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
新课程改革进行了20多年,特别是语文课程改革,改来改去总让人有一种绕来绕去的感觉。实际上,细细思考起来,这次统一教材才抓住了问题的核心――让语文返璞归真,回到真正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道路上来。
课堂是落实教学改革的主阵地,教师必须改变与之不相适应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自从使用人教版统一的语文教材以来,我便感到这套教材在使用的过程中应当把握的几个原则。
首先,语文教师应有大语文课程的观念,通过对统编教材的学习和各级地方课程的开发利用,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使学生热爱语文,热爱中国汉字和中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力。
第二,语文教师要熟悉每一册教材的编排体系,把握每个单元教材的特点,围绕每个单元导读中的人文要素和语文要素,从总体上审视每篇课文的共性和在单元中的不同地位,同时将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园地共同纳入整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框架之中。
第三,在教学每篇课文时,教师都要围绕本单元的人文要素和语文要素进行安排,不应脱离这一核心要素而面面俱到地进行学习。
在课堂之中,老师带领学生与课文对话,便是与知识对话,与作者对话,最终与生命对话。通过对话,让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这远比老师“告诉”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力、思考力,让知识成为学生生命体的一部分。
虽然老师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预设,但课堂上是千变万化的,老师必须以敏锐的眼睛发现孩子在课堂上的即景表现,因势利导,将其变成有机的细节生成,推动课堂的顺利开展。
在课堂之中,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的,学生是学习主人这一核心永远不应变。教师必须具有驾驭课堂的能力,既放得开,又能收得回。当然这需要老师长期的积累,不断的探索。
不同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还要有不同的教学风格,不能追求千篇一律。同样的道理,学生的学习也是一样的。有的学生好动,有的学生好静,有的同学善于口头表达,有的同学善于动笔来写……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室中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为老师的课堂所利用,才能创造出理想的课堂,缔造出完美的教室。
如果语文课堂上学生没有经历矛盾,没有产生疑问,没有发生争辩,没有情感跌宕,没有探究知识过程,没有知识创造,更没有触及灵魂,没有生命对话,没有促使生命成长,只是老师一味的照本宣科,将所谓的知识装入学生的大脑,这不叫学习,这叫“演习”(演戏)。因为这样的课堂上学习并没有真正的发生,这样的课不能称之为好课!这种情境下的师生顶多就是一个个“搬运工”,这样的课堂也就是一个“忙碌的码头”,仅此而已!
可悲的是,我们身边的很多课堂都是这样的!反观我们的现实教学中,还是有不少老师并没有对人教版新教材的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仍旧固守原来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这样恐怕会让我们语文教学改革事倍功半,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前段时间,我阅读了于永正老师的书籍《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之同题文章。于老师告诉我们,语文教育应该给学生留下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读书写作的习惯,以及给学生留下众多的爱好和健康的身体。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当前进行的双减负工作,孩子们之前以牺牲休息时间、睡眠时间、游戏时间,被众多的辅导班和各种各样的习题作业牢牢地束缚,哪里还有童年的快乐和幸福的生活?
于老师还告诉我们,首先语文教学教的不是课文而是语文:我们要十分重视朗读、写字、作文。第二,老师要善待学生,不断地激励、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在不断的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中对语文产生学习的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一种良好而持久的习惯。第三,老师还要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他提倡语文教学要“少做题,多读书”,语文老师要有远见和良知,绝不能摧残学生的身心健康。
总之,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是一个比较宏大的课题。我们必须吃透语文课程标准,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在教室和课堂中,与学生一起与教材产生对话,让生命经历成长。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