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第四百六十首《闺情》(李端)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七】
【中唐·李端·七言绝句】
拼音版: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壹/
文学鉴赏
这首诗的开头两句,描述环境并叙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营造出了这首诗的整体氛围。月落星稀,月亮已经快要不见了,天马上就亮了,星星也非常稀少,这样的夜色并非心旷神怡,却有着一种挥之不尽的忧愁和伤感。然后诗人将视角由窗外逐渐移向窗内,一盏孤灯和不能入眠的女主人公兀自相对。诗人并未直接诉说女主人公的不眠是因思念的缠绵,而是从侧面描写“月落星稀”的天色,以及女子深夜不眠的场景,所以就多了一些委婉曲折之致。“孤灯”,说明了众人皆睡而女子独醒,暗示女子必是心有所思。“孤”字更是对女子孤寂的心境起到了深刻的暗示作用。
上面的两句可谓静之极矣。万篇俱寂,众人都沉醉在梦乡之中,只有一个满怀心事的女子独自醒着。到了第三句,写了一个动静之间的转折:女子起身张望动作。“不忿朝来鹊喜声”,原来,是黎明时分勤快的喜鹊飞到门前树枝上,那声音让女子误以为是郎君归来。一刹那的惊喜随即转为恼恨,因此对喜鹊“不忿”起来。不忿,是一个十分口语化的词,女子那一刻的恼恨是没来得及掩饰、自然而然产生的,因此用口语来表现,就比雕琢过的书面语更传神、更贴切。在这一瞬间仿佛能看到女子皱起的眉头,或者嘟起的小嘴。其实,这罪过不是喜鹊的,女子的不忿,表面是怨恨喜鹊让自己空欢喜一场,实际上是对迟迟不归的郎君的痴怨,对自己独守空房、在相思之苦中煎熬的气恼。儒家传统的诗教讲究“怨而不怒”,方不失“温柔敦厚”之旨。此诗这种表里两面的写法,恰是这种旨趣。
这首诗借助景物和氛围来暗示情绪,使得情绪的幽深缓缓展开。前两句用有着一致意味的意象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后两句用人物动作和心理的描画,使得诗意活动了起来,由“静”而“动”,再转入“静”,在结构和意蕴上都起了波折,有了变化,整首诗就此生动完整起来,添了许多“生气”。诗人用清新朴实的语言,把一个闺中少妇急切盼望丈夫归来的情景,描写得含蓄细腻,楚楚动人,令读者读了之后,自然对她产生深厚的同情。这首诗尾句不仅带着口语色彩,充满生活气息,而且在简洁明快中包容着丰富的情韵。诗人作了十分精炼的概括,把少妇起床和后来恼恨的原因都略去不提,给读者留下思索的余地。这样诗意就变得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名家点评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初读李集,苦于平熟,遇其时一作态。即新警可喜。如“月落星稀天欲明”云云,何其多姿耶!
近人·富寿荪《千首唐人绝句》:“披衣”二句,不怨良人不归,却咎鹊语无验,与施肩吾《望夫词》“自家夫婿无消息,却恨桥头卖卜人”,皆用意温厚,婉曲相似。
贰/
这是一首怀人诗,写妻子对丈夫的急切盼望之情。这类作品在唐代诗歌中不少,而这首诗却独具一种清新质朴之美。
