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博物馆陈列设计的学科发展之路
作者简介>>>>>
周士琦:毕业于中央美院,历任中央美院展览工作室、中国革命博物馆展览设计,研究员、北京博物馆学会名誉理事、陈列设计委员会主任。
一、 从设计到陈列设计
设计是连接精神文化与物质文明的桥梁,人类寄希望于通过设计来改善人类自身的生活环境。设计师是一个导演,同样的内容通过具有个性设计者之手,会产生不同风格与感染力的作品。
一部稿子来了,通过装帧设计变成书才能传达出去,但没有变成书之前,它的价值就是一部稿子而已。陈列大纲提供的也只是文字,重要的是寻求和创造表现文字的形式。
设计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任何一项规划设计是有一个目标,而设计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进程。在设计过程中包括设计方法、设计用途、设计与自然界、社会、技术的关系,设计的需求与目的,设计美学,设计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关系,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设计功能。观察我们周围的环境,要从设计观点出发。
设计是美学和科学、美术和技术相结合的一种复杂创造性工作,设计是为生产服务的,因此又有推动生产技术进步的一面。设计是有对象,有目地的,因此有从属的一面,设计是可以自由创造可供欣赏的艺术形式,因此又有独立性。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视觉上的审美需要和使用上的实际需要,因此必须体现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必要的物质材料与多种必要的工艺技术有顺序按理想的结合,最终形成具有物质和精神两种功能的整体形态。
设计的主观方面有经验、感觉、心理;客观方面有形式法则、科学规律、工艺技术。经验、感觉、心理必须遵循法则规律,工艺则是为经验、感觉、心理服务。这方面是相互补益,相互渗透。设计是为了审美水平的提高,意识修养的提高,社会需求的变化和提高,促进两者不断深化探究,不断改革创新。
国际工业设计评议会(ICSID)对工业设计的定义:“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而且赋予材料、构造、结构、形态、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装饰的新品质和资格”。工业设计师应在上述工业产品全部、侧面或几个方面进行工作,并对包装、宣传、展示、市场开发等问题付出自己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视觉评价时,也属于工业设计范畴。
工业设计是带有国际性的,有些产品如家具、家庭用品等,可能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因此,不同国家的消费有不同的习惯,然而即使是这类产品设计方法仍然相同。地域性的工业设计是不存在的。
在一个高度分工合作的世界里,交易会和展览会已成为有效推动经济建设的不可缺少的工具。在今天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如果不注意深入探讨“设计”的问题,没有一人企业能在市场上取得成就。展览会是将工业造型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加以清晰的表现,同时让大家对这一个代表现代工业社会对新审美风尚的重要部门获得一个印象。一位巴伐利亚工业设计师说:他们在进入现代化工业社会之后,仍然没有丧失由传统与习俗塑造而成的独特风格。
现代设计能从中感知其尊重科学、尊重人、处处精益求精并十分关注时代进步的众多信息,设计含量实际是信息的含量。新的设计一定注入新的信息,包括社会进步,人类平等和生活提高等信息。而不是崇拜神权、拜金主义等。设计包含的科学领域是广泛的,它的美学、心理学、构成理论等作为基础学问,人类工程(人机)、传播理论、生产工艺、经济学等作为它的应用工程学,最后以制作、印刷摄影等实际技术以及其技术理论,使它达到预想的目的。设计创造的灵感一来自历史:能善于吸收先人的成果,加以现代的转化。二来自大自然:人们生存环境中的万事万物都可为设计师提供灵感(古人对自然,日月风云雷电、圆、方、角的知识)。三来自其它艺术的借鉴。
二、 博物馆陈列设计
用“陈列设计”,未用“展示”这个词,主要是强调博物馆的个性。“设计”这个词,近几年来对它的解释很多,工艺设计、服装设计、书籍设计……有的从动词、名词来分别论述,有的从视觉传达、产品设计、空间环境设计以及二维、三维、四维多方位来分析。
博物馆是一个国家、城市进步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提高普及科学文化素质和掌握历史知识的重要场所,是进行再教育的第二课堂。
