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博物馆教育文化项目,是这样炼成的!
作者:欧艳
摘要:
博物馆教育文化项目一般由博物馆教育部人员负责,然而,规模再大的博物馆也没有具有所有技能的专职教育人员。
博物馆教育文化项目的策划和实施,不仅需要具有博物馆经验和专业知识及技能的专职教育人员与馆内各部门间的团队合作,还需要观众的参与及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从而打造互利共赢“无边界”的共享平台,实现博物馆的教育使命。
教育是博物馆的基本特性,博物馆文化教育项目是国内外博物馆履行教育使命的重要手段。中国博物馆教育文化项目起步较晚,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国外先进博物馆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
▲资料图,图自文博圈
谈到差距,博物馆教育界习惯将原因归咎于博物馆教育从业人员的差距:
中国博物馆教育部门人员由讲解员组成,而国外博物馆教育部门人员多有教育背景或较高学历。
其实不然。
只要认真研究国内外优秀博物馆教育项目,不难发现博物馆教育人员水平并非是博物馆教育文化项目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优秀的博物馆教育文化项目是博物馆教育人员有效地整合馆内外资源,与相关社会组织建立稳固、持久的合作关系,组建“无边界”组织,搭建共享平台,互享资源,互惠互利的结晶,是多方效益最大化的结果。
“无边界”理念在博物馆教育中的应用
实物性、直观性和广博性是博物馆的三个基本特征。博物馆教育、收藏和研究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遥远的古代到现实生活; 从本国本地区,到异国他乡;从宏观到微观;各种实物例证和资料都是博物馆收藏、研究的对象。涉及知识领域的广博性,也是博物馆区别于其他文化教育机 构的一个特征。” [1]
博物馆的广博性和服务对象的多样性决定了博物馆教育文化项目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2000年美国博物馆协会①制定的《博物馆道德公约》指出:
“从整体上来看,博物馆收藏和展览的资料代表了世界自然和文化的共同财富。作为这些财富的管理者,博物馆有必要增进对所有自然形式和人类经验的理解。博物馆责无旁贷地成为人类及其所有活动的资源,这些活动旨在推进我们更明智地去欣赏业 已承袭的那个丰富与多元的世界。”
①现更名为“美国博物馆联盟”。
这里所指的“活动”即是博物馆教育文化项目:“遵循本馆宗旨, 基于本馆藏品、展示和研究等资源,但并非完全从博物馆利益出发,为观众提供的艺术和科学增值服务。” [2]博物馆教育文化项目可以增长知识和技能,为公众提供学习机会,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并带给他们一定的改变。同时,出于对知识和学习的更高渴望,驱使他们再来博物馆。
长期以来,讲解是中国博物馆教育的主要形式,2008年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后,各地博物馆才逐步将 教育形式由以讲解为主转为开展形式多样的博物馆教育文化项目。
中国博物馆教育还处于实践阶段,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教育理论。目前国内博物馆使用的博物馆教育理论多为美国乔治·海因(GeorgeiHein) 倡导的建构主义理论,即认知理论(Theory of knowledge)、学习理论(Theory of teaching)和教学理论(Theory of teaching)。
他主张认知理论和学习理论“以正交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四元理论, 用以来描述不同的教育理论。” [3]
认知理论和学习理论是针对学习者,即受教育者而言,教学理论是针对施教者,即博物馆教育者而言。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施教者不是简单的知识呈现者,而是需要与学习者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做出某些调整。