首句 “月落星稀天欲明”,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位闺中少妇整整一夜都在思念的煎熬中辗转反侧,眼看天宇间 “月落星稀”,天将破晓。次句 “孤灯未灭梦难成”,“孤灯”二字暗示出闺中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盼夫归来而不可得,便寄希望于梦中相会,那怕 “枕上片时春梦中”也好。但是,事与愿违,梦亦难成。足见女子其情之真,其心之悲。然而,她却是那么执著,一咬住,死都不放。第三句 “披衣更向门前望 “,“更” 字下得极好。只此一字,立即使人物性格浮雕般地凸现出来。这可不是一个会轻易失望的女子,她热烈得像火一样,执著得近乎执拗,都由一个“更”字点逗出来。那么,她为什么如此急促地披衣出望呢?诗的第四句作了交待:“不忿朝来鹊喜声”。原来她听到了喜鹊的叫声。中国民间认为喜鹊叫是一种喜事到来的预兆,然而诗中的鹊声并未应验,倚门而望的女子感到自己的一片真诚受到了欺骗。于是郁积于心的千愁百怨一下子冲着喜鹊而来—— “不忿朝来鹊喜声”。这里怨得无理,却是有情,天真之态可鞠。于此,女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真纯质朴之美已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诗语言以清新质朴见长。诗人不仅以民间传说 (鹊儿报喜) 入诗,而且语言也带有强烈的口语色彩,如“不忿”就是当时的口语词汇。故使全诗显得俚而不俗,如将其与其他文人诗比较,则如一位荆钗布衣的村女,带着民间清新质朴的风采向我们款款而来。
叁/
这首诗描写一个闺中少妇从深夜到天明不断思念丈夫,盼望其归来的情景。
“月落星稀天欲明”,这是一个天色微茫的黎明,月亮西沉,繁星在天幕中渐次隐去。次句“孤灯未灭梦难成”,由上句的户外转写室内,由拂晓回笔写一夜以来的情状。原来,深闺中的她,孤灯伴影,辗转反侧,彻夜未能成眠。或许,她在上床之前,曾祈祝夜来做个好梦——即便是幻中梦乡,能和夫君相依片刻,也是一种莫大的慰藉呵! 然而,好梦难成,越是烦躁越是难以入睡,由三更而五更,由五更而天欲明。残灯如豆,孤身只影,好不孤寂,好不凄凉。
既然天就要亮了,横竖无法入眠,索性披衣起身来到门前。“门前望”,是明知没有希望之张望。人有时也怪,常常存在一些无望之望的念头,以求侥幸于万一。夫君始终未来,本是意料中事。然而,却不迟不早,在心绪最烦乱之时,枝头上的喜鹊偏偏喳喳地叫个不停。《西京杂记》卷三记陆贾论“瑞应”说:“朝鹊噪而行人至。”古人认为喜鹊叫是喜事临门,南朝梁萧纪《咏鹊》云:“今朝听声喜,家信必应归。”喜鹊叫得欢,定然是远行人就要还家了! 但是,此诗却作翻案文章,说“不忿朝来鹊喜声”。“不忿”,恼恨、嫌恶之义。诗中少妇起初听到鹊声一定喜出望外,伫立半晌,却转喜为悲,转悲为怒,反而报怨起喜鹊来了。为什么呢? 鹊声一点也不应验,好象存心在捉弄人。虽然它叫得欢,可夫君却 一点踪影也没有! 这无疑给本来就失去平衡的心理,无端地在失望的那一头又加上一个重重的砝码,加一倍的沉重打击,使其痛苦不堪,难以言喻。
这首诗写得质朴含蓄。首三句写少妇 一夜未眠,披衣向门而望,没有明确写出所以然来,给读者留下悬念,直至末句鹊声才将此诗思夫的主题点醒。短短 一首七绝,一波三折,细腻有致。末句翻案文章尤不落俗套,新奇生动地刻画出少妇急切盼望郎君归来却大失所望的痴情和痛苦。这种写法,民间诗词亦有其例。敦煌曲子词《鹊踏枝》上片云:“叵耐灵鹊多瞒语,送喜何曾有凭据?几度飞来活捉取,锁上金笼休共语。”十分风趣。后代有些诗词甚至写“不忿”到难忍的地步,以至想将胡乱语的喜鹊弹杀,宋徐伸《转调二郎神》云:“闷来弹鹊,又搅破、一帘花影”,或受到此诗的启示。
肆/
李端绝句,婉丽细腻,工于言情。这首闺情诗,描绘了一个少妇日夜盼望夫君早归的情景。语言晓畅,平日见奇,写得新警可喜。
