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美八十周年,
为中国当代艺术贡献的TOP50艺术家
坐镇西南的四川美术学院,曾率先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兴起吹响过号角。出身川美的艺术家也如当年的川军一样,个性鲜明且坚韧倔强,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崛起的生力军。自古“英雄不问出处”,但“出处”永远是英雄们的“黄埔军校”,是他们青春与才华的试验田。是前浪的水源地,是后浪的能量场。
在四川美术学院迎来80华诞时,我们试图从当代的视角切入,从“30后”到“80后”,跨越三代人,一探从这所院校走出的英才。他们当中有人带着强烈的“川派”烙印,也有人是另类的非典型。
“江山代有才人出”不只是人杰地灵的自然孕育,还需要一以贯之的教育加持。川美在传统与当代的激烈冲突的当代背景下,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艺术家。想要从中挑选出50个杰出代表就如同从群星璀璨星空捕捉最耀眼的50颗明星。裸眼之下,难免失明失当。然而,直视那些耀眼的明星,也是我们对光芒的反射。
或许大部分“80、90后”对叶毓山这个名字不太熟悉。但对于他参与创作的毛主席纪念堂“毛主席汉白玉坐像”以及重庆长江大桥桥头雕塑《春》《夏》《秋》《冬》可能并不陌生。这位四川美术学院前院长(1983-1993)的创作有着属于那个年代的浓郁气息,革命现实主义几乎是他们绕不开的命题。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里,先后有一百多座著名雕塑问世,成为全国诸多城市和纪念地的标志性雕塑作品。
叶毓山《杜甫》铸铜 120×60×45cm 1984
叶毓山 郭其祥 龙德辉 伍明万 王官乙 黄才治 项金国 杨发育 何力平 罗耀辉 余志强《春》《夏》《秋》《冬》 144×105×85cm 青铜 1980
上榜的11位“40、50后”艺术家几乎都出自77级油画系“全明星班”——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首批优胜者。他们在改变自己命运的同时,也书写了四川美术学院的历史,掀开了中国当代艺术史的新篇章。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经历的“伤痕美术” “乡土写实”等风格主题流变,奠定了川美绘画的重要地位。属于集体的荣光已载入历史。在进入市场飞速发展的2000年后,这些艺术家的创作路径和职业生涯也开始分流,进入不同的赛道。1980年,罗中立凭借油画作品《父亲》摘得第二届中国青年美术展金奖,一举成名。这件现藏于中国美术馆的巨作无疑已成为最深入人心的一副面孔。32岁成名的他,并没有停止对绘画的追求,并时刻都在提醒自己保持专业状态。年逾七旬,依然没有停下画笔。作为跨越黄桷坪和虎溪两个校区的院长,在罗中立执掌四川美院的17年(1998-2015年)里,经历了黄桷坪和虎溪两个校区的切换。有人甚至说川美虎溪校区,是罗中立超过《父亲》的另一件作品。罗中立 《父亲》 216×152cm 布面油画 1980 中国美术馆藏罗中立 《春蚕》 216×140cm 布面油画 1982以4945万元成交于2017中国嘉德春拍,系艺术家个人拍卖纪录作品作为中国当代抒情浪漫主义的代表艺术家,绘画、文学、音乐和建筑构建了何多苓的审美。他曾在接受《Hi艺术》采访时说:“时代造就了我,也造就了我们这代人。”20世纪80年代,他即以《春风已经苏醒》《青春》等作品成就了自己。他画人、画风景、画杂花……年过70,仍在不停地求变。何多苓 艾轩 《第三代人》 180×190cm 布面油画 1984 2011年北京保利秋拍以2875万元的价格成交何多苓《春风已经苏醒》96×130cm 布面油画 1981
