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慕良:琴师如何“保腔托调”
马连良与李慕良
据我自己几十年操琴伴奏的体会,我把京胡伴奏唱腔的基本方法归纳为“保腔托调”。
“腔”,这里指演唱的运转,即京剧唱腔的种类(如二黄腔、西皮腔等),包括不同的板式;调,这里指音乐旋律的变动,即音调的高低升降,这往往与汉字的四声、音韵有很重要的关系。京剧唱腔是板腔体式的,因此演唱时都有一定的唱腔、曲调的音乐旋律。而京胡伴奏既有与唱腔旋律相同并依附于唱腔的一面;又有与唱腔不同,相对独立,比唱腔更丰富的一面。也就是说京胡伴奏本身也有一套方法和技巧,不能与唱腔简单的雷同。还有一点需注意,就是京剧唱腔往往是依字行腔,即依据唱词中汉字四声的音调运行旋律。我和言菊朋、马连良等前辈名家合作时,他们都非常讲究字音、声韵,要求“字正腔圆”。因此,我的胡琴伴奏也要注意“字”音正,否则也会出现“倒字”。
要“保腔托调”就是用胡琴伴奏来保住演唱不离腔,不走板,不跑调,使唱腔和伴奏的基本旋律保持一致;但这并不是简单地使胡琴伴奏与唱腔一模一样。而是要用琴音托补演员的声腔,使演员的唱腔既淮确又有韵味,演员感到唱得舒服、得体又能得到充分地发挥,以表达剧中人物的感情。
天堑上风云会虎跃龙骧,
设坛台祭东风相助周郎。
曹孟德占天时兵多将广,
领人马下江南兵扎在长江。
孙仲谋无决策难以抵挡,
东吴的臣武将要战文官要降。
鲁子敬到江夏虚实探望,
搬请我请葛亮过长江,同心破曹,共作商量
那曹孟德胜者骄自锁停当,
数九天少东风急坏了周郎。
我料定了甲子日东风必降,
南屏山设坛台足踏魁罡。
从此后三分鼎宏图展望……
诸葛亮上坛台观瞻四方,
望江北锁战船横排江上。
谈笑间,东风起,百万雄师,烟火飞腾,红透长江!
一阵风留下了千古绝唱,
赤壁火为江水生色增光。
耳得风声起从东而降,
趁此时返夏口再作主张。
记得中国民族音乐有“人声化”的提法,即“声者,人之心声也”。这就是强调音乐要表达人物内心的感情。胡琴伴奏并不局限于模仿人声,更在于以琴音表达人的“心声”,即表达剧中人物内心的感情。如果京胡伴奏只限于模仿人声,保腔托调只停止在随腔跟调,而不注重表达感情,那就没真正达到高标准,相反,却降低了伴奏的标准,也不会有更好的艺术效果。
京胡伴奏在保腔托调的前提下,能使演员唱得舒服并得到充分发挥充分表达思想感情,这是琴师高水平伴奏的标志。徐兰沅先生曾说,京胡伴奏“表达感情是高手”(徐兰沅操琴生活》第二集,第7页)我是非常赞成的。我在同程砚秋先生谈及琴师伴奏水平的等级时,我们共同认为:下等的,是跟不上唱而不相称,这就谈不上保腔托调;中等的,是你怎么唱,我怎么拉,也可以达到“严丝合缝”,这仅仅是跟腔跟调,缺乏感情;上等的,是在保腔托调的前提下,胡琴一出音就触动演员的感情,使伴奏起到带动、助兴的作用,演员唱得舒服,韵味十足,感情饱满,发挥得充分。当然,要真正达到最后这种程度,也不是很容易的,需要有真正的功夫和高度的演奏技巧。不过,既然京胡伴奏是艺术、标准就应立得高,就高不就低,就应当按这种要求去实践。古语说:取法乎上而得其中。如果标准立得低,就不会有高水平的艺术效果,这是很自然的。
《李慕良操琴艺术谈》
北方文艺出版社
1992年12月出版
京剧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