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秦始皇》:还原历史上真正的秦始皇
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是各个诸侯轮番登场的舞台,是战争激烈、流血千里的决斗场,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
这时的中华大地上,诞生了传奇帝王秦始皇,他结束了春秋以来500余年的战争割据,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假如没有秦始皇,假如战国七雄(秦、楚、燕、齐、赵、魏、韩)的局面延续下来,也许中华大地从此分裂成了七个国家,就会变得像欧洲一样零散。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秦始皇可以称得上中国的缔造者。
因为,自始皇帝以后,中国历经数次分裂,从三国鼎立、南北朝动乱、宋金辽对峙、再到民国军阀割据。
但是,在中华民族的心中,分裂从来不是常态,只有统一的中国才是历史的正剧。
今天分享大方的《邂逅秦始皇》,和你一起走进“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始皇嬴政。
01
秦始皇的出现并非偶然,他是应运而生的时代英雄。
在春秋与战国时代,前者是延续着周天子的知礼守礼、以仁义治天下的王道时代;后者则是礼崩乐坏、以武力平天下的霸道时代。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秦始皇统一六国,并不是他一人之功,而是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不再满足于“秦王”这个与其他亡国之君并称为王的名号。
经过群臣商议,秦始皇决定取三皇五帝中的皇、帝二字。
他不仅创造了独属一人、延续数千年的称谓,还暗诩超越三皇五帝之意。
另外,秦始皇和他的群臣们,还创造了以皇帝为首,下辖三公九卿等严整系统的官僚组织,建立了沿用两千多年中央集权制度。
秦始皇最大的功绩不在于他施政“书同文、车同轨”等各项举措本身,而在于他通过中央集权制度,使大一统的思想深入人心并影响至今。
特别在周朝,以礼乐教化的松散治理体系已经不可靠之时,秦始皇主张强法令而废仁礼,实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开创了“以法治国”的先河。
后世出土的睡虎地秦简、龙岗秦简、岳麓书院藏秦简等文物,发现秦律已有刑法、诉讼法、民法、军法、行政法、经济法等多方面内容。
往事如风,旧迹斑驳。
我们追忆秦始皇的历史足迹之时,不能只记得秦王暴政、焚书坑儒,还要看见秦帝国在历史长河中那些永远抹不去的历史印记。
唯秦始皇的真正遗产,在此后历史中如静水流深、延承不绝。
02
自古以来,人们似乎只知道秦始皇统一霸业,却很少有人知道他平定百越之功。
统一,绝不仅仅是中原诸国版图的合并,更是边境的巩固、臣民的信服。
不管是强势征战讨伐,还是怀柔笼络归顺,百越之战都是一场利在千秋之战。
对于秦王朝而言,这也是一场关系着边疆安全、非打不可的战争。
百越之战声势浩大又旷日持久,秦朝付出了前后近百万的兵力,历时八年,而岭南的真正征服甚至要延续到近一个世纪之后。
这样庞大的战争却在史料中语焉不详,后人只能从只有《淮南子》等少数书籍的只言片语中勉强拼凑出它的轮廓……
公元前222年,秦将王翦统领六十万大军刚刚灭亡楚国,兵锋随即指向了百越地区。
此时山东六国甚至还没有完全平定,中原地区又有六国贵族们图谋复辟,北方草原更有匈奴的威胁,各大工程都在准备上马……
这内忧外患交加的情况下,秦王朝剑指岭南的百越部族,却是令人费解。
雾遮云蔽、只鳞片爪的历史痕迹,依旧昭示着曾经的波澜壮阔。
岭南地区融入华夏文明的漫长进程随时可能被无数个意外打断,只有伟大的意志,才能建立不朽的功业。
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拥有着长远目光、坚定意志与牺牲精神的历史推动者中,居于首位的非秦始皇莫属。
03
网上曾流行过一个段子,“在反复跟商家要求'微辣’,还是被辣成狗之后,我深刻体会到了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意义。”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曾东临山东琅琊,在琅琊台上刻石纪功说“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
意思是只要统一了标准,日月所照的地方,坐船乘车的人,就都有了行为的准则。
秦始皇得了天下之后,第一个让他感到头大的便是赋税的征收问题。
那时战乱刚刚平息,各地依然沿用当年诸侯国的那一套度量衡,乱七八糟毫无章法,制订征税标准极为麻烦。
征收上来的赋税运到都城后,咸阳的官员还得把各地报告里的数字全部换算成咸阳当地的标准,天天叫苦不迭。
所以,秦始皇在改革中,首先把商鞅在秦国创立的度量衡制度,在辽阔的大秦疆域内贯彻实施。
特别是,在人民群众都在渴求着一种方便、快捷、通用的支付工具的情况下,圆形方孔的“秦半两”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
04
秦始皇被后世称为暴君,很大程度上与其焚书坑儒紧密相关。
其实,焚书、坑儒是一段被误读了两千多年的历史。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
秦朝一统天下,原六国贵族的反对势力潜伏暗处,对秦帝国的统治极为不利。
这时候,与这些潜藏的反对势力争夺民心尤为重要。
为此,李斯提出焚书令,通过毁灭六国的历史以断绝六国遗民的故国之思和复国情绪。
进而,帮助秦始皇掌握思想舆论上的主动权,以维护民众信任、巩固统治。
至于“坑儒”一事,其实是坑儒士(方士)。
儒士,后世指崇奉孔子学说的人,其实最早是对精通宗教礼乐术士的统称。
《史记》所记载被坑杀的四百六十余人并不是后世所说的儒士,而是以方士为主。
公元前212年,两名受秦始皇重金供奉寻找长生丹药的方士侯生和卢生,私下议论始皇残暴刚愎自用、朝堂昏庸,并携款潜逃。
秦始皇得知此事,对方士收钱不办事反而背后对他横加诋毁的行为十分愤怒,将其余仍在咸阳、受其重金供奉的方士下狱,命令御史严加审问。
这些人相互攀咬,足有四百六十多人被查出有过诋毁皇帝的行为,最终这些人全部被坑杀。
方士以寻找长生仙药骗取钱财,并且违抗禁令、造谣非议皇帝,最后携款潜逃。
如上种种,在现今社会也得追究其刑事责任,更何况是法度更为森严的秦朝?
故而这四百六十多人必须明正典刑,一则震慑潜藏的反秦势力,二则提醒民众,法律不可违。
其实焚诗书、坑术士最初并非是针对儒家,但是后世儒家取得舆论主导权之后,多以秦时暴政为反例借古讽今,一步步加重秦始皇的“罪行”。
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可惜,秦始皇死后,秦朝已经危在旦夕,他的子孙已经无力为他开脱辩解、粉饰打扮。
历史的本质,就是研究“时”与“变”。
时间不断流逝,世界时时发展,所有的历史都可能随时而变。
秦始皇的功过是非、黑白取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样需要在历史的时与变中解读。
喜欢这段历史的,可以一并阅读《秦崩:从秦始皇到刘邦》《秦谜》《秦始皇:穿越现实与历史的思辨之旅》《秦始皇:创造力一统天下》《大秦帝国》等书,电子版的下载链接见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