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与傅斯年的八卦

罗振玉《殷虚书契考释》一书乃窃取抄袭王国维一说,肇端于陈寅恪与傅斯年的聊天八卦,傅斯年于《增订殷虚书契考释》上的亲笔题识即为明证。这些题识先后刊于《傅斯年图书馆善本古籍题跋辑录》(台湾史语所,2008)和《傅斯年眉批题跋辑录》(台湾史语所,2020),前者是黑白影印,后者是彩色版。

根据题识所言,陈寅恪最早跟傅斯年谈及此事在1927年夏,其时王国维刚刚去世,尚在陈撰写挽词之前。后陈为王国维作挽词,傅再问他此事,陈则“不发一言矣”。到1930年7月27日,傅又问及此书王国维所得代价,陈寅恪告之:“王说,罗以四百元为赠。”傅于当晚“亟记之”。

题识共有三则,有两则题于序言之后,第一则写于1929年:

“民国十六年夏,余晤陈寅恪于上海,为余言王死故甚详。此书本王氏自作自写,因受罗赀,遂以畀之,讬词自比张力臣,盖饰言也。后陈君为王作挽词,再以此等事叩之,不发一言矣。

此书再版,尽删附注叶数,不特不便,且实昧于此书著作之体。举证孤悬,不詧全语,立论多难复核矣。意者此亦罗氏露马脚处乎。十八年九月十四日”

第二则写于1930年:

“今日又询寅恪,此书王君所得代价,寅恪云:王说,罗以四百元为赠。亟记之。十九年七月廿七日晚。”

此外,傅氏1928年购买此书时,在封面题写了:“海宁王国维《殷墟书契考释》三卷,民国十七年九月买于上海。此书题罗振玉撰者,诬也。孟真记。”其时尚未及详记陈说。

1930年8月,傅亟记陈说之后不久,还在后序的后面,补记了董作宾的一个说法:“此文(指王国维所撰后序)所论至允,不自尝甘苦者不能如此明了也。罗振玉以四百元易此书,竟受真作者如此推崇而不惭,其品可知矣。彦堂近自旅顺晤罗返云:与之谈殷契文,彼颇有不了了处。此可记之事也。孟真。十九年八月九日。”

傅斯年一生性格暴烈,最重夷夏之防,新旧壁垒森严,对罗振玉这类遗老本就反感,平时行文涉及满清则称“虏”,于贰臣则称“贼”,这些在《眉批辑录》里都有体现。听闻陈寅恪所言罗氏如此不堪之事,故三年四次“亟记之”。傅氏于鼎革之际文人出处表现的严厉评判,在此书的另一篇《傅青主墨迹》的题跋中颇能体现,他说:“吾家青主先生乃明代之贞遗,深以虏廷见徵为恨。今从俗,题曰徵君,非其志矣。彼既未宦,何谓辞归?彼以自古辱士,未有如清虏者,曰傅徵君,鬼且泣矣!书贾无知,不知自何处抄得此无聊之小传也。”傅山既未应清廷之徵,就不得称“徵君”,既未仕清,就不能说是“辞归”,此夷夏之防,是大节,不可有丝毫含糊。这和他后来之所以坚决驱逐容庚(碰巧也是罗振玉的徒弟),在思想上是一以贯之的。

其实,当时的新派文人,对满清遗老的反感与不屑是非常一致的,新旧变革之际,此为底线。比如钱玄同就在《日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中称罗振玉为“罗遗老”(1922年3月9日),称王国维为“王遗少”(1922年7月9日),称张尔田、孙德谦、刘翰怡为“三个王八蛋”(1924年1月19日)。说张尔田“固然是极可厌的满清的忠奴,但罗振玉、王国维何尝不是和他一样呢?”(1922年12月15日)。此夷夏之大防,不仅仅为新旧之壁垒。因大义而恶其人,因一事推及其它,所以傅斯年在罗氏的另一部著作《蒿里遗珍》护页上题道:“此卷为王国维手写,其考释或亦王君作也。中华民国十九年夏,买于北平因题记之。傅斯年。”其时或在陈氏跟他讲《考释》代价四百元之后。

(以上图片出自《傅斯年眉批题跋辑录》)

陈寅恪也讲过另一件抄袭八卦,说的就是上面提到的遗老张尔田,是说给杨树达的。杨树达1936年8月9日日记:“昨日晤陈寅恪。告余云,近日张孟劬剜板改订《蒙古源流笔(笺)证》,多用渠说而不言所自出。渠说系用梵、藏文字勘校得之,非孟劬所能,或不致引起《水经注》赵、戴之争耳。”(《积微居回忆录》,上海古籍,1986)

(《殷虚卜辞综述》 P57)

(《殷虚卜辞综述》 P58)

关于罗王这一公案,陈梦家说后来得到了罗振玉的原稿,并在《殷虚卜辞综述》对稿本原貌进行了描述,从而为罗翻案。此后,罗继祖、胡厚宣以及郑重等先生也先后都有补证,《原稿》现藏上海博物馆,也已于2008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了(请阅《陈梦家先生编年事辑》,P321-322。中华书局,2021)。这些,都足以证明,这一罗王“抄袭剽窃”的公案,也就是起于陈傅二人聊天八卦的乌龙事件而已。2018年7月,广东崇正拍卖了一本康生的《钓鱼台存书草目》,目录中记录了“《殷虚书契考释稿》手抄稿一册”“《殷墟书契前编》原拓本一函”,不知与陈氏提到的原稿有无关联。康生在此目题记上说“我存书颇多,身后皆归中央图书馆。”此为其七十三岁时所记。他的存书据说死后也确实归公了,希望有条件的人可以去查一查。

(以上四图拍摄于广东崇正2018年7月预展现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