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世大明宣德炉,精彩!
宣德三年五月始领料准备,六月十五日开工,红铜经过12遍精炼,并加入金银等贵金属。十一月完工,共造3365个大小不同、形制有异的鼎彝并造清册进献。
明代宣铜常见红斑,此斑乃自内而生,与敷色不同,随时间变化,厚薄不一,散聚天成,如一泼墨山水,且欲仿而不可得也。
宣德炉的基本形制是敞口、方唇或圆唇,颈矮而细,扁鼓腹,三钝锥形实足或分裆空足,口沿上置桥形耳或了形耳或兽形耳,铭文年款多于炉外底,与宣德瓷器款近似。
宣炉奇异的皮壳色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明景泰兵部尚书于谦对宣德铜器之美这样评价:“色似黄金,音如钟磬”,明嘉靖祝允明赞叹宣德铜器:“当与商彝周鼎共宝、金玉同价,------金玉恒有而宣铜彝器传世颇稀。”明末大鉴藏家项子京说:“宣炉之妙,在宝色内涵,珠光外现,澹澹穆穆,而玉毫金粟跃于肤里之间”。明末崇祯进士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记载宣德炉说:“其色黯然,奇光在里,望之如一柔物,可挪掐然,迫视如肤肉内色”。明末清初冒襄(董小宛的丈夫)喜爱宣德炉,他有一首诗说:"有炉光怪真异绝,肌腻肉好神清和。窄边蚰耳藏经色,黄云隐跃穷雕磨。"
在当下的收藏热中,宣德炉以其独特的制造工艺、古朴雄浑的造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热捧。12月3日,保利十周年秋拍艺术周上,故宫博物院器物部金石组组长、研究员李米佳从独特的角度带领听众步入宣德炉神秘的世界。
宣德炉 大明宣德炉的基本形制是敞口、方唇或圆唇,颈矮而细,扁鼓腹,三钝锥形实足或分裆空足,口沿上置桥形耳或了形耳或兽形耳,铭文年款多于炉外底,与宣德瓷器款近似。
宣德炉的款识基本上有四种:宣、宣德、宣德年制、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款识的结构和严谨,字形也非常规整。亦有一批没有款识的宣德炉,但是后代人认识到宣德炉的珍贵,往往会自己加上款识,所以现在没有款识的宣德炉几乎已经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