王川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是为数不多的生发于本土并始终坚持抽象创作的艺术家之一。20世纪80、90年代分别以布面油彩《再见吧!小路》和装置《墨·点》成为“伤痕美术”和“存在主义艺术”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他也是最早、最决绝地放弃让自己收获荣誉与声望的画法的艺术家之一,自80年代初开始在抽象创作道路上深耕。
1990年,王川的个展“墨·点”,该展览被誉为“行为装置艺术在南方的首次亮相”,也是极简主义在九十年代的中国最重要的展览
师进滇的作品不同于传统固有印象中的雕塑,从自行车、吉普车乃至笨重、零件结构复杂的军用车辆到小提琴等精致乐器,它们都是用不锈钢丝网编织渲染出的日常物品的虚幻复制品。艺术家把工业化的现象和形式转化为可漫漫沉思的的对象,在精细的编织和肌理中找寻静谧。
师进滇 《数字—哈雷》 270×58×110cm 不锈钢丝着⾊ 2012
程丛林毕业于四川美院“78级”明星班。1979年,24岁的程丛林创作的追问“青春”和“社会”的历史画卷《一九六八年x月x日·雪》 成为“伤痕美术”的重要代表作。此后,他又创作了《1978年·夏夜》《码头的台阶》和《华工船》等作品,充满对历史、人性的关怀。他如实描绘普通人的悲欢离合,不夸张,不美化,内心负载亲眼所见,亲身所历的那些卑微人物无怨无悔的生命状态。2000年后旅居德国,现为驻德自由艺术家。
程丛林 《一九六八年x月x日·雪》 202×300cm 布面油画 1979
1978年,高小华以《为什么》首开“伤痕美术”先河,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反思文革、批判现实而成为颇具划时代意义的经典之作。1981年,他创作的巨幅油画《赶火车》以全景式的构图和宏阔的场面再现国情民生,开创了后文革时代艺术直面现实与人生的理念。这件被誉为油画的“清明上河图”,于2003年被收藏家刘钢以363万元买下,成为当年拍场的一大焦点。高小华 《赶火车》(三联) 155×450cm×3 布面油画 1981用 “常青树”来形容周春芽恐怕不会有异议。他的创作跨越了伤痕、乡土、85新潮几个历史时期,从早期的草原藏族题材,到他最具知名度的“绿狗”“桃花”系列,再到江南园林,常画常新。近年的作品越发炉火纯青,他挥洒自如的书写性绘画渗透出中国传统笔墨的意蕴,却又不失当代的气质。市场也用价格给出了对他艺术价值的认可。周春芽《春天来了》 163×186.5cm 布面油画 1984,该作品于2020年8月在中国嘉德拍卖以8625万的价格创下周春芽个人拍卖最高纪录
周春芽《中国风景》194×130cm 布面油画 1993
刘虹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她以女性方式来思考、创作,以超现实的画面结构关照女性的内心世界是其作品的显著特征:对女性世俗之美的炫耀,以及由抽象线条所隐喻的理性意识,均暗示着她对时代的困惑、思考与矛盾。刘虹《女人体》 61×76cm 布面油彩 199177、78级艺术家在中国当代艺术中声名显赫,有着太多举足轻重的人物。“最美的女同学”莫也身在其中,同样才华横溢。1984年,26岁的莫也作品即入选当年的第六届全国美展。从早年深入凉山腹地写生开始的“彝女”系列,到后期“解语禅花”,莫也以女性艺术家对事物特别的关注与细腻,不断开拓自己的风格。2009年,莫也被检查出身患恶疾。在与病魔抗争了七年后,她的生命最终定格在了58岁。莫也 《母与子》 165×125cm 布面油画 年代不详张晓刚是中国当代艺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艺术家。他的艺术经历及作品不仅构成了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一个特殊案例,同时也提示了一个时代和一个时代艺术家的艺术价值取向。