博物馆教育人员不但需要具有博物馆经验和博物馆教学理论,还需对博物馆观众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了解其特点和需求,并与其互动,调动观众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然而,再高水平的专家也会有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局限性。再大规模的博物馆,再多专业的教育人员,也无法完全满足博物馆教育文化项目其广博性和受众多样性的需求。
博物馆教育文化项目的“最佳实践”,并非能靠高水平教育人员一己之力能够完成。整合馆内外资源,借助社会力量,建立“无边界”组织,搭建“无边界”共享平台,优势互补,是成功策划和实施博物馆教育文化项目的关键所在。
“无边界”是管理学领域的概念。杰克·韦尔奇在任美国通用电气总裁二十年间,突破了传统的管理的模式,创造性地将扁平的、“无边界”的管理思想渗透到通用电气管理的各个方面,获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功。
传统的管理层级复杂,层次过多,灵活性低,体制僵化,循规蹈矩。而“无边界”的理念,内部削除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障碍,外部推倒围墙,削除行业、种族,甚至地域和国家的障碍,其组织结构更加开放,更容易合作,也更容易让外界加入,更具灵活性和生命力。
“无边界组织是指其横向的、纵向的或外部的边 界不由某种预先设定的结构所限定或定义的这样一 种组织设计。在今天的环境中要最有效地运营,就 必须保持灵活性和非结构化。无边界组织力图取缔 指挥链,保持合适的管理跨度,以授权的团队取代 部门。” [4]
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定义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定义为“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 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 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
“收藏、研究、教育,概括了博物馆的基本功能,反映了博物馆工作主要内容。” [5] “实物展出是博物馆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根本区别之一。” “通过展览,博物馆藏品信息、研究成果等得以为普通大众所知晓。”而博物馆教育“强调互动和探索、体验,可以启发和增进观众对藏品、展览或其他文化遗产的认知、理解、兴趣和感悟。” [6]
虽然收藏、研究、展览和教育工作由博物馆的不同部门负责,但其最终目的是相同的,即“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
博物馆各项业务活动都应贯彻“教育”的目的,不应将本职业务的内容作为自己的工作目的。此外,各项业务活动要协调配合,发挥各自专长,使博物馆教育发挥实效,丰富多彩。” [7]就服务于社会而言,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很难有明显边界。
所以,博物馆各部门人员可以根据教育文化项目的需要走到一起,建立起一个“无边界”的团队。这个团队打破了部门职能和专业界线。
例如,盖蒂基金创建网络,为公众提供线上、线下服务项目就是通过各种手段将策展人、艺术总监、教育人员等联合在一 起,共同创造出绝妙的用户体验。
笔者在苏格兰格拉斯哥博物馆(下辖13家博物馆)工作学习期间了解到,凯尔文哥罗维艺术博物馆(The Kelvingrove Art Gallery and Museum)只有三位教育人员,其所有教育文化项目都是馆内部门和馆外专业人士精诚合作的结晶。
广东省博物馆“重彩华章——广彩瓷器三百年精华展”的教育文化项目团队不仅邀请了展览项目负责人,还由展览项目负责人牵线,邀请到广彩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文敏大师和广彩2013年“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的工艺美术技师游玉玲及其助手加入。
▲陈文敏老师讲述广彩瓷器图案绘制的方式与技术,图自广东省博物馆官网
这个“无边界”团队不仅让观众与团队成员零距离分享展览策划、展品征集、布展等展览背后的故事,还把项目从博物馆搬到国家级广彩保护单位——广州市番禺莲花彩瓷实业有限公司,参与者亲眼目睹清代乾隆时期广彩瓷烧制技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这种“无边界”的组合,使项目不仅限于参与性、互动性和趣味性,更具科学性、 探究性和原创性,也令展览更加鲜活生动,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观众在接受多重艺术熏陶的同时,经历 了一次全新的、多角度的、全方位的参观体验。
