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章——刘万祥《拔河》
作者简介:刘万祥,毕业于赤峰师专中文系。一直从事教育工作。闲暇时读书写作,有《生命经典》、《记忆里的炊烟》和《诗情浩荡》等结集出版。现居赤峰新城。
拔 河
●刘万祥
我们学校经常举行拔河比赛,每每看到那激烈竞争的场面,我都非常纠结——为一方的胜利欢呼,也为另一方的失败惋惜。这样的活动我在年轻时没少参与,赢过,也输过。赢时,对同伴充满感激和赞许,大家齐心协力赢得了胜利;输时,对同伴也有不满加埋怨,不是指责这个没稳住架,就是说那个没听从呼号一起使劲儿。
其实,就我的体会而言,拔河,从表面上看是力量的对抗,从本质上看,却是意志、信念的对抗。一般而言,人数均等的双方力量不会有很大的悬殊,可以说是势均力敌,旗鼓相当。这种情况下,力量的重要性退居其次,关键是看大家的合作,能否齐心协力地“顶住”,能否有顽强的斗志坚持到最后一秒钟。
拔河如此,做任何事情能够“坚持”下去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南宋绍兴十年七月,宋、金于开封西南45里的朱仙镇交锋,金军崩溃。兀术只剩下最后一条路——渡河北遁。但一位书生拦住金兀术的马头说:“太子毋走,岳少保(岳飞)很快就会退走了。”兀术问:“岳少保以五百骑破吾十万,京城(开封)日夜望其来,何谓可守?”书生说:“自古未有权臣在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岳少保祸已不免,还想立什么不世之功,不是很可笑吗?”金兀术于是就留了下来。果然,宋高宗十二道金牌召回了岳飞,要求与金议和。试想,兀术如若没有汉奸书生的拦截,宋金形势就会另当别论。但是,遗憾的是,岳飞真的班师南撤了。对于这件事,后世许多人都不能理解,认为形势这么好,怎么不直捣黄龙府,竟对赵构俯首帖耳?其实,岳飞很清楚,一撤回去就没有希望了,但他还是坚持了正确的“坚持”。因此,信念成就了他一定要做个“精忠报国”的岳飞,而不是违抗圣命的“乱臣贼子”。
开宝二年三月,宋太祖赵匡胤亲征太原,开始,赵匡胤引汾河水直灌太原城,使太原成了一个孤岛。但奇怪的是,从三月一直到闰五月,太原城墙除了掉下几块土渣子外,基本上什么事也没有。北汉一直在咬牙坚持,但宋军先坚持不下去了。因为正当盛暑之时,很多士兵水土不服,腹泻,精神萎靡,虚脱无力。其实,宋军再困顿,也不会比北汉更困顿,赵匡胤完全有理由坚持下去,但最后,他还是放弃了。闰五月中,宋军退兵。宋军撤退之后,北汉决开堤坝,把浸着太原城的水放走。想不到的是,浸泡了数个月的城墙露出水面时,竟然大范围坍塌。北汉君臣见此情形,个个一身冷汗,深深后怕。
当时契丹的使者韩知璠也在太原,喟叹道:“宋师引水进城,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知道先浸而后涸,则太原城必早早陷落了!”韩知璠此语可谓一针见血,赵匡胤哪里知道土城墙“先浸而后涸”才会坍塌的道理呢。
乌龟和兔子赛跑,头悬梁锥刺股,不抛弃不放弃,说的是坚持;临财勿苟得,临难勿苟免,为仁不苟活说的还是坚持……
坚持是要有信念和相关知识来支撑的。所谓信念的支撑,就是坚信必须这样做才是正确的,岳飞就是坚持了他的“清名”,哪怕上了断头台。所谓知识的支撑,就是基于对形势的判断和对事理的正确认识,宋太祖赵匡胤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因此无功而返。
坚持有很多种。有时候,是看见希望坚持,有时候,是明明知道没有希望而坚持。到了要突破我们做人“底线”的时候,坚持“底线”就是没有为什么可以回答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