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资防骗指南
21.08.2021
正文字数:2661,阅读时长大约4分钟
导读:细数招商引资的N宗罪...
招商引资,遇到的骗子太多了。
在充满夸大、隐瞒和谎言的招商场,每个人都如履薄冰。稍不留神,个人的前途、企业的生死,甚至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可能搭进去。诸多风险,再怎么谨慎都不为过。
今天,园区在线(ID:YQZXGZH)从政府的角度梳理了12种常见的企业骗术,警示各位招商同仁,避免踩坑。
正文:
1、夸大其词
一些别有用心的私企,通过股权代持、企业冒名、虚假营销等运作,摇身一变成了「国企」、「龙头」,再以投资为由与政府谈判,套取土地与补贴。
H省某市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世界500强现代集团旗下子公司」——韩国现代建设集团。根据约定,企业要在当地投资建设国际汽贸城,同时政府提供配套资金(据《中国房地产报》报道,仅地方财政配套补贴一项就高达6个多亿),资金到位后企业卷款跑路。后经查实,该企业注册名实为「现代RNC建设有限公司」,与韩国现代集团没有半毛钱关系。
2、虚假合作
先把自己伪装成实力企业,画一张大饼,然后以开发项目为由寻找合作伙伴,等有人上当,再通过运作吃掉对方的投资款。
自称是珠海某实业公司董事长的王某在S省某市谋划了一个梦幻乐园项目。根据王某的说法,他在上海拥有两套大型游乐设备(价值9790万),可以直接拆下来投资到该市,此外他个人也将注资用于项目经营。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天衣无缝的故事为他吸引到了两家合作公司。
而当(合作)协议签订后,王某称自己还有其他投资,资金一时抽不开;后又谎称自己是上海环美乐园的大股东(实际上二者并无任何关系),自己必须向合资方承担600万亏损才能把设备运出,以此向合资公司借款460万;最后,王某还以投资未完全到位(王某将采购的294.5万元的设备虚假评估为3000万,自己「履行」了合同)为由反诉两家合作公司,要求其赔偿500万元违约金。
3、浑水摸鱼
一个行业刚起步,需要政府在土地、财政、审批等方面给予特殊扶持,这个过程难免会产生一些利益空间,个别企业便会趁此机会,以促进行业发展为名,套取政府补贴。
青年汽车(客车生产企业)通过重组贵航云雀拿到轿车生产资质,并通过与英国莲花工程的合作,编织了一个完美的故事。此后,青年汽车先后打着「莲花轿车」、「新能源汽车」、「水氢汽车」等名义,在全国九地套取大量补贴、土地和煤炭指标,给地方财政造成了巨大损失。
4、伪造资料
企业先以项目投资获取政府信任,再通过伪造印章、编造虚假资料等手段骗取银行贷款,最后卷款跑路。
H省某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家乳制品企业,政府承诺给予其优惠政策,并帮助其协调解决贷款。在政府的牵线搭桥下,该企业与中国银行某支行顺利签下一份6000万元的借款合同。而后,该企业通过伪造各类企业的合同以及财务专用章,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分六次以订购设备、付工程款等名义将该笔借款中的5256万元骗出。
5、虚假出资
企业通过借款虚报注册资本,撬动政府补贴杠杆,公司登记成立后再抽回出资,来一招空手套白狼。
A省某市一开发区与一家乘务培训公司签订投资协议,由该企业出资1.5亿元(一期3000万)在园区兴办一家民航职院。
事实上,这家乘务培训公司的注册资本金仅为10万元,并没有能力承接上亿级别的大项目。为获取政府信任,企业向项目工程方收取3000万履约保证金挪作注册资本金。待项目启动后,再通过收受商业贿赂、各类保证金等手段敛财数千万元。后面事情败露,企业负责人锒铛入狱。而为了填补项目的窟窿,开发区先后为企业垫付3500万余元。
6、投机专营
企业抓住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急切心态,以姜太公钓鱼的态势等待招商人员主动上门,从而为自己争取到最有利的条件。拿到土地后,企业暂不开发,待土地增值后变相转让,谋取可观的土地差价。
某500强企业以投资为名,在L省某县低价拿地(商业地块),待土地概念炒起来后,该企业将土地直接转让给一家本土开发商,自己全身而退。仅这样简单转手,企业便从中获利数千万。
7、偷梁换柱
很多「三高」企业(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和与当地产业导向不符的企业,它们为了顺利拿到政府补贴,会对入园申请材料进行虚假包装,一家高污染企业摇身一变就成了科技企业、环保企业。合同签了,再责令退出,违约责任往往会让地方政府陷入两难。
虚拟货币的盛行衍生了大批挖矿企业。但挖矿是标准的高能耗产业,(有研究显示,比特币挖矿每年消耗约133.68太瓦时的用电量,与2020年全球各国消耗用电量相比,这一数值位于瑞典(131.8太瓦时)和马来西亚(147.21太瓦)之间),地方政府对此并不支持。因此,很多挖矿企业便伪装成数据中心(把矿机伪装成普通服务器,外表上很难发现),以高科技企业的名义在西部偏远地区拿地,还享有电价优惠与政策补贴。
8、虚假认定
众所周知,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在税收减免、融资贷款、直接奖补、品牌提升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于是一些不符合条件的企业也会尝试通过造假获得认定,以骗取国家补贴和本不属于它们的招商政策。
S省某市招商引资进来一家实业公司,该企业在自身不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的情况下,聘请第三方机构,通过伪造知识产权证书、人员社保、专项审计报告等材料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骗取高新技术企业奖励资金40万元。
9、以次充好
企业在技术设备上以次充好、低价高报,通过陈旧劣质设备牟利。
某外商投资一家照明设备厂,先从境外收购了一批二手设备,高报价格进口后,再以此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结果一批不知价值几何的旧设备,为这位外商换来了土地、银行贷款以及当地的厂房和劳动力,最后还可以享受到了外资企业的各种优惠。
10、隔山打牛
企业向政府承诺税收和就业。待顺利落地后便把政府作为自己的「背书」,获取当地老百姓的信任,再通过非法活动敛财。
S省某市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家电商投资平台,该平台的宣传资料清晰印着「投资者将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而且项目的办公地也确确实实是由政府提供。有了政府的背书,老百姓对此深信不疑,结果该公司在非法吸收公众存款3.5个亿后卷款跑路。
11、伪造身份
个人虚构身份,吹嘘自己的人脉关系,谎称能搞到投资,招商人员以为是商机,结果自己却成了骗子的「提款机」。
J省某县一无业人员,伪装成「已下海的乡党委副书记」,自称有亲戚在广东,能搞到几百万扶持资金,用于当地的水资源治理开发。而后骗子又找到县财政局,谎称资金已办妥,并提出预借活动经费,先后骗得现金十几万。
12、自设骗局
基层政府为了完成上级交代的招商引资任务,自设骗局,用虚假指标蒙骗上级政府。
J省某市与本地商人合作,出资方以招商引资投资款名义将款项(美金)打入政府指定账户,虚假验资后再返还给出资方,同时政府给予其一定好处费,营造了一个虚假繁荣的招商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