“月落星稀天欲明”,描写了黎明前寥廓空寂的天宇,它为全诗提供了时间、气氛的大背景。给人以山长水远情思邈邈之感。次句,将镜头从室外移于户内:“孤灯未灭梦难成。”借一盏孤灯的照射描绘出一个独守闺房,身单影孤的思妇形象。合观上下句,从“未灭”二字中,写出了整整一夜的碾转反侧,难以成眠。第三句,描写了她的举动:“披衣更向门外望”。这里有“披衣”和“望”两个连贯的动作。“披衣”,既说明了一夜之中,她曾解衣宽带,努力使自己安寐,然而睡梦难成;又描绘出了她如今不及梳妆便走向门外的急切情态。而“望”字,则包含了她所有的情思与期待。
最后一句,借“不忿朝来鹊喜声”的情绪,将笔触伸向了她的心底。揭示了她心有所怀的秘密,彻夜难寐的原委。“不忿”,是唐人口语,有恼恨.嫌恶之意。“鹊喜声”,古代有鹊声报喜之说。《西京杂记》便云:“乾鹊噪而行人至。”至今民间老人们仍有“喜鹊报喜”的讲法。原来,这位少妇在急切地盼望着她出门远行的丈夫。期待落空,不怨丈夫之不归,却迁怒于鹊语无验。虽则为无理之词,然而其情却至真至切。它与施肩吾《望夫词》“自家夫婿无消息,却恨桥头卖卜人”用意非常相近。只是此首在表达上更加精炼、婉曲,神态更加生动传神。
这首诗虽然写的只是黎明时分的情景,而它所包蕴的情思却十分广厚,并不拘泥于此时此刻。“朝来鹊喜”之后,是整整一个白天的等待,一个夜晚的思念,是一个从满怀期望走向失望的心理过程。黎明到来,意味着新的一天的开始。这天,思妇是在室内寻找喜蛛的踪迹,是到庭中盼望喜鹊的叫声,还是请桥头卖卦人卜算归期?所以,这里虽则写的是黎明情景,却代表了昼夜的思念,代表着无数个苦苦相望的日日夜夜。
贺裳在《载酒诗话》中,认为这首诗“新警可喜”,“何其多姿”。所谓“新警”,就是指这诗虽只写了女主人公一时的动作、心态,却表现了她长时间的处境、情思和挚切的盼夫早归之情;所谓“多姿”,就是指角度变换多,细节很典型;因而读来韵味绵长。
伍/
这首《闺情》也是写思妇通夜不眠,思念丈夫的焦灼之情,因其结句别致, 而不落窠臼。
诗写晨间的一幕情景, 可是却透骨入髓地写出了少妇思念丈夫之情。“月落星稀天欲明”,写黎明时景色,新警可喜。此句紧承的是第三句“披衣更向门外望”,即少妇向外望所见。抬头望天,月儿落山,晓星稀疏,天光欲明。她没有等天大亮就起床了,心情急切,行动迅捷。这是因为一方面她已是彻夜不眠,就在那里盼望早点天亮。“孤灯未灭梦难成”,补叙她夜间情景,交代早起的一个原因。“孤灯未灭”,表明通夜未熄灯,由于思念外出的丈夫,愁虑焦灼,难以入梦,索性对灯苦想,胜过暗中煎熬。既然苦度漫漫长夜,不如希望早点天明, 也可免却孤栖幽寂,或可缓解内心的苦闷。另一方面还由于听得“朝来鹊喜声”。她在这不眠的夜中,想象着丈夫在外是吃苦呢,还是在寻欢呢,是更远去呢,还是回来着呢,忽然听得喜鹊鸣叫,“乾鹊噪,行人到”,激起了她内心的喜悦,以为丈夫可能回来了,于是急忙“披衣更向门外望”。“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冯延巳《谒金门》词)。可是使她失望了,只闻鹊叫,不见人到,所以说“不忿朝来鹊喜声”,“不忿”,唐人口语,有恼恨、厌恶之意。鹊声叫她空欢喜,转而为怨恨,这和施肩吾《望夫词》中所写“自家夫婿无消息,却恨桥头卖卜人”意思相近。诗人写这个少妇由苦思到欣喜,由欣喜到失望,由失望到恼恨的心理变化过程,曲折有致,摇曳多姿。
这首诗写妇人夜不成眠,听鹊鸣而披衣出门,抬头见天色将晓,不是按此顺序叙写,而是先写所见,末写所闻,中间写不眠和张望,这么一交错组织,使全诗变化生姿,饶有兴味。绝句虽短,尺水兴波,于此可见。
陆/
这首七绝的诗题《闺情》,是开启鉴赏诗作之门的一把锁钥,循此而入,一个闺房女子的情态便直扑到你眼前。
