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礼民‖执着的守护

时过境迁,故乡在社会的进步中,愈显寂静。曾经的箭沟垭,在一束神箭的穿越中,因位于七十二道同一轴线的山垭中而美名。僻静的人居环境,旱涝保收的坡涧洼地,成为当时棣花上下和腰山一带,人们普遍看好的地方。

解放初期,社会动乱,民不聊生。棣花川道一带,女人能嫁到南北二山,过上有柴烧,有地种,有啥能填饱肚子,就是一种最好的愿望。记得,从母亲一代开始,大到十几岁的哥嫂,娘家基本上都是棣花街一带和前村塬上的。垭里,分东、西二垭,常住人口五十多户。东垭,以许姓居多,为大队五组。西垭,以吕姓为主,属大队六组。垭北,就是千条沟和小儿沟,属大队林场,也是沟脑七组。东、西两垭,山体向南沉落延伸。坡腰梁岭,全是旱地。沟底河畔,稻田成梯。两垭中间,形如盆地,小河穿中而过,潺潺朝南流出。那时,垭里人出行,靠的是两条腿和背篓,沿沟畔小路,步行三里多,才能出沟走到长坪公路,走到棣花街。

九十年代,垭里村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路通了,电灯亮了,人们开始陆续规化着拆土墙盖砖房。当时,垭里就有两台四轮拖拉机跑运输。一台是同龄中,聪明能干许卫民的,一个是脑子灵活,吃苦耐劳吕长记的。时常,天刚麻麻亮,就能听见拖拉机的咚咚声和卫民、长记的吆喝声。这时,垭里赶集的,磨粮的,还有外出的,就坐在车箱上,说着笑着出了村。遇车回来,自然再搭一程。有时,村里办喜事,新娘路远的,四轮拖拉机就戴上大红花,算是当时最气派的婚车了。

后来,卫民改了行,干起了工程。长记,把四轮换成了有驾驶室的大三轮。印象中,长记从年轻时就有一股使不完的力体。性格直爽,说话高喉咙大嗓子,见不得歪门邪道。生活俭朴,穿衣不讲究,不太修边幅。做事利索,责任心强,年轻时就入了党,当了村上几十年的组长。垭里过红白事,总管非他莫属。几年间,早出晚归,省吃俭用,在垭里就盖起了四间两层小楼房。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眼光看远了。年轻人,陆续融入了大城市。中老年人,暂时还留守在垭里。慢慢地,垭里的小孩随家长去了条件好的地方上了学。部分老人,也被在外工作的儿女接到了城里过上了舒心的生活。一部分人,开始在棣花塬一带,交通便利的地方置业买房。

脱贫攻坚,国家移民搬迁开始。垭里,也符合政策条件。长记,也给儿子国栋在棣花塬买了房子。长记和妻子淑英,却坚持留在了垭里,两个人种了三十多亩地的药材,栽了几百棵核桃树,养了近二百只飞鼠,成了勤劳致富的典型,成了西垭村一年四季,唯一能守护的人。时间一长,垭里不经常住人的房子,有的开始漏雨了,有的土墙开裂了,有的楼顶下水管被落叶堵住了,有的楼门院墙倒塌了,只要长记发现,小的事情,一个人能干的活,长记从不给房主说,就义务的给修补一下,却从不摆功;问题严重的,就会第一时间,给在外地居住的或工作的打电话,说明危情,建议尽快回来及时修补。平时,谁家过事,主人忙不过来,长记既是没有报酬的总管,又时又受主人之托,给不知道门户的人打电话说情况。

几十年过去了,垭里不住人的院子、庄子,杂草丛生,树木遮天蔽日。每逢,阴雨连连绵,汛期到来,长记总会习惯地在村子转几圈:谁家有危房,那里有险情,就会及时打电话告诉房主和村上。每年,清明时节,遇到回家祭祖的人,他总是热情地打个招呼,取条木凳,叫进屋喝口水,叮嘱着野外用火注意安全。后来村上换届,长记觉得自己年龄偏大了,就主动把组长让给了年轻人。岁月如歌,长记脸上的皱纹也深了许多。他的朴实,如同垭里的石磨石碾一样,虽然有些老土,但他的骨子里头,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质没有变色。他的义务,虽然微不足道,但他的善举,就像垭里那盏太阳能路灯一样闪着亮光。

啊,故乡,在岁月的洗礼中,记载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寂静的故土,有一盏照亮黑夜的灯。故土,依然在长记的执着守护中。

乡村振兴,故土必将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规划出更加美好的远景。

  • 作者简介:吕礼民,陕西丹凤棣花人。网名,秦风楚韵,自由职业,文学爱好者,业余时间喜欢与诗为伴,与散文接缘,喜欢用手机留拍生活中最美好的瞬间。

  • 晒丹凤,你也可以秀

  • 文学顾问:孙见喜   木南   东篱    丹竹

  • 诵读顾问:海俊

  • 主编:丹凤晒晒

  • 责编:方子蝶    张芬哲    白月光   曹苌茳

  • 校对:邻家小妹    七月未笺

  • 自媒体支持:方子蝶          无言年华

  •                  温暖相见        家在商洛

  •                  大乾州           新新文学

  •                   力  荐           松风阁语

作者往期作品阅读:

