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神采”的书法,最多只是“能品”

王羲之书札局部

王世国/文

王羲之的侄孙、南朝书法家王僧虔指出: “书之妙道,以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神采”就是书法作品显示出来的精神风采。“形质”则是书法中的点画、线条、字形等这些最基本的物质表现形式。“神采”对于书法来说,真的那么重要吗?

当然非常重要,因为“神采”可以使书法成为“有意味的形式”,可以产生审美趣味。没有“神采”的书法就会索然无味。

王羲之书札局部

与神采相比,“形质次之”,即书法“形质”的重要性次于“神采”。在古今的书法名作中都曾有一些作品从“形质”上品鉴确有不足:它们或有涂改、或有败笔、或者有的字点画失位、结构失衡,但是整幅作品却很有神采,气韵生动。这样的作品依然是书法的上乘佳作。例如,颜真卿《祭侄文稿》、苏轼《黄州寒食诗帖》、毛泽东草书《满江红》《七律·长征》等,即是如此。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局部

毛泽东草书《满江红·和郭沫若》局部

与之相反,以清代黄自元、当代田英章为代表的“馆阁体”书法,尽管点画准确、线条精致、结字工整(上下齐平、左右对称),技法纯熟,但是缺乏个性,通篇四平八稳、千字一面、呆板无趣,令观者“审美疲劳”。这样在形质上近乎完美,但缺乏神采的书法,就像沈括《梦溪笔谈》中批评的那样“求其佳处,到死无一笔也。” 所以,它仍然不是好书法。如果把书法分为“神品”“妙品”“能品”三个等级的话,那么,这样的书法难入“神品”或“妙品”之列,最多只能归入“能品”。

清 黄自元楷书作品

田英章楷书对联

然而,欣赏书法的抽象美毕竟需要欣赏者具有较高的欣赏水平。一些人难以像九方皋相马那样“不辨牝黄”,更难做到“唯观神采,不见字形”。他们往往着眼于书法的形质,即点画、线条、字形等这些最基本的物质表现形式,不能用心感受书法的神采,从整体上审美,因此对类似“馆阁体”的工整书法大加赞赏,对形质上有缺陷但是有神采的书法,大加挞罚,指为“丑书”。殊不知,这正应了苏轼的那两句诗:“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王世国行书《杨俊华·雨中游婺源篁岭村》

作为书法精神风采的神采,它不拘泥于一点一画、一字一形,它弥漫于字里行间,是作品的整体效果和艺术魅力的具体体现。神采看似虚无,却并非“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王世国著作《当代书法评鉴》《书法非常道》《中国书法家》。网上有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