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音:穿越时光的音像记忆|散文
图文/苏音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当年的MP3)
如今互联网的“云时代”,欣赏影音的方式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看大片,大尺寸的LED电视直接上网,许多网络平台资源任你选择;听音乐除了家庭音响,还有电脑、手机,资源更是无穷尽;想K歌亮嗓子,用智能手机直接操控有网络功能的电视,在手机上用酷我k歌等软件启动曲名检索功能,直接从海量的曲库中选歌点歌,连麦克风都可以省了,就对着手机你吼吧,只要家中的音响尚可,直可媲美KTV。回想之前,什么录音机、放像机、镭射机、随身听、MP3……都如过眼烟云,已淡忘在记忆的旮旯里了。
这几十年来似乎就是电视机一直伴随着在我们身边,只是从最初的9英寸、12英寸黑白电视,到上世纪8、90年代流行的又苯以重的大尺寸CRT彩色显像管电视,再到后来的LCD液晶电视,如今主流的LED网络高清电视、4K电视等,虽是不断更新换代,可电视的基本功用始终不变。而曾经在家中雄据一方的录音机,却早已消声敛影了。印象中,那种卡式收录机是在改革开放前后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先是一些有“南风窗”(侨眷)的家庭渐渐有了这种让人眼馋的“泊来品”,早期还是单个喇叭的,带收音和录音功能,随后是双喇叭、4喇叭立体声,与单放机相较音质得到很大的提升,品牌基本上是日产的三洋、声宝等,再以后有了国产的红灯、燕舞等出现,录音机几成了家庭必备,结婚必备的几大件“三转一响”中的“响”便从收音机代换成了立体声录音机,有一句当时流行的广告词:“燕舞,燕舞,一曲歌来一片情”,可见其盛况。其实录音机主要是用于放音,以盒式磁带为介质,播放音带音乐歌曲,邓丽君的歌声正是借助录音机飞进了千家万户的。它一般带有录音磁头,可以外录周围的声音,还可以内录电台播音,高档些的还有两个盒仓,能做盒带翻录。当时一台普通的录音机至少要3、400元,以我当年5、60元的工资,还属奢侈品,直至90年代初我才有了自己的录音机。
(当年的半导休收音机)
在录音机出现之前,几十年中能够放音的设备只有唱片机,俗称留声机(或叫LP机,以区别后来的LD\CD),用唱针播放刻有音轨的胶木唱片,后来有了价格低廉如现在的光碟般大小的塑胶压制唱片,塑制唱片容量仅十来首歌曲,有单面和双面播放两种。这种唱片机无论在音质还原、音制品的资源上还是使用方便性都远不如录音机,被淘汰势在必然。在录音机还大行其道之际,一种新兴的放音设备悄然出现,即镭射唱碟机(又称LD),它运用激光和模拟数字技术,以非接触播放形式,音效更加优美动听,能很好地还原现场演唱会的效果。但这种机当时价格高昂,动辄上万,且碟片也是相当贵,一般得1、2百元一张,高保真的几百上千,我有一位同学是音响发烧友,他收藏了几张外国演奏会的原版大碟,都是以千元而计,因此注定它是一种小众的玩品,只有少数经济条件好又热衷听曲的人家购置。1982年世界上有了第一台CD机,80年末进入香港,90年代中大陆开始流行并迅速大众化。CD碟片明亮如镜,用极薄的铝质或金质音膜加聚氯乙烯压制而成,用激光将数据模式灼刻在碟片上存储信息,播放器以激光束在光盘的表面上移动读取数据,具有高密度记录、逼真还原、层次分明,临场感强、放音时间长(达60~75分钟)、操作简便、选曲快速等优点。最主要的是成本不断下降,开始亮相时原版碟片也要百来元,可因复制容易,不断走低,很快就下降到10把块钱甚至1、2元都能买到。卡式录音机和音带无论在使用保管等诸方面都无法与其匹敌,不几年就彻底式微了。
(邓丽君盒带)
电视机普遍进入百姓家庭后,人们不满足当时电视台单调又固定的节目,作为一种影像资源播放器的录像机也就跟随着出现了,记得还是1982、3年,我们就曾到有录像机的朋友家观看港台武打片了,有时借到了新鲜好看的带子,还不辞奔波去向有录像机的人家借。其实录像机主要功用就是播放录像带,一般只能录制电视台的节目内容,录像带原理如录音带,是磁基质的带子,因是视频,体积要大得多。当时街上开了不少出租录像带的店,为大家提供片源。1995年黄河路开了家颇其规模的电器城,我在那以1550元选购了一台没有录制功能的“声宝牌”放像机,其时距它的出现已有10年以上了,可仅用了2、3年就成了摆设品,因为新型的放像机VCD来了。在VCD之前,还有一款播放大碟的LD映像机(激光视盘机)曾走进了我们的娱乐生活,它与镭射唱碟机的原理类似,播放质量远胜录像机,就是身价不非,万儿八千的,且碟片价格也不比LD音碟低,片源稀少,多数是些卡拉OK歌曲。在诸多朋友家中也就见过三几家有此机罢,并不普及。那时家庭流行的音像设备标准配置是,一台29英寸彩电、两侧各一个大音箱,中间一叠音像器材:功放、均衡、录像机、LD机。
(邓丽君纪念光碟)
VCD机(也叫压缩视盘机),起初同样是价格惊人,我那位音响发烧友同学,在1996年买了一台进口品牌的竟达6000多元。到了1997年,索华VCD以香港回归为宣传,率先标榜1997元,不久又降至1690元,我也出手买了一台,此后录像机就几乎束之高阁了。VCD的优势在于碟片资源丰富,生产简便,成本低廉,直径12厘米,不到LD碟的一半,便于保管收藏,很快就风靡一时,普及到户。与录像机不同,VCD还能兼容CD碟,有了它CD机就没了用武之地。此后几年间,还出现了改进型的超级VCD、EVD等,它们除了在解码技术和清晰度等指标有所不同外,其它性能都大同小异,未成气候。惟一更新换代的就是1996年问世的DVD视盘机了,它采用新一代的数字技术,不仅提升了音效视频质量,容量更大,还可以任意选取画面角度和字幕语言等,并向下兼容此前除LD外的各类碟片。有着如此的优势自然十分受追捧,2000年前后也是价格高企,达6、700元一台,一位喜欢K歌的朋友就买一台如此价位的,随着价格的快速走低,DVD也迅速大众化了,2005年我在苏宁以350元购了一台中档的DVD,其时高端的也不过千把块,便宜的不到200元。
(唱片收音机)
为了适应年轻人喜欢随时听歌的特点,录音机和CD机都生产了一种微型化、重量轻,易携带的机型,被人形象地称为随身听,外出流动时佩挎在腰部,插上耳塞,音效相当不错。同时也推出可播放影碟的微型机。随着电脑技术的日新月异,存储介质有了新突破,在U盘出现后,一款体积比火柴盒还小的MP3又代替了随身听,开头的产品只能储存几十首歌曲,到后来容量达到论G计,发展成为带屏幕可看影剧的MP4了。然而,还未能各领风骚三几年,电脑和互联网的飞速进步,竟将人们的娱乐方式带进了又一个新时代,“云概念”完全颠覆了旧的聆看音像观念,这些或多或少曾伴随了我们一段时光的播放器,都渐渐消失在光阴的故事里了。
(电子管收音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