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画里妙趣横生的中元节

中元节源出于道教,据《道藏》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这一天是祭祀亡亲、悼念祖先的日子。中元节的起源,与佛教的“盂兰盆会”也有很大的关系。“盂兰”是梵语,倒悬的意思,盆是指供品的盛器。他们认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亲的倒悬之苦。

敦煌藏经洞出土   降魔成道图    法国吉美博物馆藏

到了西晋,《盂兰盆经》被译成汉文,因为它所提倡的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和我国儒家传统的孝顺父母的思想大致相同,所以受到君王的赞扬和重视,并在我国广为流传。自梁武帝在南方创设盂兰盆会后,已成为一种习俗,规模有增无减。唐代宗李豫每逢七月十五日,都要在宫中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城中的寺院也要备办供品,陈列于佛像之前,十分虔诚。

宋、元年间,七月十五这一天已演变为民间的祭祖日,家家祭祖亡亲,并且盛行放河灯超度孤魂野鬼活动。

榆林窟第19窟     目连守孝

至清代,对中元节的祭祀活动更为重视。清乾隆《普宁县志》记载:“俗谓祖考魂归,咸具神衣、酒馔以荐,虽贫无敢缺。”这一天,各地寺、院、庵、观普遍举行盂兰盆会,并在街巷设高台诵经念文,作水陆道畅,演《目连救母》戏。民间会设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祭祖,上坟,点荷灯,十分热闹。

虽然中元节以祭祖、祈福为重点,但因地狱之门大开,各种鬼怪也会伺机作乱。中国人对于鬼的探索从很早便开始了,绘画也成了展现鬼怪在人们面前的最好形式。秦汉时期流行乘龙飞升图像,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已将神鬼列为绘画题材。“钟馗捉鬼”的故事也起源于唐代,明清时期关于神鬼绘画的内容更为丰富。

李嵩     骷髅幻戏图    绢本设色 

27×26.3cm    北京故宫博物馆藏

明代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余有李嵩骷髅图,团扇绢面,大骷髅提小骷髅,戏一妇人;妇人抱小儿乳之,下有货郎担,皆零星百物可爱。”

南宋李嵩的《骷髅幻戏图》可说是我国古代极具魔幻现实主义表述形式的作品。画中一妇人哺乳婴儿,大骷髅提线控制着小骷髅,是宋代悬丝傀儡戏表演;另一妇人想阻止贪玩的孩童。在宋代傀儡戏中有很多怪异的形象,骷髅就是其中一种,骷髅人是傀儡,大傀儡牵动小傀儡,小傀儡引诱孩子,人生来就处于一种瞬息万变、生死寂灭,不由自己掌控,被命运捉弄的境地。

根据南宋蔡绦的《铁围山丛谈》记载,那时期上层人士嗜古成癖,高价收购古物,于是社会上刮起了一股盗挖古坟的风气,“于是天下冢墓破伐殆尽矣”,这也是为什么画家们画骷髅会这么像。

南宋 龚开中山出游图

32.8cm×169.5cm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左右滑动图片查看)

龚开的这幅《中山出游图》妙趣横生,描绘的是钟馗和小妹率众鬼魂游走的情境。画面上,钟馗和小妹各坐一肩舆,在鬼卒的簇拥下乘兴出游,悠然自得。画面后半段描绘的是挑或背物件的大小鬼,皆穿元人装束,戴着元人头盔,形象独特。还有若干小鬼,或攀住棒端,或倒悬杆上,或吊在竿下,或被大鬼倒拖而仍在挣扎。小妹面颊分为两部分,上半白,殆原来肤色,下半黑,乃以墨代胭脂,显得非常滑稽。

生活在宋末元初的文人画家龚开对当时社会的污浊状态极端不满,用钟馗与小鬼把内心中的愤恨宣泄出来。他在题跋中写道:“不应将墨鬼视为戏笔,它乃是画家之草圣,世上岂有不善真书而能作草书者。”这恰恰说明,此画正是画家真实情感的流露,是他的精心之作。