一般来讲,博物馆教育文化项目多由博物馆设定 主题,由博物馆教育人员策划,服务于观众。博物馆为提供项目的主体,而参与者则为接受项目的客体, 很少有其它部门或社会团体参与策划。这不仅对博物馆教育人员策划提出更高的要求,教育文化项目也会受博物馆教育人员个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限制。
博物馆储存社会记忆,是促进交流对话的交汇点,也可以促进“社区”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是社会的共同资源。
笔者在撰写“串联博物馆交流”教育项目申报材料时,对“社区”的概念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该项目由美国政府出资,美国博物馆联盟运作,项目除了要求美国博物馆与美国以外博物馆合作以外,还必须与二个以上的“社区”合作。
“社区”—— 词源于拉丁语,意思是共同的东西和亲密的伙伴关系,并非单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8]该项目中提到的合作“社区”是前者,即目标相同的合作伙伴,而非后者。
从某种程度上讲,博物馆是社会资源共享的平台。这种“社区”间的合作是双向的、共赢的、没有边界的。
2011年广东省博物馆与卡波迪蒙蒂博物馆共同举办“重返巴洛克——那不勒斯的黄金时代绘画展”。
▲展览海报,图自广东省博物馆官网
由于本馆没有研究西方绘画的专家,广东省博物馆特别邀请了广州美术学院李公明教授作为教育文化项目专家指导。
他同博物馆教育人员共同策划了九场系列讲座,由研究西方美术、艺术和建筑的专家和学者,以及德国艺术史博士生主讲,内容包括卡波迪蒙蒂博物馆的历史及收藏、十七世纪的欧洲历史与文化、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巴洛克艺术的光与色、意大利巴洛克艺术导览、巴洛克建筑、巴洛克时期的服装与配饰、青少年绘画欣赏、西方文化中的美术馆与公民社会建设,等等,不仅弥补了本馆研究力量的不足,还使观众对17-18世纪,即那不勒斯的艺术黄金时代有了全面、系统地了解和认知,同时也为专家、 学者们提供了一次向社会分享其研究成果的好机会。
香港海事博物馆和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在策划针对学校的教育文化项目时,会专门组织艺术甚至数学教师培训,展览对外展出前首先为教师预览,布展时咨询教师的意见,了解展览如何设计更适合学生的要求。
伦敦很多教师都会参加这样的展前预览活动。这种预览不仅使展览更有针对性,更受欢迎,也使师生受益匪浅。
博物馆教育项目“无边界”组织有了研究人员和相关社会机构的加人,于观众来讲,可以增强对社会、美学和历史背景理解,拓宽和深化知识结构,更好地欣赏博物馆的展品,对于组织内成员来讲,因为宗旨和目标一致,在合作的过程中,各方收益远远大于付出。所以,寻求具有共同目标和宗旨的“社 区”,组建“无边界”组织,策划和实施博物馆教育 文化项目是多方共赢之举。
组建由不同部门和机构参与的“无边界”团队, 最重要的是寻求各方的共性需求。
因为需求相同,宗旨和目标一致,博物馆教育文化项目所需,也正是 团队每个成员的“分内之事”,不会増加“额外负担”,当然不会出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现象。
如展览项目负责人、设计人员都希望展览为观众理解和喜爱。他们在展览前的大量研究和准备工作,正是博物馆教育人员所需要的。
▲Kelvingrove Art Gallery and Museum 图Allen
苏格兰格拉斯哥博物馆 (下辖13家博物馆)长期与专业人士合作,根据不同主题,直接由相关专业人士参与策划和实施博物馆教育文化项目。这些博物馆教育文化项目不仅是他们的 专长,也是他们的分内工作。
2002年美国博物馆协会制定了《卓越实践:博物馆教育的原则与标准》,将博物馆教育最佳实践原则与标准归纳为:
使用度、可信度、支持度。
“可信度”对博物馆教育者在理论和专业学习方面提出具体 要求,“支持度”明确了博物馆教育的宗旨和目标, 而“使用度”则从两方面阐述了作为“共享平台”的博物馆教育特性及原则:
一是参与社区并服务博物馆的观众:发展并维持与社区组织、学校、文化机构、大学、其他博物馆,以及普通公众之间的良好关系; 反映一个变动中的社会的需求和复杂性;形成主题并对相关议题进行诠释,以及创造广泛的对话。
