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湾陶魂│潘柏林:窑火不老,薪火不息

《文化参考报》大美术周刊专栏

主持:高世现
本期推荐:潘柏林
上矩形
潘柏林

创新是我一生的艺术语言

潘柏林也是被称为石湾公仔“新生代”的领军人物,是一批并非师出名门、世家的既有传统工艺美术的浑厚文化积淀,又有先锋前卫的表现力的新一代石湾公仔艺人的代表人物。他在题材、工艺和授徒行规等方面进行的探索和创新,为石湾陶塑艺术带来一股新风。

下矩形
高世现
《文化参考报·大美术》周刊主编

古琴流传上千年,不创新何来《梅花三弄》《潇湘水云》?唐诗宋词也流传上千年,不创新何来《两只蝴蝶》《再别康桥》?恰如冯友兰先生所说:“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创新,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使命。潘柏林坚持有情怀的创造与创新,才有《回娘家》《喜临门》,此外他还不断探索肌理运用的创新,特别在衣纹的表现手法方面,潘柏林大胆尝试用真布泥代替手工塑服饰的新工艺,衣纹真切,真实感强。凭着对石湾陶的热爱,他将传统石湾公仔中神仙道佛题材进行生活化、通俗化的拓展;他开启新工艺、新材料、新思维的创新,引领陶艺创作潮流;他独创了陶艺作品搭配天然枯木,为国内第一人,此后陶塑界竞相效仿,迅速在全国形成了天然树根搭配陶艺的风潮。

事实上,守正创新本身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正因为中华民族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理念和追求,中国文化才得以绵延不绝,并且总是能够在历史前进中不断创造新繁荣。

四十六年来,潘柏林创作作品无数,他的创新从不曾停止。他说,“我们是站在传统大师的肩膀上,既要吸收传统优点,也要以新观感体验时代的责任感,塑造新形式、新内容、新风格,这才是陶艺家的使命。”

与时俱进 ,守正创新,创新是石湾陶塑赢得未来的引擎。

01
关键词:题材创新
民族题材的当代塑造

《回娘家》的意义不仅在于创作题材的创新,还在于适当地运用夸张与写实的刨作手法,使作品更贴近主题思想。艺术作品的写实是基础,夸张手法的运用是-种极赋情趣的创新,不仅带给作品新的生命而且在不经意以诙谐、幽默形态使人快乐而遐想。

《回娘家》潘柏林

雕塑式的“东方思想者”

潘柏林特别欣赏和崇拜法国雕塑大家罗丹,常常为其雕塑展现的激情和手法所感动。然而在潘柏林看来,欣赏和崇拜,不等于全盘照搬,罗丹的《思想者》是西方的,而达摩,则是他希望通过民族题材与创新语言,塑造而出的“东方的思想者”。

枯木与陶塑结合的开端

2004年创作《绿色的怀念》是潘柏林使用枯木与陶塑结合的开端:经千年风化的木头不刻意作雕饰而是保留自然状态,与石湾公仔结合,猴子坐在枯木上,看着自己家园尽毁,遍地黄沙,满目苍夷……在这件作品中,对动物不安与恐慌神情的精准捕捉,与枯木的沧桑感融合,形成强烈的影射意义。

《绿色的怀念》潘柏林

02
关键词:工艺创新
真布泥代替手工塑服饰

在工艺上,潘柏林独创了用真布泥代替手工塑服饰的新技法,丰富了人物衣纹的表现技法,使其更具质感,更加生动传神,大大提高了肌理的运用价值。在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潘柏林运用真布泥烧成手法创作的陶塑《静坐达摩》,在参展的数百名大师作品中脱颖而出,夺得金奖。

《静坐达摩》潘柏林

03
关键词:行规创新
破传统开门收徒

近20年来,潘柏林打破了石湾公仔技艺“家传”的传统,以原来的湾江艺术陶瓷厂和自己创办的南江陶瓷工艺厂为基地,不分亲疏、地域,择贤收徒,先后收徒60多人,他们来自广东、河南、广西、江西等地。如今这些门徒已成为石湾陶艺界的生力军。

上矩形
潘柏林

传承与创新,首先在于传承

回顾石湾陶艺的传承文仕变迁史,“柏林传承”标志着石湾陶艺的师徒传承谱系注入了新鲜的“活水”,他创办的柏林艺术馆是省级传承基地,他带领51位学生248件作品集体亮相月坛雅集非遭传艺荟,他将作品送到中国最高的艺术殿堂进行展示,而石湾陶艺文化的创新与传承,也就在一代又一代之间传递。

下矩形
高世现
《文化参考报·大美术》周刊主编

文化传统仿佛是一条不竭的江河,源头在过去,而一直奔涌流淌到今天。

石湾陶塑技艺自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要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是做好传承。石湾陶塑能够历经磨难而不断发展壮大,仍然蓬勃葳蕤,显然与这种民间艺术强大优异的基因有关。在强调文化自信、弘扬中国精神的今天,更是有充分的理由,认真传承和弘扬石湾陶塑其中的优秀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

