臻思睿依恋情感:TA那么优秀,我配得上TA吗?
昨天接到了一个一次性咨询学员,是一位女性,最近她快要结婚了,但是却陷入了无比的恐慌中,原因出乎意料的简单,她认为男朋友太优秀了,而她自己似乎配不上男朋友。
女孩自身条件不错,身材匀称,长得不说多漂亮,打扮一下也能是清秀佳人,211的学历,在大城市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工资月入过万。只是家里条件稍差,来自小县城,家中父母以务农为生,且还有两个在上高中的弟弟妹妹,但是好在家庭和睦,父母也从不强求她帮扶弟妹。
她和男朋友是在大学时就开始恋爱的,男朋友在校时是学生会主席,出来直接到全球500强的大公司上班,工作能力也强,加之是本地人,家中也有些资本,晋升速度挺快,现在三五年内就能在他们所在的城市里买房。
她已经答应男友的求婚,双方家长也见过面,开始讨论婚期了,但是她却越来越忧心,甚至到了半夜不能入睡的地步。
说到这里可能有些朋友会觉得,这也太矫情了,这男朋友差了不行,好了也不行?
但是这种不安、焦虑却又十分真实。
她说她自己感觉就像是男朋友的附属品,两个人之间唯一的联系就是感情,但是感情这种事,看不见摸不着,非常的玄妙,总不能靠着所谓的爱情就过一辈子了吧?
我问她怎么样你才觉得自己配得上你的男朋友?能够毫不焦虑的安心嫁给他?她说她的想法是,自己努力一点,争取在大城市里能够拥有独立的资本就可以了。她所谓的独立就是能够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哪怕是一间小公寓。
我仔细分析了一下,这位学员的不安焦虑,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她的“误解”
她把爱情当做“物质”的等价交换。
但是爱情是一种等价交换吗?
现在确实有不少人的婚姻都是所谓的等价交换,比如我们的父辈,比较偏远一点的村子的女人总是喜欢嫁到里城镇比较近的村子,要是嫁个城里人,那就是非常划得来的,所以我不奇怪为什么这位学员有:两个人的价值可以等价交换,是婚姻的重要法则,这样的认知。
但是这种认知其实是一种误解。
在人际关系中,利用彼此得到理想的奖赏,以维护关系是社会生活所必须的,这一过程被称为社会交换(social change)。
就像是父辈们的婚姻,从偏远的村子嫁到距离城镇更近的村子,我们就可以理解成一种交换,在后来的发展中,人际关系学家将其称为“相互依赖理论”。
相互依赖理论中有两个要素:奖赏和代价。
你可以这么理解:我们在人际交往中给我们带来愉悦和成就感的都可以成为是奖赏,比如来自朋友的鼓励和欣赏,来自爱人的支持和接纳;而代价则是具有惩罚性的,令人不悦的经验,比如来自他人的责备,来自亲密关系中的心理负担等等。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会不自觉的用上奖赏减去代价,计算着自己在交往中得到的结果是正还是负,这种行为无疑是将爱情庸俗化了。
我们是不会仅仅因为所谓的“奖赏”就去建立一段亲密关系。
相互依赖理论不能解释爱情发生的全部,但它却仍有存在的意义。
计算亲密关系的奖赏和代价,能为关系的现状和未来提供非同寻常的信息。
例如,一项研究,在恋人开始约会时,测量恋人们的慷慨、关爱和自我表露的程度。结果发现,这些数据能够准确地预测:恋人在4个月之后,是否还在一起。
男友真的会因为她的“低价值”离开她吗?
不一定。
每个人眼中的“价值”是不一样的。
比如这个咨询的学员,在和男朋友沟通中,也问过男朋友爱自己什么。
男朋友的回答特别简单,就是和她在一起很轻松,可以做真实的自己。
这些就是是任何物质都无法衡量的。
那么如何消除这种不安和焦虑呢?
其实很简单,我们将这种交换关系转化为共有关系就可以了。
在交换关系中是你为他人付出的同时也希望得到同等的回报,如果他人帮助了你,你就觉得有必要回报别人,这样两不相欠最好,但是这种关系它是肤浅、短暂不稳定的。
这位学员就是典型的交换关系思维,如果保持这种思维,在亲密关系中就会存在较大的心理负担,想要高质量的亲密关系就要将这种交换思维转变为共有思维。
有存在共有思维的共有关系中,伴侣会特别关注对方的幸福,彼此不期望得到物质和精神上的回报,且不会去计算自己付出的代价,也不会热切的期盼自己的付出能力可得到回报,即使没有得到好处也会在意伴侣的需求。
这样的关系下,人们常会为伴侣做出一些小牺牲,彼此帮对方一些大忙,结果,他们享受到了更高质量的亲密关系。
如何建立高质量的共有亲密关系呢?
首先,提升自我,创造新的经验是不可缺少的。
比如这位学员她可以通过提升自我,来打破她认为的“不平衡”
提升自我其实不一定是物质层面上的,精神层面上的更为重要,我们在提升自我的时候能够获得更多的愉悦感。
其次是不去计较投资回报比。
上面说到我们的人际关系中会有两种状况,如果你是典型的交换性思维,那么就控制好自己不要在感情中去计较得失,这样会很大程度上的提升你在亲密关系中的愉悦感。
爱不是交换,它是一种互相认同、互相欣赏,且让双方都非常愉快的感情,试着放下计较,用心去感受,你会发现你是如此的爱他,他也如此的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