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症病因、病理分型有哪些?王长杰医生让你看看属于哪一类型?
王长杰医生搜集子宫腺肌症概述子宫腺肌症(Adenomyosis)是长期困扰、折磨女性的妇科常见病,多发生于30~50岁的经产妇。子宫腺肌症大概发病率为8~27%。子宫腺肌症患者约半数合并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可导致严重痛经、慢性盆腔疼痛、经期延长、月经量增多和不孕等等系列临床症状。病情往往迁延不愈,日益加重,给女性健康及生活造成极大的威胁,甚至被称为「不死的癌症」!子宫腺肌症分型临床上因不同临床诊疗目的或采用不同检查手段,制定出多种分型方法。子宫腺肌症发生原因分型依据子宫腺肌症发生原因划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原发性即为目前找不到发病原因的子宫腺肌症,这种类型多见于年轻或青春期女性,往往同时合并有泌尿系畸形。继发性为基于明确相关因素导致的子宫腺肌症,可继发于宫腔操作(如人工流产、子宫内膜活检或诊断性刮宫、子宫内膜息肉以及子宫粘膜下肌瘤电切等等)、剖宫产以及子宫手术(如子宫肌瘤剔除术等)后,也可以继发药物治疗或药物滥用(如长期使用长效雌激素或他莫昔芬后)。影像学分型经腹部彩超联合经阴道彩超检查是临床最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简便易行,作为临床首选检查方法而应用广泛。子宫腺肌症超声检查可分为弥漫型、前/后壁型、局灶型与囊肿型。MRI为一种无创、无辐射的先进影像检查技术,具有优异的软组织分辨率和多平面、多参数成像的特点,具有较高的特异度(67%~99%)与准确性(85%~95%),已成为子宫腺肌症影像学检查和鉴别诊断中重要手段之一。在MRI下亦可分为Ⅰ~Ⅳ型。但影像学分型不能完全反映整个子宫腺肌症的病理情况,需要术后病理分型支持。所以影像学分型法无法完全满足临床应用需求。临床与病理分类法准备的子宫腺肌症分型需要病理组织学为依据支撑。依据子宫肌层内的异位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的浸润范围和特征,把子宫腺肌症分为以下5型,为目前临床较为常用分型方法。弥漫性子宫腺肌症局灶性子宫腺肌症(包括子宫腺肌瘤与囊性子宫腺肌症)息肉样子宫腺肌症(包括典型与非典型的息肉样子宫腺肌症)其他良性类型(包括子宫颈内型腺肌瘤与腹膜后腺肌瘤)子宫腺肌症恶变类型不同类型的子宫腺肌症临床病理特征与临床表现不尽相同弥漫性子宫腺肌症临床上该类型居多,病灶呈弥漫性生长,以子宫后壁累及居多,子宫呈均匀性增大,前后径明显增大呈球形,子宫大小一般不超过妊娠3个月的子宫。临床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以及经期下腹痛进行性加重,亦可表现为性交痛、慢性盆腔疼痛、不孕以及其他类型的异常子宫出血。以30~50岁经产妇常见,近年随着女性生育年龄推迟,未育女性发病率有增高趋势,约15%合并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约50%合并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瘤异位病灶在子宫肌层内形成小岛状、局灶性生长,和正常肌层组织集结成结节或团块,类似子宫肌壁间肌瘤,故称为子宫腺肌瘤或局灶性子宫腺肌症。临床表现为子宫不对称性增大,可表现为痛经,或与子宫肌瘤类似临床表现。囊性子宫腺肌症囊性子宫腺肌症是子宫腺肌症的一种特殊类型,类似子宫腺肌瘤。囊性子宫腺肌症病理特点为子宫中内衬子宫内膜和外周包围子宫平滑肌组织的囊性结构,囊腔内含陈旧血液的囊液,一般囊腔10~20mm,又称子宫腺肌症囊肿或囊性子宫腺肌瘤。发病年龄在13~55岁,患者中年龄≤30岁的约占65%~75%。按临床特征可分为青少年型与成年型。虽然囊性子宫腺肌症在成年妇女较为少见,但却可以出现在年轻妇女特别是青春期女孩,患者常有明显痛经症状。子宫内膜腺肌瘤样息肉不像子宫内膜息肉一般较小,而子宫腺肌瘤样息肉一般较大,最大可达直径9cm。典型的子宫内膜腺肌瘤样息肉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临床可表现为异常子宫出血、月经过多和痛经等。可能与长期持续的雌激素刺激、局部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的异常表达、口服他莫昔芬产生的微雌激素样作用、绝经后超重及肥胖妇女机体较长时间机体内高雌激素水平及子宫内膜损伤等有关。非典型性息肉样腺肌瘤多发生绝经期妇女,较为罕见,常合并不同程度的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甚至子宫内膜癌。手术切除后复发率较高(可达60%),如合并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或子宫内膜癌,需要按照相应的处理原则进行治疗。(本文章来源于网络,非本人撰写原创,特作说明)。最后,王长杰医生再一次感谢“360图书馆”审核员、网管们的辛苦审核和付出!谢谢!作者简介: 王长杰医生,专业研究子宫腺肌症20年,撰写超百篇原创网络文章!最近,王长杰医生入驻“360”平台,愿意继续撰写并发表探讨子宫腺肌症方面的原创文章,奉献给各地患者们!感谢您来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