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樵问对》:万物与我互生互息,以己身观众生

<渔樵问对>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修道之人众多,而得道之人甚少。万物之间因果循环,其中玄机往往难以得悟。在我国北宋年间,就有一位拥有大智慧的理学家-邵雍,他自幼聪慧好学,对《易经》颇有研究,更是写出了令人称奇的《渔樵问对》。其中就渔民和樵夫的一问一答,展开了精妙绝伦的哲学论述,令人啧啧称奇。

话说北宋年间,一位在山上砍柴的樵夫在河边休息时,正好遇见了正在钓鱼的渔民。两人趁着风和日丽天气晴朗,便展开了一段饶有趣味的交谈。由此写成《渔樵问对》一文,虽然只是对话的形式,但是其中诠释的真理包罗万象。

鱼可钩取乎?

开篇第一句,樵夫随口问渔民能否将鱼钓上来?在我们看来,这句话颇有冒犯之意。

古有诗曰:小儿垂钓于青苔之上,有行者向其问路,小儿连声不应,生怕惊跑了自己的鱼。

如今樵夫面对正在垂钓的渔民,不仅上前打扰,更是对人家的技术提出了质疑,难免令人反感。

渔民却不以为然,只是淡淡的回答了一句:能。

樵夫见渔民并无愠色,继而发问,如果他钓鱼的时候不使用鱼饵能否将鱼钓上来?

钩非饵可乎?

这显然又是一个非常直白的问题,如果不用鱼饵,就能让渔民收获颇丰,那他何苦用鱼饵多此一举呢?但渔民还是诚实的回答了一句不能,樵夫听到这个回答,没有惊喜也没有意外,反而抛出了一个更有意思的观点。

他信誓旦旦地说:“钓到鱼的并非是人,也不是手里的鱼钩,只是唯一对鱼产生诱惑力的鱼饵。鱼之所以咬钩,只是因为贪图一时的美味,而人也在其中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成功将鱼收入囊中。”

作为自己生存的根本,鱼和人在追求上并没有什么不同之处,所有生物对食物的需求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人得到食物解决了温饱,鱼得到食物却因此丧命了呢?

渔民愣了一下,随即便将鱼和人的区别娓娓道来。渔民认为樵夫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自己以人的视角去看待这件事,没有将心比心站在鱼的立场上换位思考。如果鱼不吃鱼饵,那么等待它的命运只有死路一条;如果吃了鱼饵,那么它可能会被钓,也可能不会。

其利同也,其害异也

这里就出现了一种概率问题,所以它选择冒着风险吃鱼饵,人也是一样的,两者不过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做选择而已。有选择就会有结果,结果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不好的。但是如果不做选择,贻误时机后,等待的结果就一定是不好的。

樵夫只看到了鱼因贪食而死,却忽略了鱼也要经过选择的过程。万事万物,都不只有一种角度,要学会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

鱼可生食乎?

樵夫听完这话,随即再次发问鱼能不能生吃呢?渔民回答不能,樵夫又说:想要吃鱼必须要借助自己的柴进行加工,还是要靠自己的柴,才能将动物变成食物。

渔民再次回应,柴对于鱼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真正作用到鱼上的是火,火是作用到柴上的,柴是火的根本。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作用。樵夫看到的是柴的外在,没有考虑到他的实际用途。

愿闻其方

就像人们常说的“乱世出英雄”,究竟是乱世给了英雄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还是英雄选择在乱世之中置之死地而后生呢?如果没有刘备,诸葛亮会在深山老林中平淡度过此生吗?没有诸葛亮的忠心为主,刘邦能开展自己的宏图霸业吗?天下的利害关系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没有绝对之说。

薪火之说

同样,没有柴作为燃料,火不可能独立存在,没有火的柴只是一块朽木。世人大多皆是如此,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却不能像水一样变换成各种形状。

虽然水可以变成溪流河川,也可以变成冰变成雨,但是它没有像圣人一样的智慧,能通过万事万物的表面看到背后的条理。圣人之所以能达到这种境界,是因为圣人能将自己带入其中。人物神三者合为一体,达到物与我互为互生的地步,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最深刻的道理是没有办法讲述的,只能用自己的所学所感去体悟。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两人正进行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谈时,正巧有鱼上钩,两人便生火烹鱼。酒足饭饱之后,樵夫又有了新的困惑。他问道自己平时的工作是砍柴,自己的肩膀能扛动100斤的重量,当自己在这个重量上负重10斤,自己就会在背负的过程中受伤,这是为什么呢?