说不清什么原因,也许是行前的相约,也许是以往的经验,也许是自身的烦闷,这位期待着、盼望着的少妇油然产生了一个不可驱赶的预感:远别的丈夫快要回到自己温暖的窝巢了。于是,心里便骚动了起来:丈夫在家时的恩爱,丈夫离别时的依恋,丈夫外出后的风尘,丈夫归巢后的喜悦……一齐在自己的心头翻来搅去。通宵达旦,长夜未梦,你可以想象,这位少妇思念的潮水是怎样地涌上来、退回去,涌上来、退回去,始终没有平静过。“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这两句诗是包孕着少妇复杂的心理活动的,然而,它明写的却是时间——由夜到明,环境——星月孤灯,人物——辗转反侧,而且是一个终结的过程——月亮落山了,星星逐渐隐没了,闺房内的孤灯还闪烁着荧荧的光,“天欲明”,表明了少妇整夜在不时地注视着窗外的天色,“梦难成”,点出了少妇整夜地在东思西想,等待着希望的明天。三、四两句一转:“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把一个急切盼望着丈夫归来的少妇的情态活灵活现地给描绘了出来。民间有个说法,鹊声是喜事的预报,“乾鹊噪而行人至”。思念了整整一夜的这个痴情女子,听到了黎明时分那喜鹊的鸣叫,心里一阵狂喜;呵,日夜盼着的丈夫回来了,回来了! 就一骨碌地从床上爬起来,披着衣裳,迫不及待地跑到门前延颈张望。哪有丈夫的影踪呢?这该死的喜鹊,竟向我报了一个假喜讯,让我空欢喜了一场!这时,她心中的惆怅、失望、忧伤、怨叹是可以推想得到的。
这首诗的语言明白晓畅,一读就懂,然而却又婉转含蓄,令人玩味不尽。如果说,这还是许多古诗的常有特点的话,那么,采用了类似戏剧上“终局式”剪裁方式却是它所独有的。它没有把这个独守空房的少妇在入夜以后,怎么难眠,怎么思念,一一道来,而是只写了晨光微熹中的动人一幕:月落,星稀,孤灯,鹊喜,披衣,门前望。显然,这一幕犹如戏剧的高潮和结局部分,是更加楚楚动人的,是更加富于情韵的。至于这少妇之前的情思起伏,之后的沮丧恼恨,一切都留给了读者去想象补充。这样的构思方式是别出心裁的,收到了言少意多的艺术效果。
柒/
“月落星稀天欲明”,诗一开始描写了黎明前的景象。此时天空中的月亮已经落下,辽阔的天空中孤零零的几颗星星在闪烁。环境空旷宁静,这是整首诗的一个背景。
“孤灯未灭梦难成”,诗人将笔调从室外转到了室内。天色渐明,一盏灯独自闪烁,少妇辗转反侧,一夜 未眠。读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她是因为什么彻夜 难眠呢?
接着,诗人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带着这个悬念,继续描写少妇的神态,“披衣更向门前望”,少妇起身披衣,走向门前,向外张望。好像在等待着什么,悬念进一步加深。
“不忿朝来鹊喜声”,原来是早晨啼叫的喜鹊,把她引到门前去了。古时人们认为,喜鹊不断鸣叫就预示着有人要来。那么这里,不是预示着出门在外的丈夫将要回来了吗?因此,她赶忙地跑到门前去了。但是,没有丈夫的半点影子。所以,少妇非常伤心失望,少妇情思深重,而喜鹊偏偏在此刻捣乱,欺骗少妇。“不忿”这两个字生动地传达了少妇心情由喜转哀的微妙变化过程。最后这一句,含蕴丰富,其中透露了少妇对丈夫眷念的深情、自己多年独守空房的痛苦和无法掌握自己命运,实现心中愿望的无奈之情。
这首七绝诗,用凝练的语言,生动地刻画了思妇的形象,细腻地描绘了少妇内心的情感波动,充满生活气息,韵味十足。尤其是最后一句,写得非常精妙,简单的几个字,却表现出了少妇内心复杂的情感世界,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