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峰矿区大社镇距武安市淑村镇只有不到4公里,沿211省道一直向前走,十几分钟就到。我看到路边有镇政府,怕村街上不好停车,就把车停到镇政府院里的树下,步行去看何家大院。
大社镇原名南大阁,相传明代这里有一座大寺,占地百亩,香火极盛,在寺院前后逐渐形成南、北两村,即南大阁、北大阁,后演变为南大社、北大社,名称沿用至今。前几天看一篇《河北历经千年岁月的十大古镇》微信,大社镇赫然名列其中。
何家大院是大社镇最有名的建筑,位于大社村西北角一条街道上,与大社村委会遥相对应,远远就能看到。这是大社村委会,何家大院就在其对面。
何家庄园分为东西两处,占地1.6万余平方米。西院为主体建筑,原有大小院落26座、房舍500余间,为何家主仆的居住区。东院原为养殖、加工等设施用房,在1980年代村中道路拓宽时,东院多数房屋被拆。
何家大院始建于清同治至光绪年间,当时何家由何芝瑞执掌,他的小名叫现廷,人们常叫他老现,久而久之叫成了何老先。他治家有方,至中年时已拥有土地六千余亩,当时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北至洺河川,南至漳河边,要数庄园好,大社何老先。”在积累了大量财富后,何芝瑞开始扩建庄园,经过十几年的续建,何家大院赫然屹立在鼓山脚下。
这是何家大院的南大门,为月亮形的砖石门洞。大门上方砖雕匾额有“又一村”三字,字已被凿毁,只依稀可辨。据说“又一村”是何老先取的名字,取其规模宏大,意为大社村里的又一个村。门洞上方建有箭楼,楼屋四面开有瞭望窗和枪眼,以备防卫。
我走进南门后,就沿着这条通道进入何家的南偏房院。这条南北通道近二米宽,中间部分铺石条,两侧铺青砖,院落分列于通道两侧。
这里的青石台阶和青砖瓦房等都保留着当年的风貌,除住宅外,还有磨坊、粮库、伙房、骡马房等附属设施。
通道的尽头就是何家大院的主街巷,与通道形成“丁”字形,这是在主街巷上看到的南门通道,名牌上标的是“下院”二字。
东大门为庄园的正门,可惜已被拆毁,现在成了一个胡同口。从东大门进去后,是一条三米宽的东西向街巷,街巷两侧共有八个气势雄伟的门楼,南面分别为何家祠堂、九门相照院、私塾院和西二院,北面分别为迎宾院、北三一进院、绣楼院和西大院。
迎宾院坐北朝南,是一处三进院。一进院叫洗尘院,客人到来后在此院休息,等候主人接待。穿阁楼的过厅,可踏入二进院,此院北房五间,为迎客的正室。穿过客厅向后,可进入三进院。这是洗尘院的外观。
迎宾院的对面是何家祠堂,外观为廊柱结构,大门位于走廊的左侧。因街巷狭窄,加之又是中午逆光,没有照出全景。
透过门缝看到的院内情景,是一个修缮过的四合院,供奉祖宗牌位的主房,筑于台阶之上。
庄园内的院落之间留有五尺宽的通道(也叫马道),通道内备有楼梯可达房顶,从某一院落进去绕通道登上屋顶可到别的院落。通道的设置,既可方便防卫和逃逸,也可防范火灾蔓延连烧。
这是何家北三一进院,不是独立的门楼,门开在屋墙之上,大门锁闭之后,就像是一座坚固的碉堡。
九门相照院落的外墙用砖石垒砌,单檐歇山式门楼,三级青石台阶。
院内三座院落相通,同时又与对面的北三一进院相对。南北两院大门全部打开后,排列在一条笔直的中轴线上,形成九门相照的格局。
街巷北面居中的院落为绣楼院,是何老先的孙女何孺儿居住的地方。由于她腿脚不便,所以大门前没有高台阶,只有一方上马石。
