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灯火】王贵斌:《山路弯弯》
【总第042304期】
山路弯弯
作者:王贵斌
故乡,一个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曾记得:在我小时候,每当列车拖着长长的烟雾从我的视野里渐渐地远去,那汽笛嗚嗚的长鸣和车轮铿锵的欢笑,就会在我心中撩起思乡的涟漪,因为,在一个远离父母的孩子心里,故乡总是那么美好。
我的家在山区,当兵的姐姐在我七八岁时就把我带到城里读书,尽管城里车水马龙、灯红酒绿,可我还是时常想家,企盼着火车再把我送回老家去。
几年后我回了一次老家,从本溪到凤凰城,路程不足千里,火车竟要钻山洞、跨桥梁折腾好几个小时。走出火车站,十里八村的趕路人,一窩蜂似的去挤那一天一趟的小客车,挤不上那就只好住一宿旅店,所以,乘务员总是连推带搡地把人们塞进车门,自己再从驾驶室爬进车内,这里的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于这种前挤后拥的乘车,一个个说着笑着,心滿意足。
山路弯弯,那客车在两山的夾持下,小得像只甲虫,在蜿蜒的山路上缓缓地爬行,狹小的车箱里,弥漫着呛人的旱烟味和汗臭味,让人喘不过气来。想想这人、这车、这路,紧張得手心里都捏出了一把汗。煎熬了两个来小时,车到终点站,下车一看不对头,一打听,这里离我家还有二十五里的山路,不通车!年少的我不敢被旅伴们拉下,只好跟着大人,大步小步地去丈量这剩下的路。
山路弯弯,走着走着山横在了路前,路呢?走到山脚下才发现,这路像顽,童与你捉迷藏,从山脚下划了道大大的弧线,不知又藏到哪里去了。
一路走来,布谷声声、山花烂漫,偶有小溪从山谷流出,横穿小路而过,水漫路面,路在水中,行人可踩石而过,或赤脚淌水,那溪流清澈见底,潺潺有声,不知名的小鱼儿在大大小小的鹅卵石中一闪而过,我爱这小小的牲灵,我爱这水的清澈,索性蹲下身来捧水洗了两把脸,顿时觉得神清气爽、倦意全消。越过小溪,放眼望去,这路已湮没在桃红柳绿之中,此情此景,想起那“"山穷水尽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诗句,心中不禁感叹那诗的绝妙,也感叹家乡景色的美好。
终于走到村头,放眼望去,村落的风貌尽收眼底,那熟悉的茅屋、那,拉磨推碾子的村姑、还有那人欢马叫、鸡鸣犬吠的乡音,激起我心底的共鸣,面对这块生我养我的土地,我心潮澎湃,一字一句地高喊着:“喂!故乡,我回来了!”此刻,耳畔传来了大山的回声:回来了,回来了……啊,回家的感觉真好!
如梭的岁月带着我步入了退休之年,浓浓的乡情伴着那支思乡曲“故乡的云”,弹拨着我的心弦,“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崖.的游子”,我无力抵御那甜甜的诱惑与召唤,趁孙子暑假带他踏上回乡的路。
列车在欢快的迎宾曲中到达了凤凰城站。这城依山而建,山上云雾缭绕、山石嶙峋,相传隋唐时期,倭寇大举入侵,此山成了倭寇据守我边关的一个要塞,惊得凤凰双飞,弃巢归天。唐将薛礼率部征东,与敌决一死战,箭穿巨石,火光四射,倭寇大敗,至今这巨石还在,半山腰的卧石上还留有硕大的马蹄印呢!因此,小城的旅游业异军突起,游人如织,带动了相关企业的发展。如今,道路铺上柏油路面了,那“扬灰水泥路”不见了;交通变得方便了,那载不了几个人的“小甲虫”不见了;城乡面貌改变了,山里人那是骑着毛驴吃豆包,乐颠馅了。
我孙子头一次下乡,山区的景色迎面扑来,他好奇、惊叹,不停地问这问那,我成了他的解说员:这漫山遍野、貌不惊人的树叫柞树,虽说不是“栋梁之才”,却也是“天生我才必有用”,它的叶可供养蚕,入秋,蚕宝宝为了越冬,口中吐丝,在枯黄的树叶上“作茧自缚”,化蚕为蛹,城里人吃的茧蛹就是由此而来。柞树不可以长得过高,否则摘蚕茧就够不着了,所以定期更新,树干又可养殖木耳。现在山里人是以人治山,以山养人,,这山里的梨树、山楂、核桃、栗子、山里红,和茧蛹一样,都是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可值钱了!国家提倡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对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啊……
大巴车停下了,我们到家了。环顾四周,映入我眼帘的是:一排排白墻红瓦的新院落,一张张既熟悉又陌生、既朴实又親切的笑脸,家乡变富了,家乡变美了,这一刻,我心中充滿了对乡親们的感恩与祝福,也承载着对山路的执着和对故乡的爱恋……
王贵斌,男,高中毕业,从工人起步,先后从事工会和道路交通运输管理工作,曾受聘于《农垦工人》杂志社通訊报导員工作,退休单位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交通局。
在场文学 The presence of literature 主 编:明桦微 信 号:zhaominghua0526本期编辑:明桦微 信 号:shaiwangnv来稿须知:原创,文责自负。稿件题材:诗歌、散文、小说、杂文,书法、摄影、绘画作品。初次投稿:附作者姓名(笔名)、个人简介(150字左右)、照片一张。投稿信箱:438371346@qq.com qiufengjj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