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有极平淡,而意味深长者

醉月诗苑

三生石上 音乐: 李汉颖;龙伟华 - 东方班得瑞

本文节选自《随园诗话》,清代袁枚著,吕树坤译评.

原文:诗有极平淡,而意味深长者。桐城张征士若驹《五月九日舟中偶成》云:“水窗晴掩日光高,河上风寒正长潮。忽忽梦回忆家事,女儿生日在今朝。”此诗真是天籁。然而把“女”字换一“男”字,便不成诗。此中消息,口不能言。

译文:有的诗人表面上看极为平淡,仔细品味会感到意韵深长。桐城张若驹征士《五月九日舟中偶成》诗写道:“水窗晴掩日光高,河上风寒正长潮。忽忽梦回忆家事,女儿生日在今朝。”这首诗真是浑然天成。然而将诗中的“女”换成“男”字,便没有诗味了。其中的道理,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

评点:张若驹这首《五月九日舟中偶成》诗,表现了父女之间的一片真情,袁枚称之为“天籁”。这种父女之情,是通过身在他乡的父亲于江上舟中想起今日是女儿生日一事,表现出来的。袁枚认为,如果将女儿换成儿子,便诗意索然了。并说“此中消息,口不能言”,为什么呢?大约因为女孩子的感情更为细腻,更在意生日事;还是因为女孩子对父亲真有一种弗洛依德所说的什么“恋父情结”?
    门户需宽,采取需严

原文:选诗如用人才,门户须宽,采取须严。能知派别之所由,则自然宽矣。能知精采之所在,则自然严矣。余论诗似宽实严,尝《口号》云:“声凭宫徵都须脆,味尽酸咸只要鲜。”
   译文:选诗如同选人才,派别应该放宽,录取应该严。能知道各种派别的源流,自然就应该宽了。能知道精华部分在什么地方,自然就应该严了。我评论诗表面看来好像很宽,实际上很严,曾经在《口号》诗中写道“声凭宫徵都须脆,味尽酸咸只要鲜。”
评点:袁枚在这则诗话中论及了选诗的两条原则:“门户须宽,采取须严”。不能有门户之见,对各家各派,皆一视同仁,因此应该从宽。究竟哪一首诗入选,如《口号》中写的那样:“声凭宫徵都须脆,味尽酸咸只要鲜。”非音节清脆、诗味鲜活者不选,因此是似宽实严。
   何必勉强作诗
原文:皋陶作歌,禹、稷无闻;周、召作诗,太公无闻;子夏、子贡可与言诗,颜、闵无闻。人亦何必勉强作诗哉?
   译文:古代有关于皋陶作歌的记载,却没有听说过大禹、后稷会作歌;有关于周公、召公作诗的记载,却没听说过太公会作诗;孔子与他的学生子夏、子贡谈论诗,却没听说过与颜渊、闵子骞谈论诗。那些没有作诗才能的人何必勉强去作诗呢?
   评点:诗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又须有作诗的天分,不具备这些条件,勉强去写,是写不出好诗来的。何必勉强作诗。
   先取真意
原文:王阳明先生云:“人之诗文,先取真意;譬如童子垂髫肃揖,自有佳致。若带假面伛偻,而装须髯,便令人生憎。”顾宁人与某书云:“足下诗文非不佳 ;奈何下笔时,胸中总有一杜一韩放不过去,此诗文之所以不至也。”
   译文:明代学者王守仁先生说:“一个人的诗文,最重要的是要有真意;有如小孩子垂着头发对人认真地作揖礼让,自然有一种美好的风韵。如果戴上假面具故意伛偻着身子,再戴上假胡须,便令人厌恶。”顾炎武给某人的信中写道:“您的诗文不是不好,无奈下笔的时候,心中总有一个杜甫一个韩愈忘不了,因此您的诗文还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评点:袁枚所倡导的性情,即人纯真的天性。诗文的情感不真,便难以感人,因此“真”是第一位的,应“先取真意”。他认为有的诗人所以不真,是摹仿古人造成的,“胸中总有一杜一韩放不过去”,诗人的性情泯灭了,好像戴着假面具,令人生厌。
   善学与不善学
原文:后之人未有不学古人而能为诗者也。然而善学者、得鱼忘筌;不善学者,刻舟求剑。
  译文:后来的人没有不学习古人而能写出好诗来的。然而善于向古人学习的人,吸取古人的精神,遗弃其形式;不善于向古人学习的人,则拘泥固执,不知道变通。
  评点:对于一个诗人,学习古人的诗是很重要的。袁枚认为不学习古人是写不好诗的。但他认为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向古人学习,其中有善学与不善学之分。善于学习的人,学的是古人的精神和方法,对于外在的形式则可以忽略不计;不善于学习的人,仅学到皮毛,学不到精神实质,结果是泥古不化,适得其反。
   多师是我师

原文:少陵云:“多师是我师。”非止可师之人而师之也;村童牧竖,一言一笑,皆吾之师,善取之皆成佳句。”

译文:杜甫在诗中写道:“转益多师是汝师。”不是说只有可作为自己老师的人才去认作老师;就是乡村牧童,他们的一言一笑,都有可作我的老师之处,只要善于选取都可能成为好的诗句。
   宜厚宜薄,以妙为主

原文:今人论诗,动言贵厚而贱薄,此亦耳食之言。不知宜厚宜薄,惟以妙为主。以两物论:狐貉贵厚,鲛绡贵薄。以一物论;刀背贵厚,刀锋贵薄。安见厚者定贵?薄者定贱耶?古人之诗,少陵似薄,太白似薄;义山似薄,飞卿似薄;俱为名家。犹之论交,谓深人难交,不知浅人亦正难交。
  译文:当代人评论诗的优劣,动不动便以厚为贵以薄为贱,其实这都是一些没有根据的说法。不懂得诗适合厚还是适合薄,主要看是否达到美妙的境界。试以两种动物相比来说:狐貉以厚为贵,鲛绡以薄为贵。以一种物件来说:刀背以厚为贵,刀刃以薄为贵。怎么能见得厚一定贵?薄一定贱呢?古人的诗,杜甫似乎厚,李白似乎薄;李商隐似乎厚,温庭筠似乎薄;他们都是有名的诗人。这有如交友之道,都说城府深的人难交,却不知性情浅薄的人也难交。
   评点:袁枚论诗较为全面圆通,很少偏颇极端。“贵厚贱薄”,为一般人对诗较为普遍的看法,袁枚则认为“厚”与“薄”并不是衡量诗文优劣的标准,宜厚宜薄,惟以妙为主。袁枚所说的“薄”,并非是浅薄、轻薄,而是有别于沉郁、厚重的轻盈、飘逸、空灵等风格特色,如李白的诗、温庭筠的诗那样。
   无斧凿痕,无填砌痕
原文:用巧无斧凿痛,用典无填砌痕。此是晚年成就之事。苦初学者,正要他肯雕刻,方去费心;肯用典,方去读书。
  译文:用心构思而不露斧凿痕迹,用典使事而不觉填塞堆砌,这是老诗人成熟老练的表现。如果是初学写诗的人,正因为他肯于雕章琢句,才去用心构思;肯于使事用典,才去读书。
  评点:袁枚并非简单地反对雕刻与用典,而是强调要自然贴切,不露痕迹。能如此,是一个诗人成熟老练的表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