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飞行员、著名作家理查德·巴赫与中国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一次“碰撞”!
主播:胡天8月
文 申春秀
申春秀 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朝阳区骨干教师,朝阳教育学会语文分会会员。有多年带初三的经验。她用阳光般的心态对待教育,用快乐的情绪感染学生。小小的讲台,笑语不断;小小的课堂,底蕴丰厚。她带领学生畅游文学的海洋,畅品智者的思想,畅谈个性的感受,畅想美好的未来。
用比较思维写好读后感
对于读书这件事,学生不怕,怕的是读完要写读后感。大家绞尽脑汁,无外乎就那么两板斧:一是概述内容,这会用去大部分篇幅;二是谈几句我们要向文中人物或作者学习,这篇读后感就算是写完了。其实,若回头仔细审视一下自己的文章,就会发现,我们好像也没写出什么来,经常是空喊了一堆口号而已。今天,我以读《海鸥乔纳森》为例,教给大家如何用比较思维写好读后感。
如何用呢?就是把作品中的人物或情节、环境进行比较,或者把作品和作品外的相关人物或情节、环境进行比较,从而完成写作。
《海鸥乔纳森》作者是美国作家理查德巴赫。虽然是外国人,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用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思维来理解他。因为,文化是同源的。本书共分三章,根据内容,我们给每章命了一个名字,第一章:确定目标,第二章:追求完美,第三章:播撒慈悲与爱。美国作家理查德巴赫,中国国学大师王国维,看上去毫不相干的两个人,当他们的思想发生碰撞后,成就了中西合璧的“读书三境界”。当我提出,能否用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来解读这本书时,学生立刻脑洞大开。
学生这样写道——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对应第一章“确定目标”。乔纳森受到过乔爸乔妈的不理解,受到过海鸥长老的指责,甚至最后被驱逐出了鸥群。但是孤独的乔纳森并没有因此放弃,他发出了坚定而有力的声音:“谁还能比探索和追求一种生活意义、一种崇高的生活目标更负责任呢?...我们有了更好的生活理由——去学习、去发现、去寻求自由!”是啊,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生活目标,但不管目标是什么,只有不甘平庸,不断地探索自我、突破自我,这才是我们活着的最重要也是最宝贵的意义所在。同样,也就是在最初的这段坎坷的追梦路上,乔纳森有着坚持自我、不轻言放弃的精神,做到了坚定目标,做到了“望尽天涯路”,他正在慢慢地成长着。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对应第二章“追求完美”。虽然没有诗人那种对恋人的苦苦追求之情,但若把“伊”字理解为一个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热爱的事业,亦无不可。至少这一点,在海鸥乔纳森“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尽体现了出来。在寻求、探索“完美的状态”的道路上,乔纳森也曾经历挫折,也曾经历失败,就像他在尝试达到时速二百一十四英里的过程中,他并没有一次成功,反而是经历了多次失速,每一次选择自我突破之时,他都是在冒着生命的危险。但任何障碍都不足以阻挠住海鸥乔纳森,正是为了自己毕生追求的“完美”和“天堂”,乔纳森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他仍在不懈地探索着,执着的义无反顾的为了自己所热爱的飞翔奋斗着,可谓是达到了真正的“学无止境”。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对应着第三章“播撒慈悲与爱”。我想生命的意义在“众里寻他千百度”的状态当中,亦在乔纳森“追求完美”的状态当中。当得知长老吉昂要教授自己一项未知时,乔纳森用着些许颤抖,却很决绝的声音回答道:“我现在就要学,我想向您那样飞。”乔纳森有着这般专注的精神,他在飞翔技巧上反复追寻、研究,他渴望自己达到“完美的状态”,而在历尽了重重考验后,乔纳森最终也确实突破了自我,成为了一只不仅身心皆自由,而且有着慈悲与爱的精神理念的海鸥。其实这时,在坚持自我的道路上,只需回头一瞥,乔纳森便可发现自己已经成熟了,原来自己所追求的所想要的早已得到了,他就是我们心中真正的海鸥乔纳森。
经过这样的一个比较思维过程,我们看到了一个坚定不移地追求着既定目标的海鸥形象,我们也看到了一个播撒爱与慈悲的乔纳森。当我们用这样的一种比较思维来解读文本的时候,我们就会不知不觉地站在一个思辨的角度考虑问题,慢慢地,会让自己的思维日臻成熟起来。看问题的角度也会是多方面的。用这样的方法来写读后感,是不是会觉得自己瞬间“高大上”了呢!(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