渔民沉默了一会,想到自己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在钓鱼的时候,曾经因为舍不得放弃大鱼,而差点被鱼带入水中。由此可以得知不管是砍柴还是钓鱼,在面对诱惑的时候,人们总是下意识的想要据为己有,最终受伤的只能是自己。

100斤是樵夫所能承受的最大极限,在这个范围内哪怕多一丝一毫的重量,都会在负重的情况下产生累赘,“贪心不足蛇吞象”就是最显而易见的道理。

然何为万物之灵乎?

樵夫似懂非懂,便又问渔民怎么看待万物之灵?渔民回答人可以通过眼睛看到江川湖海翻腾的过程,可以通过耳朵听到庙堂钟鼓的声音,可以通过鼻子闻到各种气味的分别,可以通过嘴巴品尝出万物的味道差别。这些途径是我们认识万物方式,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可以把自己当作一片云,任意舒展身体,我们可以把自己当成一叶舟,随着自己的心意漂浮。

我们可以是不同的季节,也可以是不同的万物,所以人就是天地之灵。由于圣人比普通的人学识更为渊博,知晓的道理更为深刻,所以他们是万物之灵。

以物观物,又安有我于其间哉?

既然以物观物,人在其中又扮演着什么角色呢?因为人也是我,我也是人,因此我与人都是物。这样我把天下人的眼睛当作我的眼睛,那么我就没有什么看不见的了。同样,我把天下人的耳朵当作是我一人的耳朵,我把天下人的嘴巴当作我一个人的嘴巴,我把天下的心为我所用,那我还有什么能够办不到的呢?这样一来,我将拥有更开阔的视野,听见更远处的声音,说出更加鞭辟入里的道理,谋略天下成为圣人。

我们思索这个世界应该怎样理解,我们怀疑每一种解释的正确性。在每一个生活与对生活的意识表面一致的地方,背后都隐藏着真实的世界与我们所知的世界之间的区别。

所以,我们生活在一种运动、流动和过程之中。变化着的认识造成了生活的变化;反之,变化着的生活也造成了认识者意识的变化口这一运动、流动和过程把我们投入了无休止的征服与创造、丧失与获得的漩涡之中。在圣人的世界观里,它来自以前的状况,并向其后的状况演进。

子知观天地万物之道乎?

天下万物的存在,都有它的道理、本性和命运。我们怀揣着自己的固有成见去看待一样事物,往往要经过再次研究才能知道,我们用自己的本性去看待一件事物的话,往往还要经过一番观察才能体会得到。但是要是把事物放到宏观的命运轮盘之中,只需要进行普通的推算,便能够完全知晓个中奥义。这三种真知,就连圣人都无法超越。

从《渔樵问对》中我们可以获得什么呢?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中,我们自认为能够按部就班地在社会规范下,完成从普通人到理想人的蜕变。在一开始遇见提问的时候,我们都会坚定不移地认为自己一定能做到,就像鱼饵之于鱼。我们在变成理想人的过程中,鱼饵就是一个机会,但它背后可能是功名利禄的战利品,也可能是一个华丽的圈套。

换而言之,火和柴也是一样的道理。柴是一种具象的物质,是一种知识储备,它的价值体现在日积月累。从柴到火的过程,需要大量的思考,对时间进行从头到尾的刨根问底,对自我进行从里到外的剖析。当自己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便会有所收获,但是自己往往可能追求得更多,从而给自己造成更大的压力,这样是不可取的。只有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在这个范围内尽人事,才能有所裨益。万事万物都是这样的道理,即使圣人也要遵从规范。