院内的房屋为卷棚式屋顶,据说在冀南一带卷棚式屋顶是未出阁的姑娘居所的一种标志。何孺儿是何老先的大儿子何兑清的女儿,被何家视为掌上明珠。不料女儿五岁时患了小儿麻痹症,遍求名医,虽保全了性命,却落下了终身残疾。到了女大当嫁时,临近的淑村有一个名叫朱文义的小伙子,虽出身贫寒,但却头脑灵活,又肯吃苦,在一家当铺当伙计。经媒人撮合,两家定下了亲事。何老先为了使孙女衣食无忧,便出钱在淑村盖了一座院落,又陪嫁了五十亩良田、两头骡子,使朱家一下子成了村里的首富。
西大院是庄园的主人何老先居住的宅院,因而也是庄园中最豪华的院落,叫何家正堂,现已改为天主教会,这是惟一一个开门的院落。
进入大门后,向左拐进大院二门,是一方四合院。院内北房七间,东西厢房各四间。北房建在高高的台基上,台基上设有廊台,两根石柱位于大门两侧。
正房已改作教会的礼拜堂,里面设置了很多座位。教众们正在院里洗菜备餐,热情地邀我进来参观,又把我让进西厢房待茶,由一位年长的男教众陪我说话。我在这坐了几分钟,喝了两杯水,深深地被教徒们的良善所打动。
私塾院位于街巷的西端,单檐歇山式门楼,脊饰、檐端和墀头砖雕精美,门楣及栏板上的彩绘图案和对联,透露出几分儒雅之气和浓厚的人文底蕴。
透过门缝向私塾院里张望,本来幽雅清静的院落,如今已是一片废墟。
这是何家大院墙上的拴马鼻。何家庄园外墙全部砌有女墙,若遇敌情,护院枪手可登房还击。庄园内的主要院落挖有地下通道,既可连通其他院落,也可通往村外。战乱时期,强盗响马曾多次来何家大院抢劫,但都没有得手。民国年间一股号称奉军的杂牌军前来抢夺,双方激战一天一夜,何家大院固若金汤,来犯者只好铩羽而归。
何家的西二院在庄园的最西端西大门内,院门朝东,门面简洁朴实,北面一墙之隔便是私塾院。
西大门并不是门朝西,而是位于庄园的西面,门朝南,拱券门上方砖雕匾额内的字已被水泥涂抹。
何家大院的东院,是养殖、农产品加工、仓库和长工的居住区。东区设有东、西两座大门,西门已经拆毁,东区的东门保存较好,拱券形门洞,拱门上方的砖雕匾额已经凿毁,难以分辨字体。进门后有一幢坐北朝南的院落,是东区最壮观的建筑,大门匾额上写有砖刻“海生云楼”四字,周边为花鸟雕饰。
因东区西门设在东区的西北角,人称“五鬼门”。何家来了贵客,请进西院东大门的迎客院;而来了衙门的差役或催粮派款者,则请入东区的西大门,院内陈设简单,桌椅全不上漆不着色,桌上摆的是不上釉的粗瓷碗,只让来者喝白开水,从来不上茶点。因为这些人来了不是敲诈钱财就是胡乱抓人,何家把他们看作是“歪门邪道”之流,让他进出“五鬼门”,以示对他们的蔑视。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贵不传五世。何家经过六十年的兴盛,在1930年代开始衰败。抗战爆发后,国破家亡,使何家的地租收入锐减。多年的奢华生活使何家子孙染上了抽大烟的恶习,导致家业荒废,很快由当地首富沦落为贫寒子弟。风雨飘摇中的何家大院风光不再,只有掠过灰墙黛瓦的风声,传递着历史的回响。走出何家大院,来到大社镇的街市上,只见各种农村集市上常见的食物日杂用品琳琅满目,这才是现实。
街道北侧是一条条小巷子,里面是凸凹不平的街道和破旧的房屋,昔日繁华的煤矿工人村,如今已成明日黄花,落寞而又落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