地方博物馆更贴进社会基层与当地居民,显示它的亲和力和乡土教育,凝聚居民对地方的认同和热爱,存留该地方居民的共同记忆。地方博物馆含有更多的当地历史文化信息,用当地人熟悉的“语言”说“让人感兴趣”的故事。
博物馆的陈列设计是按照博物馆的规律,创造新的形式,使内容得以充分体现出来,形式不是随意性的。它是受到各方面的制约的,形式要依博物馆的个性、文物、主题而定,依环境、历史文化传统而定,依功能结构,材料新技术工艺而定,当然设计师的修养、实践经验和独创性是不可缺的。
总体设计使一个完整统一的构思在设计过程中贯彻始终,在将要完成的陈列上由表及里地加以体现,在总体构思的前提下深入推敲设计中的每个项目。在总体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处理好的一对关系就是内容与形式。内容与形式这个问题在党史陈列中,以前受“左”的影响,特别强调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1985年文化部在“正确对待文艺与政治之关系”中指出:“长时间文艺从属于政治形成一种固定观念”,以阶级斗争为纲,“更把文艺等同于政治,完全用政治的标准要求文艺,把文艺当作政治的图解,严重妨碍了文艺的发展。”否定文艺从属于政治的提法,是思想的大解放,是清除“左”的思想影响的重大成果。在美术界也谈到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吴冠中同志认为艺术作品就是靠形式来达到表达自己,影响观众的目的,形式起决定作用,没有形式就没有内容。
在研究博物馆的陈列问题时,以内容研究为基础的陈列大纲提供的仅仅是文字,对于陈列设计来说,“更重要的是寻求和创造表现文字的形式,就陈列内容而言,形式即内容,陈列研究的结果,它的表现与存在方式是形式。”“只有通过形式才能进入内容,在这里,不是内容决定形式、而是形式决定内容,形式制驭一切。”强调形式在陈列中的作用,无疑给陈列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评选标准中,讲内容的科学性,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讲是强调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有的陈列设计内容和形式结合得不够好,偏重在形式上做文章,未能很好地表现主题思想,没有真正地理解主题思想,了解文物,对内容研究不够,没有找到合适的形式表现内容应引起设计工作者的重视。
在陈列设计实践与理论研究方面,常在传统、经典与创新中反复。传统绝不意味着是一个凝固的模式、僵化的样式。相反,“传统”也为我们提供了“创新”的历史借鉴。传统是一个文化的证据,有人用它来重温,也有人用它来发挥。传统是一些值得保留的东西,太传统则无生气,完全放弃传统也会令人无所适从。传统好像一条路,每一次回头,都会看到我们是从什么地方出发,打算往什么方向走下去。
列宁在评价托尔斯泰时指出:托尔斯泰的时代过去了,但是,在他的遗产里,却有着没有成为过去却属于未来的东西。
遗产是不会随着时代的流逝而成为过去的。不能在传统的框框中创新,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
徐悲鸿:撷有人之长可也,一守古人之旧,且拘门户派另焉,不可也。
梁思成:创造新的既需要对于旧的有认识;共同努力为中国创造新建筑,不宜再走外国人摹仿中国式样之路;应该认真研究了解中国建筑的构架、组织及各部做法权衡等,始不至落抄袭外表皮毛之讥。重历史及艺术价值,参考我们自己艺术藏库中的遗宝,加以聪明地利用。
经典之作,它是一个需要内在创造技能及天时地利的过程。经典不是即兴之作,而是经年累月的专业技艺与精雕细致之工,它排除所有累赘之处而得到最简化和超越时代的形态。创造经典也需要挑战原有观念的勇气、以新的眼光认识问题的能力和化险为夷的胆略。经典总是超前于它们的时代,是新思维和艺术完整性的典范。
博物馆陈列设计的理性思维和艺术的形象创造相结合,既有创作原理的继承和发展,又有形象的借鉴与创造。
三、 中国博物馆陈列设计的发展历程
从20世纪50年代后,陈列设计随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而发展,从大的设计范围形成自己的特征。中央美院实用美术系设计课有室内装饰、家具、书籍装帧、宣传画、会场布置、陶瓷设计等,中央美院所属的展览工作室参与了很多展览、国际博览会以及革命博物馆的陈列设计工作。
50年代初,我国参加民主德国莱北锡、苏联莫斯科、波兰波兹南、保加利亚普罗夫迪夫、法国巴黎等的博览会是由当时实用美术系主任张仃先生担任总设计师。
当时的中国革命博物馆在西华门武英殿的党史陈列是利用古建做博物馆的陈列,主要解决古建与陈列的矛盾,“开国大典”是序幕的中心,还创作有一批革命历史画,成为博物馆美术创作藏品的精品。这一时期的陈列设计为新馆的建设做了准备。
1959年新馆建成,陈列设计从总体设计思想着手,制订陈列的比例尺寸规范。在重新设计陈列展柜时,吸取了我国传统家具的风格与结构特点,并结合陈列功能要求,形成革命博物馆陈列展柜的风格。有人讲,我国博物馆陈列是“照搬”苏联博物馆的,这是不准确的,可理解为是学习苏联,与我国博物馆陈列的实际相结合的一个过程。