他的《血缘-大家庭:同志17号(同志120号)》于2006年在纽约苏富比掀起了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开端,许多人几乎是从这幅98万美元的作品开始认知中国当代艺术的。张晓刚《血缘:大家庭3号》179×229cm 布面油画 1995 2014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以9420万港元创下其个人拍卖纪录
张晓刚《跳跃1号》 194×86cm 纸本油画、纸张拼贴 2018
有人在求变,有人以不变应万变。陈安健就是典型的一位。在四川美院著名的“77级”那批成名艺术家中,他在罗中立、程丛林、高小华、何多苓、张晓刚这些名字里显得并不醒目。从20世纪90年代末踏入重庆黄桷坪正街上的交通茶馆开始,他笔下的画面几乎就没离开过这里,一画就是20余年,老老实实地用写实的方式形象地将热闹而俗气、粗莽而蓬勃的生活一一画下。陈丹青形容他是“一位无可救药的地方画家。”陈安健《茶馆系列—诺贝尔》 206×166cm 布面油画 2014祖籍福建的陈卫闽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他试图在历史的土壤去找出不同于乡土记忆和伤痕绘画的一种言说形式,在表现主义中去找出一种如何对历史和正在发生的现实叙事。陈卫闽 《小洋房》 130×11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02“60后”艺术家们大多于八十年代在川美求学,虽然上承“77、78级”明星班,但少年时代便赶上了改革开放的他们,似乎注定与上一辈的乡土绘画、伤痕美术无缘。这批艺术家把目光更多地转向消费文化、商业社会和身在物欲社会中的人的精神状态,艺术家郭伟、何森、赵能智、忻海洲、艳俗艺术的代表人物——俸正杰等均在此列,也似乎恰恰是这一批“60后”艺术家,造就了如今我们对于川美的印象或者说“川美气质”。周啸虎是中国视频动画的先锋人物,他的创作涉及动画、录像、装置、油画和综合行动项目等。自1997年起,他就开始用计算机进行艺术创作,并不断试验定格动画、视频装置等不同形式的表达方式。他的作品常常以社会事件为素材,然后用自己的方式改造,最终输送出一个“虽然来自于社会生活,但与生活不一样的东西”。周啸虎 《疯狂英语》 录像 12分47秒 2010 实施地点:伦敦泰特现代艺术馆郭伟以现实主义绘画的样式为基础,将绘画看作是舞台的搭建,在绘画中让不同时间,不同视点,不同关系的人物群体并置,看似荒诞的画面,传达出艺术家对于人的精神状态的关注。2010年后,郭伟的创作视角逐渐聚焦于当下尖锐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冲突,艺术家挪用暴力、冲突、血腥的个体图像进行重构和创作,开始对图像叙事展开新的探索。郭伟 《室内寓言系列》 200×180cm×2 布面丙烯 2005—2006学生时代在鲁迅美术学院度过的陈树中,毕业后来到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任教。但他的视野几乎没有离开过北方农村生活题材。他的画面融入了浪漫主义、超现实主义和现实主义,描绘出一幅幅浓郁生活气息的图景。
陈树中 《野草滩我的家园》 120×140cm 布面油画 2001
虽然毕业于四川美院版画系,许仲敏的艺术创作从未局限在某一种形式,而是延伸到了影像、行为、雕塑、装置等多个方面。90年代初移居伦敦的经历激发了艺术家以表演、影像为媒介对于身份的视觉探索,他用令人惊叹的机械装置构造了一种奇特的景观,表现出超前的技术性实验。许仲敏 《气泡传递》 150×220cm 水晶、LED、机械传动 2008
