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人生》补记(九)参加问道玉渊潭学术研讨会
2018-5-6,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以实际行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中国实学研究会、国际儒学联合会教育传播普及委员会联合主办的“问道玉渊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实学研究会、国际儒学联合会等学术团体,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国防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郑州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100余人齐聚一堂,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建言献策。
我应邀参加这次会议,并在大会开幕式作“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历史必然性”的主题发言。
会议开幕前,大会组织者与我合影留念。
以下是我在会议上的发言要点: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融合的历史必然性
5月5日,是马克思诞生200周年纪念日。今年,也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在这个重要时间节点上,召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术研讨会,缅怀伟人,致敬经典,更具有历史厚重感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是近百年来中华文化发展的主线,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住的历史大趋势。融合的过程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过程;融合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时代化、大众化;融合的成果,一是毛泽东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统称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一光辉思想指引下,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变革。
在近代以来西方各种思潮大量涌入中国的情况下,为什么唯有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回顾百年来的中国近代史,就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的土地上开花结果,绝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有其深刻的历史必然性。
首先,这是在探索中反复比较的结果。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先进的中国人无不向西方国家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洋务运动”幻想在日渐腐朽的清政府原有体制内,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救国,结果在50年之后的中日甲午战争中遭到残败;太平天国运动企图在宗教的旗帜下,通过旧式农民战争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共享太平的“新天新地新世界”,最终也失败了;戊戌变法运动提出君主立宪制的主张,结果被封建势力扼杀在萌芽中;辛亥革命后试图照搬西方资产阶级共和制,却导致军阀混战、四分五裂;蒋介石集团代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利益,也不可能把中国引向进步。
面对山河破碎、亡国灭种的危局,多少主义和主张都出场了,又都破灭了;多少道路和方式都探索了,又都碰壁了。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对西方各种思潮进行分析对比、激烈论战,并与中国实践经历进行比较后,坚定地放弃了资产阶级的思想主张,放弃了无政府主义等形形色色的主张,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正如毛泽东所说:“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学得了一样新的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二,中国的革命事业需要新的理论指导。鸦片战争以来国人一次次抗争的失利,使中国的上空弥漫着悲观、失望、迷茫、困惑的情绪。正在这时,传来了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这就像一声惊雷,唤醒了先进的中国人。“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出现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其中包括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日益呈现出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特点。在共产国际帮助下,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中国有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
第三,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具有相互融合的品质。这一条,是文化背景问题,是更深层,更带有基础性、根本性的原因。
百年来的历史证明,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标志着传统的中国社会已经解体,随之而来的,是传统儒学的衰落。面对此情此景,一些人大搞所谓“尊孔读经”,幻想以此来抵御西方文化的渗入。然而,这一招并不灵验。
百年来的历史证明,传统儒学如果不进行必要的改造、转换和提升,就不可能在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中,在中国实现现代化、建设新生活、以崭新面貌走向世界的光明大道上,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与马克思主义相融合,使得传统儒学有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契机,有了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光明未来。
百年来的历史还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扎根于中华大地,汲取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养分,才能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为中国广大老百姓所喜爱、所接受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那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能够与马克思主义相融合呢?
原因之一,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科学思想体系,是在借鉴和汲取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包括中华文明的基础上产生并不断丰富发展自己的。
原因之二,儒学具有包容性的显著特征,在对待不同文化上主张“和而不同”。
原因之三,儒学具有无神论倾向,在信仰问题上主张“敬鬼神而远之”。马克思主义是彻底的无神论。儒学的无神论倾向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立足点。
原因之四,儒学以崇尚和谐为价值追求,在社会理想上主张建立“大同社会”。
原因之五,儒学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怀,在治国理政上坚持“以民为本”。
原因之六,近代以来在中国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同时就是深受儒家文化传统影响的人。这是人的因素,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合的过程。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蕴含的儒学精华,在发展战略上,体现为和谐社会的构想与小康社会的目标;在思想路线上,体现为与时俱进的观念;在时代特征上,体现为改革创新、自强不息的精神;在执政理念上,体现为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治国方略上,体现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在干部选任上,体现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在文化建设上,体现为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在道德建设上,体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建设上,体现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在对外关系上,体现为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尊重文明多样性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
从学理的角度来分析,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相融合,是二者在核心理念上所天然具有的契合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信仰和价值追求上的契合。儒学在对待天道与人道的关系上,更重视人道。对于彼岸世界的鬼神之事,则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这和马克思主义强调哲学应关注“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感性世界”、“人类世界”,“把人们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关怀人的生存状态,追求人的尊严、自由和权利,为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探寻道路的基本信仰和价值追求,是契合的。
(2)宇宙观上的契合。儒学在宇宙观上,强调世界的统一性,主张世界统一于气(物质);强调“一阴一阳之谓道”,主张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与时偕行,革故鼎新;强调格物致知,行先知后,知行统一,言行一致,主张学而知之,“温故而知新”,“下学而上达”,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这和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唯物论,关于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关于以实践为首要观点,强调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把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统一起来的认识论,是契合的。
(3)社会政治理想上的契合。儒学的社会政治理想,是礼乐仁和的大同社会。主张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重视人的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天人和谐以及世界和谐。这和马克思主义以追求人类解放为宗旨,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自由人联合体,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是契合的,因而使中国人能在心理上和情感上接受科学社会主义。
(4)民生观上的契合。儒学主张以民为本,强调“民惟邦本,本固而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统治者要为政以德,厚生利民,与民同享同乐。这种经世济民、求真务实的思想和作风,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面向生活,面向实践,面向群众,一切从维护和实现群众切身利益出发的思想观念,是契合的。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包括哲学世界观上的融合、社会历史观上的融合、人生价值观上的融合,也包括贯穿其中的对西方文明成果的借鉴和吸收,以及贯穿其中的中国式语言表达形式和风格。
我们说孔子学说与马克思主义有许多契合点,并不是说二者是同一个思想体系。而是说,二者在许多方面是融通的,是可以相互借鉴、吸收、转换、提升和融合的。如果我们把眼界放得更宽阔一些,就会看到,人类各民族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都有可以相融的特点。随着人类的不断文明进步,这一特点将会愈益突出地显示出来。
在十九大报告中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我们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思想指导和精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