罗聘   鬼趣图   34.8×35.4cm×8

罗聘创作的《鬼趣图》采用了当时画家并不常用的湿纸画法,先用水色把画纸整体层层晕染,再沁入墨色,使得画面呈现出迷离缥缈的感觉。《鬼趣图》一共八幅,每幅图上的“鬼”都形态各异,画风可谓十分清奇。作品虽名为《鬼趣图》,实为“人趣图”,表面上画鬼,实际上也是讽刺现实生活中“鬼”一样的人。讽刺了现实世界的荒诞灰暗,也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宗教、死亡等这些神秘事物的追求与探索。

溥儒    鬼趣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溥儒所绘的《鬼趣图》共八幅,从画作可看到鬼怪百态,以极简单笔墨描绘在山林的鬼魅,但图像中的鬼魅却不会让人畏惧,反而横生颇多妙趣。与罗聘《鬼趣图》笔下面目狰狞的鬼不同,溥儒笔下的鬼则是避居深山幽谷, 以轻松悠闲、略带诙谐的身体语言,有的漫步云端,有的手舞足蹈,也有的飞身于山谷之中其乐洋洋,徜徉在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中。每幅皆以一首诗句作题识,诗意与画面相互映衬,尤显文人墨戏之趣,更反映画家一生的审美旨向、人格追求。

傅抱石   山鬼

134×67 cm    1946年

傅抱石笔下的“东方维纳斯”《山鬼》描绘的是屈原《九歌》中的女神,她原是楚怀王之女,名叫瑶姬,夭逝后为巫山之神。傅抱石的这件《山鬼》,是他人物画中的一张高水准作品,在金刚坡时期的人物画中,更是上上之作。

歌川芳几    新版怪物图鉴

日本的鬼形象

不光是中国有中元节,亚洲其他多国也过这个节日,像日本的“盂兰盆节”,就是在飞鸟时代由隋唐时期的中国传入日本的。而且日本的鬼文化也相当丰富。据调查,日本的鬼70%的原型来自中国,20%来自印度,10%才是日本本土妖怪。善画鬼怪的日本画家也不少,日本的鬼文化在现当代艺术中也有不少拥趸。

村上隆   青鬼和赤鬼  

鸟山石燕    今昔百鬼拾遗,青行灯

江户时代的浮世绘画家鸟山石燕以妖怪画而出名,他在狩野派的门下学习绘画,同时师从俳句大师东流斋燕志学习诗歌。因为安永5年(1776年)完成的《画图百鬼夜行》三部曲的影响,之后他又创作了《今昔画图续百鬼》《今昔百鬼拾遗》《画图百器徒然袋》。

百鬼夜行绘卷(局部)

“百鬼夜行”最著名的是真珠庵本,室町时代的绘卷,传说是日本土佐派画家土佐光信所作。《百鬼夜行绘卷》描绘的是每当夜幕降临, 很多形态各异的妖怪就一同出现在街上游行。百鬼夜行,相传亲眼看到的人会遭到诅咒而无故丧命。还有传说在盂兰盆节的晚上,几人围坐一起,点上一百根蜡烛并轮流讲鬼故事,每讲完一个就吹灭一支蜡烛,当最后一支蜡烛熄灭时,就会看到百鬼夜行。

葛饰北斋    百物语・皿屋敷

葛饰北斋的《百物语》描绘了多个女鬼。其中“皿屋敷”是一名叫女子阿菊的亡灵数盘子的怪谈。类似的传说散布日本各地,其中以江户番町的“番町皿屋敷”和播州姬路的“播州皿屋敷”最著名。内容大多是井中传来含恨而死的阿菊的亡灵,数着“一个盘子……二个盘子……”“九个盘子……少了一个盘子……”的声音。

其实古今中外,绘画中出现的鬼怪形象极为丰富,或血腥或恐怖或有趣,而大多也是借鬼讽刺人、劝诫人。

2019年日本京都举行的“百鬼夜行”活动

最后放一张现实里的“百鬼夜行”。

(0)

相关推荐

  • 《鬼趣图》画家有异能,纪晓岚也为他打call!