作为四川美院的81级学生,艺术家李强在上学期间恰好见证了乡土绘画、伤痕美术和85新潮的发展和成熟,但李强与师长们的气质并不相同,他是一个唯美主义者,早期的“花卉”作品中,艺术家将东方的传统题材与西方的印象派与表现主义相融合;后期转向了对社会现场的关注,走向了用绘画来转译和表现事件性的方向。但无论是花卉、雪景还是灾难、枯枝,他的画面都带有中国式的诗意与温度。
李强 《返境No.25》 200×155cm 布面油画 2010作为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油画系教授,张杰在艺术教育领域的30余年的思考与践行,不但造就了个人绘画语言的表达与呈现,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中国油画在当代的坚守、发展与变革。艺术家早期眷念乡土题材,画面中的线条、肌理和笔触成为了着重表现内容。在近期的创作中,张杰呈现了自然、人文与社会的探索与实验,纵横交错的笔触、肌理突出的画面形成了包含生命力的独特景观。张杰 《造城》 160×200cm 布面油画 2014庞茂琨被誉为“中国当代油画家中最接近古典主义的画家”。现为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的他多年来一直坚持探索古典油画语言在当代艺术中的表达和呈现,并将个人的艺术创作融入当下的社会现实中,这使得他的作品既散发出安静肃穆的古典气质,又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庞茂琨《镜花缘之二》160×120cm 布面油画 2013庞茂琨《第二次触摸》160×200cm 布面油画 2018从中国传统山水式的油画,到艳丽与沉重并存的动物题材,再到表现社会题材的鸿篇巨制,艺术家孟涛作品的突出特点是用浪漫的色彩创造冲击力的视觉世界。在奇异想象与不断变化的画法背后,是艺术家对于时代问题与生命权利的高度关注。孟涛 《苍生》 1000×480cm 油彩、色粉、丙稀 2016-2018郭晋作为川美“新生代”的一员,见证了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四川油画创作的发展方向。将人物平面化、符号化的处理方式是属于那个时代的独特语言,也成为郭晋艺术创作的关键内容。“儿童形象”经常出现在他的创作中,夸张变形的身体、畸形的动态、冷漠诡异的面庞呈现在布满裂纹、瘢痕和伤疤的画面中, 营造出一种特殊的模糊感与神秘感,却给观者留下鲜明的印象。郭晋 《杂耍的女孩》 145×184cm 布面油画 2004杨述的绘画在八十年代多种形式的艺术创作中别具一格。作为中国实验绘画早期的探索者之一,他并未受到传统写实、乡土、伤痕美术的桎梏,而是另辟蹊径地从西方现代主义以来的多种风格中吸取养分,开启了三十余年对抽象绘画语言的探索。鲜明的色彩在变化多端的律动中交织碰撞,如音律般组合跳动,充满张力和层次的丰富变化。杨述 《无题2019 2号》 150×150cm 布面丙烯及综合材料 2019王庆松是中国观念摄影的领军人物之一,他在精心搭建的大场景中“摆拍”出的“纪实”作品深刻地反映了消费主义、教育问题等多方面的现实议题,不仅展现出中国社会近几十年来翻天覆地的转变,也涉及到大多数人的生存处境问题;在美学价值方面,王庆松的作品不追求优雅、甜美,而以直白、精确见长。在2008年伦敦佳士得的拍场上,王庆松的《跟我学》以43.325万英镑(人民币592万元)成交,创下了中国单幅摄影作品的最贵纪录。王庆松《跟我学》120×300cm C-print 2003以43.325万英镑(592.00万元人民币) 成交于2008年伦敦佳士得,系艺术家个人拍卖纪录作品艺术家忻海洲用一种类似漫画的手法描绘出鲜明的人物形象,硕大的脑袋、比例失衡的五官,尤其是超近焦距式视角的眼神中传达出青年人的失意、惊恐、疑惑,似乎在向观者发问:怎么了?