1982年中国博物馆学会恢复活动,1984年中国博物馆学会下设第一个专业委员会陈列艺术委员会在宁波成立。1986年开办了第一期陈列艺术设计培训班,这批学员现在都成为博物馆的骨干力量,有些人的设计还获得精品奖。陈列艺术委员会自成立后,组织学术研究,举办陈列艺术培训班,编辑出版书刊等活动,为陈列艺术设计这一新学科的发展做出很大成绩。
进入90年代,上海、北京、广州、沈阳、河北、浙江的专业美术设计公司,清华工美、鲁艺、广东集美等院校的设计力量也为博物馆的陈列设计和实施做出了成绩。期间,很多博物馆的陈列获得十大精品奖。
四、 博物馆陈列技术与装备的发展
技术的发展直接影响着陈列艺术形式的改观和创新。20世纪50年代的博物馆陈列主要使用木、三合板、纸、油漆等材料,如前面提到的革命博物馆在故宫西华门武英殿所作的中共党史陈列是利用天花板藏灯,解决人工照明,在麻布面假墙上用传统悬挂方式陈列照片和文献,陈列柜都是按加里宁博物馆的图纸做的。
20世纪60年代,博物馆陈列开始使用方钢管材料。
钢管支架展板与实物的结合
20世纪70年代,铝合金、多画面幻灯、全息等新材料、新技术大面积进入博物馆。1977年的全国科技大会展览首次使用录像,开了博物馆影像陈列的先河。
铝合金展架
20世纪80年代,光导纤维、录像、多媒体开始大面积使用,这一时期最大的改变是采用方钢管框架结构,在革命博物馆的陈列中,结合文物的特点,形成了陈列的整体风格。“格兰设计思想”在博物馆陈列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
中国革命博物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陈列一角(方钢管框架)
20世纪90年代,博物馆陈列开始使用幻影成像和防紫外线技术。自动控制等技术被广泛使用,新的技术不断产生。
中国历史博物馆“通史陈列”一角
西藏博物馆序厅
五、 博物馆陈列理论发展与著作出版
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受艺术、科技、工程等相关学科和社会文化背影的影响,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思想体系。
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
60年代:中而新、精品设计、精心施工。
70年代:民族风格,地方特色,时代精神。
80年代:弘扬建设传统文化理念。
90年代:现代建筑地域化、地域建筑现代化、乡土建筑现代化、现代建筑地区化。
21世纪:博物馆建设取得不少成就,但建筑与陈列的矛盾仍不少。许多省级博物馆建筑获奖,但不好用。
中国博物馆的陈列设计在理论著作方面的发展相对较慢,20世纪50年代初,时任美院展览工作室主任的吴劳先生著述的《展览艺术设计》,至今依然是我国展览艺术的经典之作。
中国革命博物馆1961年开馆后,1962年编印《中国革命博物馆陈列设备图集》,内容有假墙,屏风,镜框、陈列柜、旗帜、台座、重点文物柜、休息椅、标题牌等。一方面总结了陈列设计的成果,也对兄弟博物馆的陈列设计给予很大的帮助。
《中国革命博物馆陈列设备图集》
1994年《博物馆陈列艺术》一书开始拟定提纲,书稿完成之后,编委会又组织专家复审和完稿,历时七年,1997年底出版。书中对陈列艺术设计的问题做了全面叙述,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对增强我国传统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工作的科学性并使其更为规范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当时尚无一本有关中国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方面专著的情况下,本书的出版填补了这一空白。
从那以后,有关陈列艺术的专著有《中国博物馆陈列艺术图集》、《中国博物馆建筑与文化》、《陈列艺术》(南京)、《空间展示设计》(美院)、《历史空间媒介》(广东集美)、《展示设计学》、《展示设计艺术》、《中国博物馆陈列精品图集》、《聆听陈列艺术的脚步声》等。
陈列艺术设计理论研究虽然有很多成果,也还需进一步科学地加以归纳、整合,形成系统的知识,提炼出基本理论,作为创造的起点。
回首中国博物馆陈列设计近6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加强博物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不断探索博物馆事业的自身规律,培养博物馆专门人才,是发展博物馆事业的根本问题,博物馆的陈列应力求体现我国当代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鲜明的时代特点,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增强精品意识,努力创作出更多的陈列精品。
本文经周士琦先生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