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造访贾平凹上书房 “平凹”是一只不平凡的青蛙
又是一只青蛙。这青蛙是冲着我们来的,它张大着嘴,鼓圆了眼睛,似乎能听到叫声。
这块石头是以神态取胜,其美好为取其一点,不计其余。人为去画,去雕塑,不敢这么去夸张,它是大自然创造的又一件杰作。
青 蛙
贾平凹
民间很注重谐音,比如剪纸艺术家常常把女娲剪成蛙的模样。我名字中有一“凹”,也对蛙颇有好感,收藏了许多古时的刻着蛙的砚台和蛙形的笔洗,也有几件根艺蛙,并且每到石市,首先注意的都是蛙形石。是见过无数的蛙石(奇怪的是蛙石是那么多),但严格讲,大都似是而非,稍有像者,又多做了有蛙足的木座,显得人工气。但我见到这块石头,我就惊呆了!它虽嘴部不大似蛙嘴,但变形得反倒别有趣味,眼睛略嫌靠后,然后更有神气,难得是遍体青绿,又极洁润,作鸣后的稍息状或欲鸣前的一瞬。
像形石就要整体酷似,又要有情趣,这块石头体现得很到位。于丹造访贾平凹上书房 “平凹”是一只不平凡的青蛙
于丹:“平凹”是一只不平凡的青蛙贾平凹——他用朴拙的文字展现八百里秦川的文化精髓,将一部部奇书传到人间;于丹——她用灵动的思想传承五千年的先哲经典,用智慧诠释人生。在 4月23日晚21:35北京卫视播出的《五星夜话》中,节目组主创携于丹一同来到贾平凹的上书房,听贾平凹、于丹快乐解读中原文化之根——秦人、秦腔、秦文化。
于丹:“平凹”是一只不平凡的青蛙
贾平凹的“上书房”是他最心爱的生命角落,到处都是千金难买的贾氏宝贝,初来拜访的于丹更把这里形容为“养气”的地方,看着屋中这些贾平凹多年收藏的宝贝,于丹连用了“朴拙、慈悲和灵性”三个词来表达对贾平凹的敬意。
在贾平凹“上书房”的收藏物品中,各种质地的青蛙藏品吸引了《五星夜话》剧组人员和于丹的注意,贾平凹称喜欢收集青蛙是因为和自己的“凹“字谐音,而于丹则从摆放在一起的一对“红绿青蛙”看到了贾老师身上两个极值的特性:“沙袋青蛙展现了他待人厚道、朴素、随和的一面;而另外一只石头青蛙则展现了他气宇轩昂、倜傥不群,'平凹’也可以解读成不平凡的青蛙。”
于丹:电影《高兴》是“一场贫民精神的狂欢”
《高兴》是贾平凹写的最吃力的一本小说,他历时3年,五易其稿,在谈到“刘高兴”这个角色时贾平凹更是表示他的原型就是自己的初中同学:“刘高兴有原型,他现在还在西安这个城市。他基本上是我中学同学,和我小时候在一个院子长大。他后来父子两个就在城里收破烂、送煤,主要是做这种工作。他那人乐哉得很,他的性格就是外向型,爱张狂一些。”
贾平凹老师的原著《高兴》是个悲剧,而年初上映的电影《高兴》却是个让观众笑到腹肌发酸的歌舞喜剧,对于这种性质截然相反的改编,于丹在节目中表达出了自己的观点:“喜剧最高的境界就是悲情喜剧,而电影版《高兴》就是这样一部作品。贾平凹老师的小说写得很现实主义,它是核心是一种挣扎;而电影高兴用非常现代的手法表现出一种乐观的态度,是一场贫民精神的狂欢。”
而在谈到《高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时,于丹表示《高兴》和《西游记》一样主要人物其实反应一个人的不同面,无论是“刘高兴”、“五富”甚至一些配角都是反映一个农民的不同侧面,他是一个贪恋着土地却又带有一丝浪漫的新农民。
贾平凹:用羊肉泡馍犒劳喜获“茅盾文学奖”
贾平凹的《高兴》和大部分《秦腔》都是在上书房里完成的,在得知自己获得茅盾文学奖之后,贾平凹只用了一碗羊肉泡馍来犒劳自己,同时在父母遗像前点上支香来感谢母亲对自己写《秦腔》提供的帮助。
在贾平凹眼中秦腔是秦人、中国西部或者是中国农村的一种声音,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吼,秦腔代表了陕西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而在读了四五遍《秦腔》才看懂书中人物关系的的于丹眼中,秦腔不仅展现了民间那种古朴的土,还展现了一种帝王之气。由于中国戏剧所有的大文本秦腔全有,于丹更把秦腔跟昆曲比作戏曲里两个极端。
在节目的最后,贾平凹和于丹在谈到对人生的感悟时,分别讲叙了几个耐人寻味的哲理故事,令上书房的文化气息达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