人物的面部表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观众也不自主产生疑惑:到底经历了何样的故事才会呈现出此种坠落的伤感。”忻海洲 《白日梦·惊蛰》 80×110cm 布面丙烯 2003钟飙任教于川美油画系,他以独特的构图方式、紧贴时代的视角将整座城市的意象带入观者的视野,作品中充满政治和社会意识,既探讨了中国文化和身份国界,又对历史与未来展开了双向追问。钟飙 《红》 400×300cm 布面丙烯 2011俸正杰被认为是中国艳俗艺术的代表性艺术家,他让原本属于民间审美习性的大红大绿进入了当代艺术的审美系统。夸张艳丽的视觉效果与商业化的消费社会风尚形成高度统一,进而具备了一定批判与反讽效果。俸正杰 《中国肖像系列第八号》 210×300cm 布面油画 2006以259.88万元成交于2008年香港苏富比春拍,系艺术家个人拍卖纪录作品女孩有多少种美?在何森笔下,“堕落的美”是属于女孩的独特标签。作品中青春女孩的形象被无限阐释,艺术家在早期的画面中强调了人物的石化感,清晰和僵硬的线条增强了图像符号化的特征。这种特征在后来的创作逐渐变成了一种被反复打磨的写实人像,无论是闭眼还是睁眼,女孩的神情和动作被烟和影环绕,诉说着那些关于青春年少的肆意和叛逆。即便何森完成大量的“堕落的美”受到普遍的欢迎,2004年底他毅然地将自己的艺术推向了新的实验阶段,他用油画的方式复制了马远、徐渭等古人的绘画,开始对自己的绘画语言进行解构与重塑。何森 《玩具和烟雾》 200×250cm 布面油画 2004赵能智作品中的人像常常显得十分扭曲甚至狰狞,在艺术家富有张力的笔触下,画中人仿佛声嘶力竭地诉说着内心独白。作为不只是肉体而且是精神的肖像,赵能智的作品既有艺术家对个人心路历程的反思,又有源于肉身的焦虑,还包含着发端于精神领域的时代危机。赵能智 《幻影No.27》 210×350cm 布面油画 2007李占洋任教于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他的作品以娴熟的学院造型能力,结合中国民间雕塑手艺,从底层生活出发,表现出对中国现代化社会的反省与批判。艺术家以诙谐和调侃的方式挑战传统与禁忌,将“死亡”“梦魇”“性欲”等主题作为作品核心表现对象,启发观者重新思考身与心、个人与社会、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李占洋 《山城夜色》 166×400×93cm 玻璃钢着色 2001有“卡通一代”之称的川美“70后”艺术家正好遇上中国国门开放、西方及港台流行影像及文化思潮风靡的年代,作品中英雄主义和宏大叙事的情结逐渐被消解,反而更着重于表现个人的内心世界。虽然2000年后市场井喷时一些“70后”艺术家们的创作尚未成熟,但近年来他们凭借在创作和市场上的亮眼表现逐渐成为“中国新绘画”的中坚力量。也许鲜少有人知道现任四川美院副院长焦兴涛在1993年雕塑系本科毕业后,还有过版画系就读研究生的经历。他近年来最令人过目不忘的系列莫过于“巨型废物们”,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包装纸是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最准确的象征。“现成品”在他写实雕塑手法的演变下,成为颇具波普味道的公共艺术,时而突兀地、玩乐性地出现在城市角落,给路人惊喜感的同时,也提示出艺术家重要的创作方向——对社会欲望的思考以及对消费主义的质询。焦兴涛 《绿色日记》 108×108×124cm 玻璃钢、漆 20051993年的川美版画系只招收了3名研究生,其中一位是焦兴涛,另一位则是谢南星。1998年,年仅29岁的谢南星就迎来职业生涯的第一次高光时刻,他的“无题”系列参加了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用充满暴露与冲突,混杂着强烈时代不安感与被迫害感的画面征服了观众。