传承人要传承些什么?除了传授技艺,传授工匠的精神,更要将非遗传承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更要将人类的共同价值的结合起来。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以生命呵护高洁理想的沉痛而决然的表白,潘柏林“我为陶林,共创辉煌”,他的“陶林堂训”与人类共同认可信奉的价值理念契合,传统美学元素也让他与他的弟子们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辨识度,也成为他们的艺术魅力的重要来源。

在今天,“柏林传承”已成为其中一脉,他与他的弟子们正以虚怀若谷,成为“石湾陶”独特的精神标识,海纳百川的气度,并使之代代传递,赓续不已。

1、石湾陶魂│封伟民“以画入陶”全新的格调和意义

2、石湾陶魂│杨英才:他让釉在陶土上跳舞

3、石湾陶魂│霍冠华:造鹰的精神追求——万里碧霄终一去,不知谁是不羁客

4、石湾陶魂│交织、凝聚与升华——读冯祖辉的神话人物陶塑有感

5、石湾陶魂│她为仕女设计“时装”——梁惠芳的仕女人物特色

6、石湾陶魂│周永锵的盛世喜狮

7、石湾陶魂│以冯志伟的《五虎将》系列为例——论石湾陶塑中“动感造型”的存在基础

8、石湾陶魂│陶与神同游,人与天同在——试析陶艺家陈沛津的生肖艺术

9、石湾陶魂│握杯,捧书,执扇——许少杰石湾陶塑的普世情怀

封伟民

“以画入陶”

全新的格调和意义

杨英才

他让釉

在陶土上跳舞

霍冠华

万里碧霄终一去

不知谁是不羁客

造鹰的精神追求

冯祖辉

交织、凝聚与升华

读冯祖辉的

神话人物陶塑有感

梁惠芳

她为仕女设计“时装”

仕女人物特色

周永锵

狮舞人间欢歌阵阵

福临门第喜气洋洋

周永锵的盛世喜狮

冯志伟

以冯志伟的

《五虎将》系列为例

论石湾陶塑中

“动感造型”的存在基础

陈沛津

陶与神同游,人与天同在陈沛津的生肖艺术

许少志

握杯,捧书,执扇

许少志石湾陶塑的普世情

2
欣赏
追求“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天伦乐》

➤《洞房花烛夜》

➤《喜临门》

➤《恩爱夫妻》

原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

看到潘柏林的作品感到非常震撼,作品和手法的独特,在石湾陶艺的继承和创新上做出了一种具有示范性、典范性的艺术实践。他也是一个很热心的人,学生非常多,是这个时代的国宝级大师。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曹春生

潘柏林是一位才华横溢、热爱生活、充满生活激情和永不停歇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充满生命和魅力,是当今石湾陶塑艺术的领军人物。

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常莎娜:

潘柏林的作品真是不一般,真正做到了生活,艺术和技艺的真善美,又是传承又是创新,这点是做到了,而且这么年轻就做到了。尤其整个衣纹我很佩服,转折和关系表现得非常好,跟人体的关系,该亮的亮,该亚光的亚光,该细的细,该有裂纹的就有裂纹,这个真是大师的水平,我们现在搞文化艺术大发展,我觉得有些东西应该推广出去,这个就是代表了我们中国的文化。

➤《山中方七日》

➤《喜怒哀乐》

➤《醉里梅花梦亦香》

➤《花样年华》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张守智

潘柏林把原来石湾公仔传统神佛题材扩大了,在表现这个时代生活上他有所开拓。“文革”后中国陶瓷产区里面出现了一批人才,柏林应该是在佛山市石湾这个陶瓷产区当中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很努力。今天在中国陶瓷产区坚持以瓷雕,陶雕为主,不改变,做得最好的是佛山。另外,他的特点是不但搞创作,还会开发市场。柏林让石湾的陶瓷融入生活,融入市场,而且带出了一大批人。

清华美术学院教授杨永善

潘柏林的东西本身就表现着石湾的传统,在一个产区具有特色的东西,一定不能丢掉,要继承,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发展。有的人讲要创新,但不是新的就是好的,“新”应该有根底。石湾的东西让人一看就知道是石湾的,京剧再改再创新还是京剧,不是歌剧,别走调,潘柏林在这一点上把握得很好,没有走调。但可以来点花腔,挺漂亮的,颜色釉色用得好,肯定在工艺上下了功夫了。我们搞陶瓷的就是窑工,既要玩泥还要玩釉,跟火打交道,这很不容易。我看到潘柏林的成就,很高兴

中国著名雕塑家潘鹤:

潘柏林的作品能既往开来,承前启后,现在有人只能承前不能启后,有的人只能开来没有继往。

3
样刊
中国第一本跨界文艺综合类周报
Butter

文字:高世现

出品:文化参考报

图片:作者,不可商用

排版:高世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