二是多元视角的处理和应用:承认多元的诠释视角——文化 的、科学的、历史的以及美学的——能增进更深入的理解和参与;提供进人主题的多种层面和切入点,包括思想的、具体的、文化的、个体的、群体的以及代际间的等等;吸引多元化社区成员为博物馆的收藏和诠释提供其视角;促进博物馆消除社会经济和文化上的相关障碍。
《卓越实践:博物馆教育的原则与标准》还要求博物馆教育在“致力于在国际项目上与博物馆和其他相关组织建立合作关系。我们相信在美国和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之间建立稳固、持久的关系能够互惠互利,让各方均能获得卓越品质。”[9]
加强馆内外的合作,搭建共享平台,是博物馆教育最佳实践的基本原则与标准。
搭建共享平台的困难和障碍
搭建博物馆教育项目共享平台既必要,也可行, 但是目前仍然存在很多困难和障碍。
首先,传统管理模式的制约。“长期以来,我国博物馆深受苏联博物馆学与博物馆体制的影响,博物馆的传统功能定位注重对藏品的收藏、保管、研究,长期实行保管——陈列——宣教三部制,人员构成大同小异,大多为‘三部 一室’。” [10]
很多博物馆,特别是中小型博物馆管理观念陈旧、墨守成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封闭、僵化,部门间各行其职,缺乏合作与沟通。
有些博物馆没有将教育人员纳入展览项目组,博物馆教育人员只能根据展览名称,自行查找资料,策划展览教育项目,其效果大打折扣。传统管理模式,成为搭建共享平台的障碍。
其次,传统思想的束缚。博物馆教育人 员尚未完成角色转换,满足于博物馆“制造”,观众 接受的传统教育模式,缺少或者根本没有主动出击, 有机地整合馆内外资源,策划教育文化项目,甚至以 复制代替创新,满足于简单照搬国内外博物馆教育 “最佳实践”。传统思想的束缚,缺少创新,严重制约“无边界”合作。
再次,社会认同度低。“我国博物馆一直依附于政府,缺乏民间色彩,社会化程度较低,经费来源单一,缺少公众的支持,一直呈现“贫血”和低效状态,也难以体现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的性质,在全社会树立博物馆的公益性形象。” [11]
由于博物馆僵硬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长期以来缺少与社会合作和沟通,所以争取社会机构的加入存在一定困难。
直面困难,消除障碍的对策
只有直面困难,才能消除障碍。搭建共享平台, 需要博物馆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首先,摒弃传统管理模式。目前,中国博物馆正在强调社会的参与,并努力寻求更多的社会支持,开始了博物馆理事会制度的探索。理事会制度体现在社会参与博物馆的建设、管理、监督和运行,也有助于博物馆积极回应社会需求。
在博物馆内部,打破部门间封闭、僵硬的运行模式,根据项目需求,组建“无边界组织”,如广东省博物馆实行策展人制度,根据展览需求组建策展团队,要求策展团队必须将教育人员纳人,策划展览必须将教育文化项目考虑在内。
其次,努力开拓创新。 作为博物馆教育人员,需要不断从实践探索到理论创新,学习博物馆教育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新举措,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有效利用和整合馆内外资源,在 搭建共享平台过程,不断完善和提高博物馆教育水平,扩大社会影响,争取馆内外的支持。
再次,强化社会合作。博物馆应该主动出击,倾听社会的声音, 与相关组织和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争取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近年来,博物馆的社会关注度持续飙升,为博物馆更好地整合和吸收社会资源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资料图:大学生参观广东省博物馆 中国台湾网 杨丽 摄
以广东省博物馆为例,2016年1月1日至10月31日,累计参观人数超过135万人次,日均接待约5100余人次;提供各类活动486场,参与人数多达40671人, 其中在活动的报名环节经常出现“秒杀”的情况。
作者简介:欧艳,女,广东省博物馆办公室主任,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博物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