谢南星一直以挑战者的姿态展开他的艺术创作,将艺术史规律当佐料,用“叛逆”的方法讨论“当代性”,挑战庸俗趣味和贫乏的认知构成。他的创作实践所引发的争议与话题也随之而来。谢南星《无题(有声音的图像II)》 220×380cm×3 布面油画 2001-2002以736万元成交于2016年北京保利秋拍,系艺术家个人拍卖纪录作品谢南星《无题No.4》180×140cm 布面油画1999自从1996年毕业于川美油画系后,张小涛从未疏离于绘画这个媒介。与此同时,对于三维动画、立体装置等多种语言的探索也游刃有余。他最擅长的方式还是“以小见大”,借用不起眼的、残存或腐败的东西表达反抗和呐喊,并在现实与非现实之间勾勒起连结点。张小涛《溪山清远之一》 150×120cm 布面油画 2005邱岸雄1994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但他的创作中似乎看不到太多“川派”的影子,这或许与他之后求学于德国卡塞尔大学艺术学院有关。他的作品涉及动画,绘画,装置,录像等不同媒介,以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结合新媒体形式表达其对当代社会批判以及对历史文化的思考,代表作品有动画片《新山海经》,《民国风景》,《山河梦影》,影像装置《为了忘却的记忆》。
邱岸雄《新山海经3》30' 影像 2017
李继开的本科和研究生都是在川美油画系度过的,他说自己大部分时间是在“游荡”,直到在25岁读研期间建立起来的少年形象才渐入佳境。他有着那一代人对于动画的普遍情结,“小男孩”既成为了李继开的自画像也成为了他介入时间、童年、当代社会、梦境的入口。他的画面既有上世纪普遍的落寞感伤,也有鲜活的新表现主义色彩。“小男孩”解救着艺术家自己,陪伴他“在绘画中度过时间之河”。当这艘船航行到了今年,由于身在武汉的封城经历,从前无所适从的稚嫩少年被历史裹挟推动成熟起来,他在画面中戴着口罩,朝着某个方向,目光灼灼。李继开 《蘑菇与男孩》 200×150cm 布面丙烯 2011陈秋林虽然毕业于版画系,但我们对她的认知却是从她的影像作品开始的。她着眼于现代生活的扩张与辗转、矛盾与消亡,归纳着城市的变迁与沉浮,也质疑社会发展的进程和野心,隐喻于她的电影、摄影、装置、行为中。她常用一种带有自传性的视觉语言,不断地解剖自己,执着地寻找被各种假象包裹后真实的“我”。她作品中的小人物们,也包括她自己,在庞大的历史附着,呈现某种别扭与抽离,并且在暗淡色彩与压抑布景下更冲撞出诡谲的视觉观感,这便是艺术家在城市的瞬息万变中掷出的巨响。从附中到研究生毕业,熊宇算是根正苗红的学院派。2009年以后,他累积的创造力指引他通过超现实的、虚拟世界的生物来构建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画面包含漫画般的视觉风格,金属感的颜色,扮酷的“新新人类”。但他同时也继承了某些古典主义的气质,比如欲语还休的少年所自带的忧郁、平衡高雅的构图与光线。这种实践不能仅仅用“动漫风格”来粗暴概括,因为熊宇的每一个形象都裹挟着象征性,书写着贴近人间的剧本,有着普通人都会遇到的那种现实与理想较劲的时刻,也在引发观者在自身背景下对存在与身份的思考。熊宇《时光之廊》50×120cm 布面油画 2015韦嘉是现任川美版画系主任,自2001年斩获全国版画展金奖,就迅速晋级为中国当代艺术炙手可热的新星。2003年之后,他抛开版画的严谨理性,用主观和直接的方式呈现富有想象力和激情的绘画。并在2004年入围了“首届中国中国新锐绘画奖作品展”。韦嘉的绘画与他自己艺术道路的明媚光景有着明显的反差——混沌又沉重、空虚又诗意。他也渐渐远离了之前外界给他的“卡通一代”的标签,对画面结构和细节的精打细磨转为更直觉和感官化的恣意书写:大刀阔斧的笔触飞走、色层相撞的交错激荡,以及光影婆娑的自由酣畅。一切就像少年脱去稚嫩,分明向你走来,但又隐匿于来时的路,看起来有点彷徨,但实则笃定、有力。
