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笔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作者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释

午桥,宋时西京洛阳的一座桥,唐代助力元和中兴的丞相裴度的住宅就在这一块,是唐宋很有名的地方。

长沟,长河。午桥在洛河上,应指洛河。

赏析

上片突出个“忆”,开头点明,后面几句就是忆。坐中都是英雄豪杰,河水映照月亮,河水流,月亮移,不知不觉美好时光流逝去了。但人是怎样呢,在月亮洒下的光影里,杏花疏枝摇曳,落下斑驳影子,有善吹笛的朋友,在这环境中,吹着清越的笛声,一直到天明。

这一种清爽俊朗,是怎样地让人陶醉,让人振奋?

然而,“长沟流月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并非一味地欢快,“长沟流月”,是时光易逝,“吹笛到天明”,是欢会易散,含着些怅惘,含着些怀恋。这与上面的“忆”想呼应,又为下片的“如一梦”埋下伏笔,时光逝,欢会散,美好的东西真如一梦呀。

下片,写当下,过去美好的生活如梦幻,我现在还活着就是让人惊异的事了。再偷闲,于夜里登上小阁楼,看雨后的夜空。看到江上渔夫打渔,听到他们唱歌,唱古今历史,唱出什么呢?

这里的“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是对历史的轻与重的最好表达,随人而说,你觉得是重,就象咱们现在所说的“金杯银杯比不上老百姓的口碑”,人在做,天在看,老百姓也在看(《尚书》上说,“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得好好努力。你觉得是轻,也就是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多大的事儿最后都被时间冲去,变成野夫的谈资。我怀疑这两句是明朝第一才子杨慎那首著名词的源头。那首词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词牌都是“临江仙”,都是渔夫逍遥,笑谈古今。

陈与义简介

陈与义生于洛阳,少年就有才名,二十四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作诗被宋徽宗赏识。靖康之变后,避乱江南,被南宋朝廷征召为兵部员外郎,后直作到副宰相,又因为有病(另一种说法是与宰相赵鼎发生矛盾),就到基层当官去了,宋高宗慰问他疾病,他就借机归隐,没多长时间就病死了,享年四十九岁。

陈与义性格沉稳,做事时没有激烈的言词,心里主战,但也揣摩宋高宗的心思,尽力安民救世,我觉得是个优秀的政治家,但因为身体的原因,没有机会显现其才华(当然,这些是我的臆想,历史毕竟不是化学实验室,可以试出几种结果来,只能“试”一次只有一种结果,对陈与义来说,这结果就是他选贤任能做得不错,但没有改变历史进程,改变进程的既不是他,也不是李纲、赵鼎、岳飞,而是后来的秦桧,确定投降或和议路线后,南宋就只是偏安了)。

然而,陈与义在文学史上却很重要,是北宋末南宋初著名诗人,洛阳八俊之一,他被称为“诗俊”,前一段介绍过的朱敦儒被称为“词俊”。陈与义作词很少,传至今只十多首,但后世很推重他的词,好多人认为与苏东坡比肩,其词风清俊,读一首就忘不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