    历史上有名的画家很多,或人物山水,或鸟兽鱼虫,但极少有画家会用一种古典魔幻主义的风格来刻画现实罕见甚至不见的形象.印象中只有南宋著名画家李嵩曾画过<骷髅幻戏图>,"骷髅" ...

  • 「桌游推荐」光怪陆离的日本文化——《旭日战魂录》

    提到日本文化就不得说日本的武士和佛教文化,以及日本妖怪文化,那桌游<旭日>就当仁不让,因为这款区域控制为机制的德式游戏,里面既有氏族的战斗,也有购买召唤出来的各种鬼怪,可谓满满的日本奇幻风 ...

  • (周末福利)首个以日本“妖怪文化”为主题的魔幻主题大展来啦

    歌川芳艳_<大江山酒吞退治> "生生·浮世之光:YOKAI OF JAPAN"魔幻主题大展于2021年6月26日-8月31日在北京798艺术区798艺术工厂举办,是目前 ...

  • 少年说‖亚亚(120):百鬼的世界

    对于鬼,大家的第一印象可能是凶狠.残暴,尽管谁也没见过.日本有一位画家,却画出了百鬼,并被编著成书.这本书的名字就是<百鬼夜行图>. 我经常在晚上八九点时阅读这本书,因为这样不仅会令人更加 ...

  • 中元节丨古画里的鬼都长什么样

    中元节,鬼门大开,百鬼夜行. 小篆中鬼字的写法 人所归,为鬼.说的其实就是人死为鬼. 在小篆中,鬼字写作一个盾牌挡住了人的头部,其实更像是一个石头压在人身上,可以理解为碑,也就是镇墓的石头. 百鬼夜行 ...

  • 赏古画里的鱼,祝您连年有“鱼”

    . 小时候家里很穷,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一年到头更是难以闻到鱼腥味. 但是,自古以来,过年一定是要有鱼的.因为年年有鱼是"年年有余"的谐音,代表着生活富足,每年都有多余的财富及食 ...

  • “虎出没”,带你看看古画里的“完达山1号”

    近日,在黑龙江一只野生东北虎闯进了当地村庄,引起一阵恐慌. 当时田间正好有一村民,被东北虎扑倒. 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 村民表示不知道那两三百斤的"玩意儿"原来是老虎. 不少网友感 ...

  • 五一出门大型人山人海现场,和古画里的人一样多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你好啊,我是朵朵~ 好多人已经开始返程 我依旧躺在家里看热闹 听到有人说 要是在古代人少 出行肯定会很舒服 先别急着这么想 我们就从古画里找找答案 自驾出门最怕啥 没有停车位 古人也怕没有" ...

  • 精美绝伦!中国珍稀古画里的鸟语花香

    精美绝伦!中国珍稀古画里的鸟语花香

  • 古画里的毛驴,无驴鸣犬吠之鄙俗

    毛驴的行走速度比较慢,性情更温和,脚步更稳健,所以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毛驴是一种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在历代行旅图中都有体现. 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局部,台北故宫藏 宋代朱锐<溪山行 ...

  • 古画里的春天

    草长莺飞的春天,卸下沉重的冬装,人们总想尽情地拥抱春天.今天,我们不妨通过古画中的笔墨,穿越时空去欣赏"住在古画里的春天".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之二月踏青 清·郎世宁 ...

  • 千年古画里的那一场大雪

    吃画人 [导读:单论写雪这件事,如果说谢道韫的比喻妙到毫巅,郑谷则把白描做到了极致.郑谷说此景可堪入画,苏轼也表示附议.但让郑谷没想到的是,那首诗真的被时人入了画.] 你不懂,我的冷 对郑谷的< ...

  • 古画里的小毛驴,好诗意~

    佚名 宋  骑驴图 忽忽千载过.而今,任何一个代步工具都胜过驴子,但人们心里仍然渴望有一个"驴背",摇摇晃晃,徐徐前行,走一条清幽的小路,觅一个"诗意"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