结束语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世人一直苦苦寻觅的真理,不过是一种微乎其微的境界罢了。所谓“大道无形,大音希声”,所有至真至善的道理往往隐藏在极其生活化的场景之中。简单的道理往往让人不明觉厉,但总是对生活最有用的。如生命是长是短,寿命何时终了,人之相与,不过俯仰天地几十载,修短随化,虽世殊事异,其致一也。如果说人生是一场艰难的跋涉,那么《渔樵对话》就是一盅上好的醍醐,供世人且歌且行,从容其中。

(0)

相关推荐

  • 奇文赏析《渔樵问对》

    译文(一) 前言 近日,接触了一本奇书<渔樵问对>.作者是邵雍,北宋儒家五子之一.邵雍学贯易理,儒道兼通,他把毕生致力于将天与人统一于一心,试图把儒家的人本与道家的天道贯通起来.<渔 ...

  • 奇文共赏“渔樵问对”讲透这个世界的秘密

    任何结果的呈现,一定会基于某种未知的原因,这个就是著名的因果论. 纵观历史,能够看透这些因果的人,北宋时期的邵雍,就算一个.今天我们要说的这本古籍,就是出自于邵雍之手,虽然晦涩难懂,但是我相信接下来的 ...

  • 《渔樵问对》:我就是万物,万物就是我,以万物观万物,道在其中

    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宽.心与身俱安,何事能相干.谁谓一身小,其安若泰山.谁谓一室小,宽如天地间.--邵雍<心安吟> 对于<渔樵问对>,前文粗浅地介绍了四问四答,渔夫和樵夫单纯地 ...

  • 万物之道,尽在《渔樵问对》中!

    <渔樵问对>通过渔樵问答论万物兴亡的道理,作者邵雍,北宋儒家五子之一.邵雍学贯易理,儒道兼通,毕生致力于将天与人统一于一心,从而试图把儒家的人本与道家的天道贯通起来.<渔樵问对> ...

  • 天地万物,尽在《渔樵问对》中!

    <渔樵问对>通过渔樵问答论万物兴亡的道理,作者邵雍,北宋儒家五子之一.邵雍学贯易理,儒道兼通,毕生致力于将天与人统一于一心,从而试图把儒家的人本与道家的天道贯通起来.<渔樵问对> ...

  • 杨紫发老照片为张一山庆生,什么是快乐星球,欢喜冤家互怼互黑

    就算全世界背叛你,我也会站在你身后,背叛全世界!什么是快乐星球?欢喜冤家,互怼互黑.杨紫发老照片,为张一山庆生.温馨提示:本文约1010字,阅读需要1分钟左右. ~~分割线~~~1~~~乐了冷知识~~ ...

  • 两个人在一起,会这样有默契,彼此早就互生情愫了

    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各自有各自的想法,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没有什么共同话题,也不会出现"变色龙效应",出现趋同行为,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常自说自话,无视对方的感受,也不在意对方是否会真 ...

  • 千年误读:有无是不能互生的,天下知美为美也不是恶出现的原因

    "有无相生"说的是相互出生吗?这个"生"就是出生.生产之意吗?这个"相"就是"相互"吗?如果真的这么理解,那就错了. 我 ...

  • 异性相处,经常有这两个迹象,说明早就互生情愫了

    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没有什么共同的话题,彼此瞧不上对方,只觉得和对方在一起,话不投机,没有什么相似点,格格不入,恨不得早点分开,当两个人都出现这样的迹象,意味着他们彼此没有好感,终究是有缘无分. 反之 ...

  • 春天,万物向美而生

    老砚台 木头的火苗舔舐着冬天的寒气 祖父展开一张红纸 俯对一方黑色的老砚台 听墨水在纸上走路的声音 像冬天的雨点落在田野上一样轻 我拉着纸张,一个字一个字地念着 字腔端正 砚台浅了,墨水干了 满屋的春 ...

  • 难道这就是“和合互生”吗?

    你是否遇到过如下困扰: 1.医保报销不了那部分费用高昂,自己承担压力太大. 2.上了60岁以后,就算愿意支付每年高达几千元的保费也不能参加商业医保. 3.长期网购但没有任何回报. 4.在其它的平台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