藩篱’,才使得越来越多的空域用户享受到军民融合带来的‘制度红利’,实现了空域资源利用的效益最大化。”民航局空管局局长车进军表示。
近年来,正是在空域优化过程中,军民双方深度融合,互惠互利,共赢发展,一个个空中壁垒被打破,一条条空中通道被打开。
“安全是基础,服务是使命。”车进军表示,2016年,民航空管部门将充分利用空域管理体制改革契机,同军航相关部门深度推进军民航融合工作,不断推进沪兰、中韩等空中单向大通道建设,实施沈阳、厦门、哈尔滨等繁忙终端区空域优化,以及华东、中南及东北地区航路航线PBN运行等工作,以实实在在的措施为空域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封面图片作者: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