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汽车工业恐慌越逼越近
大幅裁员,关闭工厂,工厂搬至海外,汽车制造业危机正在全盘打击行业员工。德国支柱产业未来一片混沌,前途堪忧,国家经济正在面临系统性故障。
上周三汽车制造商ZF在腓特烈港(Friedrichshafen)有4000名员工因为失业而上街游行。他们的竞争对手,位于汉诺威的竞争对手大陆集团也度日如年。因为大陆集团通过了一项严酷的紧缩计划,在未来十年将24.4万的职位削减2万,其中7000个职位在德国。计划关闭的多个厂区中包含生产柴油发动机喷油装置的萨克森州林巴赫-奥贝夫罗纳的工厂和巴伐利亚州的罗丁内燃机高压泵工厂。仅在这两个厂址就涉及1800个工作岗位。大陆集团监事会就在腓特烈工人游行的当天召开会议讨论如何防止自己的员工走上街头。
目前正在Friedrichshafen,Roding和Limbach-Oberfrohna发生的事情仅仅是个开始:汽车行业的危机和技术变革给员工带来了沉重打击。德国汽车制造业正在史无前例的面临这种恐惧,现在的问题对他们不再是哪些公司裁员,而是具体什么时候裁多少人。
电动车无需高压泵,齿轮箱和喷射器即可工作。电动汽车总体构成部件比内燃机少很多。博世老板Volkmar Denner早就算好了,只需要建设柴油发动机十分之一的员工就可以建造电力驱动车。行业危机和自动化进程对现有就业市场犹如双重打击。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德国这样依赖汽车产业,德国碰到的是彻彻底底的系统性问题。
戴姆勒已经宣布了紧缩计划,宝马也宣布了,不过没有给出具体数字。奥迪提出节省数十亿美元的紧缩计划,大众汽车也决定继续清理另外4000个工作岗位。
汽车制造业受长期工作合同的约束,想尽办法尽可能在不裁员和关闭工厂的情况下节省开支。结果就是减少上班时间,扩大和提前退休,不延长限期工作合同。汽车配件供应商也竭尽全力,但即使博世,ZF和大陆集团等行业巨头也已达到紧缩极限。
软性紧缩措施已经用尽。“我们可以改变结构,但是不能打破结构。”博世负责驱动技术人无可奈何地抱怨。德国关于CO2排放的要求越来越严,而且要在2025年大部分完成,就必须确保更加神速转向电动汽车。ZF已经开始讨论离开工厂的年龄要求。
行业内的顽强坚持派还在喊着“内燃机不会马上消失,混动技术将会带来进一步增长”的口号,然而ZF总部的抽屉里还是放着将2200名岗位转移到海外的策划,2200个职位相当于驱动生产厂1/4的人力。
其实汽车市场的变革即使没有技术革新也会到来。目前全球汽车制造业只有中国和东欧还有经济增长预期。大众公司计划在土耳其建厂生产Passat 和 Skoda Superb,实际上德国境内的生产并不饱和。但是现在的汽车生产将更加贴近消费群体,而且供应商也有着些要求。
全球的售出的汽车数量略有下降,德国的汽车生产已经跌入低谷。今年前7个月汽车产量仅为280万,跌幅12%。专家估计今年全年销售可能达到470万辆。2016年德国的汽车产量约为600万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