韦嘉 《美丽与哀愁都微不足道》 200×160cm 布面油画 2005
康海涛于2000年毕业于川美油画系,毕业后一直专注于“夜景”系列的油画创作。作品借鉴了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积墨”手法, 绵密柔和的画面“混含了强烈的表达欲望与冷静的情感控制的心理张力”,使画面在幽深的宁静中表现出一种难以言表的神秘气息。同时,康海涛还有另一条创作线路,他的抽象绘画为观者提供了另一个“开放式”的视觉结构,从虚无于空白出发,在不断地肯定与否定中依靠直觉和灵性去完成最终的呈现。康海涛《老房子》 112×157cm 纸板丙烯 2007陈可无疑是“70后”最具代表性的女艺术家之一。她从未将自己与某种叙事和方法论捆绑,总是为自己寻找各个方面的突破。卡通、西方古典油画和中国传统绘画都在都被她。她曾创作了颇具童话和魔幻色彩的“陈可式”卡通形象——有着圆鼻头、单眼皮、呆萌又有些狡黠。2011年起,陈可以弗里达、梦露等女性为原型的作品,开启了她全新的绘画题材,并更为主动地汲取东西方古典绘画中的养分,其中的一件以梦露原型的作品在今年创下了360.5万元的个人拍卖新纪录。陈可 《世上的另一个我》 170×120cm 板上塑形膏、油画颜料、丝绸 2007陈可 《1955. 纽约. 29岁》 200×130cm 布面油彩 2016以360.5万元成交于2020年香港佳士得,系艺术家个人拍卖纪录作品有人说,四川美术学院“80年代”的巅峰似乎已经远去了。然而,这座久远而常新的艺术院校,在新的历史时期为艺术圈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新鲜血液。第一位拍卖价格过百万的“80后”艺术家高瑀、第一位跻身千万元俱乐部的“80后”艺术家郝量都来自四川美术学院。与40年前“川派绘画”的面貌不同,年轻艺术家们多元的创作面貌也更新着大众对于四川美术学院的认知。当我们说“80后”艺术家开始登场了,高瑀始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作为中国第一位拍卖价格过百万的“80后”艺术家,在当代艺术的高光聚焦在“卡通一代”的那段时间里,高瑀的名字高居榜首。出道之初,他的作品便分别接连拍出同龄艺术家的高价记录。2008年,高瑀的作品《打虎》以112万元成交于北京翰海春拍时,他只有二十来岁。在顺风顺水的艺术生涯之后,他回到了重庆,回到了绘画的舒适区。高瑀《打虎》300×450cm 布面丙烯 2007,以112万元成交于2008年北京翰海春拍,系艺术家个人拍卖纪录作品高瑀 《一年是四月的三倍》 140×120cm 布面丙烯 2017在中国抽象艺术尚未梳理出传承关系的今天,李姝睿已被认为是年轻一代抽象画家的代表。尽管这种抽象的个人风格,只是基于她对光主题一以贯之的研究:她用喷雾的方式将丙烯颜料作于画面上的“光”系列,表现了城市中无数反射的光,或者说光这种感受本身。李姝睿《元神储存器 No.201708》 200×200cm 布面丙烯 2017相比于纯粹的抽象绘画,周思维的作品中反复涂抹的底色和若隐若现的色块、条带,显然有着日常的图像来源,但是这种来源似乎并不是特别重要。坦白说,周思维的作品难以归纳,我们也从未见到过他对于自己的创作进行解释的文章。或许对他而言,绘画正是那些图像被他所编辑和涂抹的过程,并在合适的时间停下画笔。周思维《日出日落》110×140cm 布面油画 2015赵要并不是典型的“川派绘画”艺术家,较之绘画作品,他的装置及观念作品更令人印象深刻。最近的一次是2018年,酝酿了3年的《自然的力量》在四川、青海和西藏经历了五个月的风吹日晒之后,被他搬到北京工人体育场呈现一天。从赵要的展览履历来看,早在2013年和2015年他便在佩斯画廊伦敦和香港空间举办个展,分别呈现了他同样以观念为支撑的绘画作品“精神高于一切”及“很有想法的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