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哥的科学驿站|这支神秘队伍,他们翻山越岭只为“采蘑菇”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钢
图/由省微生物所提供
你想象中的采蘑菇可能是这样:穿着漂亮裙子的小姑娘提着小篮子,在幽静美丽的山林里穿梭,不一会就收获满满。
实际上,科研人员 “采蘑菇”的过程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广州,就有这样一支神秘的队伍,他们要冒着各种危险,翻山越岭,走遍全国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去采蘑菇。
这支由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家组成的采蘑菇小队,在过去的近10年里,从全国各地采集了25000多份蘑菇标本,采集数量之大、种类之丰富,国内唯一,世界罕见。
当然,他们的“采”可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采些蘑菇,下锅做菜。采蘑菇小队的目的是要采集各种真菌样本,来做科研。采蘑菇行动是在省微生物所的吴清平院士的组织下开展的,自然界中的真菌数量有30万种,而我们目前可以利用的香菇、灵芝等仅仅占了约0.03%,还有数量巨大的珍贵的资源没有被人类开发利用。
前后参与蘑菇采集的队员有50-60人之多 ,胡惠萍是这支采蘑菇小队的队长。
她说,小队主要是去全国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采集,自然保护区动植物物种丰富,而且生态保护比较好,可以有较大的收获。
可是,采蘑菇的过程中,危险,无处无时不在。
山高路远,岭陡林密,暴雨倾泻,山石滑坡,烈日灼人,体力透支……无一不考验着人的意志。
蛇,是小队经常要面对的动物,它们会若无其事地从队员的鞋面划过,也会在队员们采集蘑菇、拍摄照片的时候,在一旁好奇地盯着。那种毛骨悚然的感觉,考验着这些为蘑菇而来的科研人员。
有时候,你还得玩一把“生死时速”。
那一次,四名队员在野外采集,其中一名队员突然遭遇了马蜂的攻击,在满头是包地被送到保护区的卫生站后,经过简单治疗,却依然高烧不退,情况严重,需要送往大医院进行治疗。
可是,四名队员中,只有一人会开车。
没错,就是这名中招的队员。
无奈,只能在呕吐、头晕,有可能昏厥的情况下,半夜里一路狂飙,冲到了医院。
超速是肯定的,但是生命无疑更重要。
谁也没想到的是,蚊子会成为另一种危险。显然,这里说的蚊子,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蚊子,偶尔咬个包,抹点花露水就行。
采蘑菇小队所去的地方,可是被誉为世界上蚊子最凶猛的四大地区之一——新疆的哈巴河县。这里的蚊子,可以用铺天盖地来形容。队员们拍摄的蘑菇照片,没有一张清晰,因为在被漫天蚊群的攻击下,你根本没法保持一秒钟的静止稳定状态。
爆胎、陷坑,遇上山洪,在悬崖边驱车前行。这些,就是这些采蘑菇的科学家们经常遇到的事情。
那为什么要冒着这些危险去采集这些蘑菇?
胡惠萍说,吴院士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足够丰富的真菌资源库。
“以前的科研人员会在一个地方待上几年时间,希望能够发现新菌种,但是现在这样做并不现实,所以我们是以采集尽可能多的菌种为目的,从中发现生命力强、而且可以进行人工培育的菌种。”
从户外采集回来后,科学家们就要对样本开展研究。如果发现了新菌种,显然会是一个重要的科学发现,但是却并不容易,不仅要在并不完善的基因库中进行详尽的对比,还要在微观结构上进行仔细观察,并且写成系统而详细的英文文章,接受来自同行们的全面考评,才有可能最终被确认。
而与此同时,对一些珍贵的品种,科研人员还在实验室里栽培出来,经过栽培后推向市场。
这样的“采蘑菇”,工作量非常大,有些队员半年时间在户外采集,另外半年就得在实验室从事分离、测序、查阅资料、比对等工作,时光荏苒,一年时间就这样过去了。
说起采蘑菇的技巧。胡惠萍告诉我们,不同的菌类,生长环境不同,所以得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他们曾经为了采集鸡枞菌样本,还挖地三尺,带回了一个白蚁窝。因为,鸡枞菌是一种与白蚁共生的物种。而有些灵芝类,会与树木共生,而且彼此仿佛嵌合在了一起,就要求在采集的过程中,一点点地将灵芝从木头中刨出来,甚至将树木一起采集回来。
收获也是满满。至今,采蘑菇小队已经采集了25000多份样本,分离了8000多株野生菌种,在西藏林芝地区采集并且发表的新种白肉灵芝,分离的优良品种已经在林芝大量栽培,成为当地热门的旅游产品,对于援藏扶贫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胡惠萍说,蘑菇是一个大宝库,蕴藏着非常多的好东西。除了营养均衡,风味独特之外,其中蕴含的真菌多糖等次级代谢产物,对人体的益处远超想象,用灵芝多糖单体制成的降血糖药物,效果明显,而且还没有副作用。
不过她也提醒,在常年的户外采集中,他们也发现了国内不同地区在菌种特性上的不同。譬如说,在东北、内蒙古等地区,菌类个头大而且毒菌种类少,但是在华南地区,则恰好相反,菌类个头小但是有毒蘑菇种类多,所以,在华南地区最好不要食用自采的野生菌。
采蘑菇的脚步并没有停止,更多的年轻人加入了采集的队伍,他们在日复一日的平常工作中,一如既往地“在路上”。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陈倩
审签 | 谢哲
实习生 | 林浩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