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赏析》孔子论治世之根本——仁德
孔子论治世之根本——仁德
怎样实现以“和”为基本特征的大同社会政治理想呢?孔子继承周公的“以德配天”、“敬德保民”(《尚书》)思想,提出了关于“德治”的理论。“德治”也就是以仁德治国的施政学说,其要义是:为政者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并以道德去教化、引导民众,以礼来规范人们的言行;同时,反对那种单纯依靠刑罚和政令去整治民众的做法。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所谓“道”,是领导、引导的意思。孔子认为,用行政命令去实施领导,用严刑苛罚去整治民众,民众虽然会因为畏惧而求免于处罚,但是却没有廉耻之心。这种强制、压制的手段,其效果必不能深入人心,使民众感而自化。用仁德去引导民众,用礼乐去教化民众,民众就会有廉耻之心,而且会收到人心归服的效果。
在这里,孔子用对比的方法告诉人们,道德教化比单纯的刑罚要好得多,他反对苛政严刑,认为“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论语·尧曰》)无数历史事实告诉我们,无限夸大道德教化的作用固然不可取,但是,贬低道德教化的重要作用,同样是要不得的。法律所规定的只是强制人们遵守的道德底线,而理想、信念、道德教育才能引导人们明善恶,辨美丑,知荣辱,具有奋发向上的人生追求,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弘扬正气的巨大力量。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这就是我们总结历史经验而得出的唯一正确的治国方略。
孔子认为,以仁德治国,主要靠为政者有德。他形象而深刻地指出了“仁德”对于为政者治理天下的重要性:“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这就是说,只有为政者以仁德立身,以仁德施政,人心才会归服,他也就会像北极星居于天之中心(古人当时的认识)那样,具有向心力和号召力,满天的星星都会围绕着它转动。
孔子对于那个动乱时代学风、政风日下的状况非常忧虑,他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对于为政者来说,不修养自己的品德,不讲求真正的学问,对正义之事不能带头去做,对缺点错误不能自觉改正,那么,风气就只能日渐衰败。鲁国大臣季康子对孔子说:假如杀掉坏人,来亲近好人,你看怎么样?孔子说:你实施政治,怎么能用杀戮的办法?“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只要你做善事、行仁德,民众自然就会跟着做善事、行仁德。为政者的品德好比是风,民众的品德好比是草,风向哪边吹,草就必然会向哪边倒。孔子还对季康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他认为,政治的要害就是一个“正”字,为政者必须公正、正派,走正道,你率先端正自己,那谁还敢不端正呢?孔子特别强调为政者的表率作用,他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假如端正了自己,治理国家还有什么困难呢?自身不能端正,又怎么能去端正别人呢?“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当今时代,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党的领导干部的品行如何、作风如何,更是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此后,他进一步指出,“三严三实”要求是共产党人最基本的政治品格和做人准则,也是党员、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他还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知晓为官做事的尺度。
这些要求,是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不能麻木不仁,而必须紧紧抓住不放,下大力气抓好的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