吕礼民‖印象柞水

吕礼民‖父亲的回忆

吕礼民‖丹江畔

吕礼民‖相约丹凤美丽社,

(0)

相关推荐

  • 故土罗棬【张连军】

    (淇河) 每当看到描写或叙述故土的文章时,我就会想起那一条弯弯曲曲的长河,那一圈巍峨陡峭的峻山,那一片层次分明的土地. 家乡处于太行山深处的一个小盆地中,盆地的中央有一条河,我们称之 "西河 ...

  • 榆次地名万花筒 9 ——留恋故土的地名

    留恋故土的地名 --直隶庄.北田与小祁 清代末期,榆次城东北,猫儿岭西南是一片荒凉偏僻之地,只有五六户人家,在土塄下掏窑安家,以杨.柴两姓为主,未形成村落.人们根据姓氏和地形特点命名为"杨家 ...

  • 闫银生:美丽的西马庄(三)

    美丽的西马庄(三) 文图/闫银生  美,处处可见美的迹象,美的灵魂,但也包含着美中不足,和美的自然差距,虽然我们村庄的确很好,但山高沟深种地毕竟是现实,自然条件比较差.但有这么一个人敢于想象,敢于创新 ...

  • 割草砍柴爬商山

    文/彭厚新 昔日,丹凤农村的人们做饭,烧的是柴火灶,而且家家户户都养牛,人们为了烧柴做饭.割草喂牛,就要上山砍柴割草.因此,商山,就成了人们扛着扁担绳.背上草背篓.拿着斧头镰刀,常常光顾的用武之地.索 ...

  • 吕礼民‖商山

    商山,位于秦岭南簏,丹江南岸,山势巍峨,岭臂开阔,胸怀若谷,山头重笔一点,山肩直横一线,形如巨大的一个"商"字而得名.古时,四皓老人,白眉飘雪,隐居商山,采摘商芝而食,行棋苍松流云 ...

  • 吕礼民‖冠山

    冠山,位于秦岭东部,座落丹凤县城,龙驹古寨丹江水汉码头,船邦会馆北麓.因山巅一巨大高耸并独立的,形如鸡冠状山峰而得名,故美名"凤冠山." 凤冠山,山势奇险,石色铁红,山体半腰石窟群 ...

  • 吕礼民‖棣花,难忘六零后的那些年

    棣棠花开三春暖,花脸流鼻裤腿挽. 埝渠捉鱼池塘欢,沙包铁环赛猴鞭. 土墙木梁砖瓦房,早起晚归上学堂. 书桌划线分两旁,五讲四美全民讲. 翻梁过河看陈真,元甲精武忠保国. 深山偏岭点油灯,板柜木箱陪嫁妆 ...

  • 吕礼民‖橡子树

    秋,己过了白露,淅淅沥沥的雨,下的不愿停住.群山,云雾缭绕,平日里的干沟土渠,顿时溪水潺潺.丹江的水,像黄河涌了进来,翻腾着浊白的浪花,咆哮着,呐喊着,拍打着,冲击着岸边的芦苇河柳一路奔涌向前. 这个 ...

  • 吕礼民‖变迁

    阳春三月,风和日丽,万物复苏,气象更新.一次去棣花,顺路回了趟老家,和两位兄长从吕家垭沿着村后的农渠,徒步走向千条沟林场. 农渠,六十年代前后,是人们与天斗与地斗,抗旱保苗增丰收,人工开挖的水利灌溉渠 ...

  • 吕礼民‖商洛山

    商洛,始名于汉朝,指"上雒"县和"商"县地域名合称.商洛,地处秦岭东南部山地,因境内有"商山"."洛水"而得名.历史上, ...

  • 吕礼民‖月亮牙

    人,到了一定年龄,脑海中,有时会浮现一些经历过的,一些记忆犹深的事情.八十年代初,农村的孩子,每当下午放完学,回到家做完不多的作业,大部分时间都是提个柳条编成的笼子,拿把小镰刀,到地里给猪拔些草.再大 ...

  • 吕礼民‖黄河边

    一首山歌的故乡 听醉了心灵深处的遐想 燃烧起西域高原的风光 穿透星空的悠扬 敲响如烟岁月的流淌 仿佛又回到了当年 哐当哐当的绿皮火车上 西宁的大街小巷 到处弥漫着 藏袍回饰的民族时尚 尖扎县的山坡上 ...

  • 吕礼民‖柳姿

    上中学的时候,语文课本里有一篇<白杨礼赞>的文章,把西部荒沙大漠中的白杨,描写得有声有色.白杨坚强的精神,高大的气慨,激励着我们这一代人,热情洋溢,精神抖擞,大踏步地一路走来. 临近春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