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吴淮化,为何原是吴语西部中心的宣城如今几乎成了江淮官话区?
熟悉书法、国画的朋友,一定对一种特殊的纸张很熟悉,这就是宣纸。宣纸产自安徽省宣城泾县,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为纸中之上上品。笔墨纸砚,这文房四宝在古代属于雅物,那么,宣城这座城市是否也有风雅的气质呢?
宣纸
可能很多人不熟悉宣城,毕竟宣城如今并不算发达。但宣城的确有着风雅的人文风物,此处从唐代到明清,是江南地区的人文文化中心之一。实际上,宣城、池州这皖西南一带,在古代都是经济文化极为发达的地区,它们如今相对的实力不彰,与太平天国运动带来的灾难性战乱有关。这一场中国历史上的最大民变对于皖西南的影响是灾难性的,甚至当地的人文环境都被彻底变化——由吴文化变成淮文化。
吴,这一文化圈似乎与中国古代狭义江南的概念高度重合,但实际上吴语的概念更宽泛,“苏南浙北”组成的江南核心圈实际基本上是吴语太湖片,现代吴语大体是被分为六片:太湖片、台州片、金衢片、上丽片、瓯江片和宣州片。
这其中,宣州片自然主要就是宣州话了。
但是这可能会让很多人诧异:宣城说吴语吗?
答案可以认为是否定的,今天的宣城市,只在宣城北方部分地区仍然使用吴语,其境内的主流方言早已被江淮官话占压倒优势了。
事实上除宣城外,其附近很多地区都一样。宣州片为吴语区最西部,所以一般也被称为“西部吴语”,其分布在安徽东南部的芜湖、铜陵、池州、黄山市黄山区北部(其北部为原宣州太平县地),江苏西南部的高淳及浙江西北部。
而这一片,也是目前吴语各片中现存情况最不妙的,其境内不仅遍布其它方言(主要是江淮官话)的方言岛,而且至今仍不断受到江淮官话的渗透,其辖境也不断萎缩。
出现这种情况,当然与西吴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关,这是吴语区最西北部,承受着江淮官话最直接的冲击。但这并不是江淮官话鸠占鹊巢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就是之前所提到的——太平天国。
1853年开始,太平天国军队开始攻击西吴地区,之后这一带作为清军和太平军反复拉锯的地方,人口大量死亡,皖南被打成“野无耕种,村无炊烟,市人肉以相食”。当时皖南惨到什么地步呢?根据统计,1851年到1865年,宁国府(宣城县、南陵县、泾县、宁国县、旌德县、太平县)人口由400万变成76.8万,损失人口八成以上;广德州(广德县、郎溪县)人口由64.3万变成4.2万,损失人口九成以上;太平府(当涂县、芜湖县、繁昌县)人口由173万变成43万,损失四分之三;池州府(贵池县、青阳县、铜陵县、石埭县、建德县、东流县)人口由322万降低到42万,损失近九成。
太平天国后期,西吴地区为对峙的最前线
太平天国运动重创江西、江南和皖南,但皖南地区如此惨烈的人口损失率仍然是排第一号的,总体八成以上人口死亡,皖南四大姓宣城梅,绩溪胡,旌德江,泾县吴,几乎都遭受了灭顶之灾。当然,损失惨重也不见得文化会变,比如湖州府的损失比皖南更重,但由于位于吴语核心区,吴语其它地区的人口在战后填补空白,即使是其它地区移民到此处,也是受吴语影响,所以湖州现在仍然是吴语区。但西吴本就属于吴语边缘,战后,清政府鼓励其他区域大量人口移民本区域,使得当地人口结构剧烈变化,最主要的移民当然是邻近该地区的江淮区的人口,所以当地迅速淮化。此外,赣人也有部分东进,甚至河南、湖北等地居民也有移民过来的,这里就形成了池州西部的赣语区(石台、贵池的部分地区),以及部分中原官话、西南官话的方言岛。
明清时期,南京可以认为是江南中心,政治和文化地位极高,邻近的皖南地区本就受到强烈辐射,加上太平天国运动造成的人口剧变,西吴被淮化程度越来越高。而且此地还出现一特殊现象,妇女、老人等社交不多的群体还能说些本地话,但市镇里的交际语言早已被强势的江淮官话取代。宣州片吴语区的方言使用有一种普遍现象:中年人尚能听懂老派土语,但已讲不地道;年青一代则只能听懂零星土语,更谈不上说土语。有些在官话包围中的土著话已被同化得只残存很少几项特征,如芜湖市郊四山乡的褐南村,男人已说市区官话,土话被认为妇女话。可见人口变动之惨。
可以看到,吴语宣州片中间有大量的空白区,甚至延伸到了湖州部分地区,这一带8000平方公里的地区大概包括现在的宣州市区大部、郎溪县中部和南部、宁国市大部、广德县大部,浙江湖州安吉县和长兴县西部,这也说明了150年前此地战乱之惨。
作者:云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