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那点事 / 文:冷月无声

父亲那点事

冷月无声

“说我是特务,我问你,我做啦啥子事嘛?”父亲就这样反复念叨着,辞世了,享年81。

有一次,我见父亲写思想改造汇报说:“1943年,我在自贡长坂镇念小学时,老师叫我参加一个组织,我没表态。1950年,公安局叫我去登记自新,交群众管制1年,半年后恢复公民权。”原来,解放后,父亲班主任王建琪供出的名单中有他,说是学生通讯员。父亲始终搞不明白,他参加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

父亲只知道他参加的组织叫“经检队”,我小时候听讹了,以为是“军舰队”。许多年后,我翻阅相关资料才得知,该组织全称叫“经济检查队”,是抗战时国统区为加强金融监管、惩治腐败而建立。四川设在成都、重庆、自贡3地。由于系“军统”、“中统”、“三青团”插手组织,背景比较复杂,解放后,对该组织的清查就特别严。

母亲说父亲很乐观  1963年的一天,父亲从单位回来,面色一改往日,有些阴沉。他和母亲在里屋,不知悄悄说了些什么,母亲出来,脸也难看。第二天,母亲单独对我说:“你不能轻贱你爸爸,那是旧社会造成的。”我不知发生了什么,大人的事,又不便多问。后来才听说,那天,厂保卫科把父亲叫去,说:“根据四川文件精神,你们这类人要重新管制3年。”那年正开展社教运动,俗称“大四清”。

打那以后,邻居或同学看我们的目光,都有些异样。不能和人斗嘴,只要人家一揭短,就只能惨败。不过,父亲很快恢复了常态,每天下班回家,都像过去那样,笑得很帅。母亲说他很乐观。父亲很幽默,喜欢说笑话,摆龙门阵。还会唱川剧,《穆桂英挂帅》、《活捉王魁》、《薛平贵与王宝钏》、《金沙滩》中的不少唱段,他都会唱。其中一些唱词,我至今还记得,如:“金沙滩一战,直杀得众儿郎,人仰马翻”。文革前,尤其是夏天的夜晚,乘着月色,我们和邻居的一些大人小孩,都会围坐在父亲旁边,一边纳凉,一边听他唱戏讲笑话,常常逗得大家前仰后合。文革开始后,戏不能唱了,是“四旧”,只能讲故事说笑话。“吹牛皮不犯死罪”,也没人去为难他。

我们住的那条街比较偏,多数系盐厂工人及其家属,是典型的贫民窟,像父亲那辈及其上辈,很少有人读过书。也有一家姓范的,50年代中期出了个大学生,不常在家。父亲高中肄业,毛笔、钢笔、粉笔字都非常漂亮。从我记事起,就常有人来我家,请父亲代写书信、困难补助申请什么的。都说范姓大学生的字不好看,批不准,只有父亲写得好,每次都批。父亲铐起后(母亲语),有人平时对我们诽言诽语,要写申请,又来找了,母亲不免有怨言。父亲则一如既往,像没事一般。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文革前夕。

那些年,上面规定,春节期间,父亲他们必须集中在厂里学习,白天晚上都不许回家,只准除夕中午回来过年。平时厂里有人重病或急事,都叫父亲他们去无酬加班帮工,无论半夜子时,随叫随到。尽管如此,父亲仍然保持着乐观情绪。那时,煤油要计划,冬夜又冷,全家都早早上了床。睡不着,就听父亲摆龙门阵。因房间隔墙,都是父亲用取过竹青的废旧细篾条,编成空心框格,再糊上废书废报做的,不隔音,他一讲,全家都听得清楚。父亲讲的故事或笑话,我至今还记得一些,如《三个叫化儿》:

有3个叫化儿,老大、老二和老三,住在山洞里,洞口用石头砌了一道矮墙。老三很聪明,读过几年书。一天,老大对老二说:“天天要饭,何时是个头?我看老三很精灵,不如我俩供他读书,将来进京应试,若能出息,大家都有出头之日。”老二自然赞同。一晃过了3年,老三正准备进京应考。老大老二碰巧遇到大户人家有喜事,讨到一砂罐芋儿烧肉。赶紧捧回来,弄到矮墙边生火加热。突然一阵大风,刮倒了矮墙,打破了砂罐,芋儿烧肉撒了一地。3个叫化儿全傻眼了。汤流走了,芋儿太小,没法捡起来。不得已,只好纷纷把肉拈来,咽进肚子。末了,老三用老大老二长年积攒的讨钱作盘缠,赴京应考去了。

不觉一年过去,忽听说,邻县新来个县令,和老三很相像,老大便叫老二去打探。老二匆匆赶去,又哭丧着跑回来,一见老大就说:“别提了,我们喂了个白眼狼!”老大说:“别慌,慢慢道来。”“我一到,就对守门衙役说,你们县太爷二哥来了,快叫他出来!他不仅不出来,还叫手下乱棒赶我走。”老二说完,已泣不成声。老大沉住气,又问:“你就这身叫化儿衣服去?”“嗯啦!”“我知道了,看我的。”

第二天,老大找知根底的人,借了二两银子,沐浴更衣,打扮得风度翩翩,去了。进了府邸,老三亲自下阶迎接。正遇大宴宾客,老三请老大挨着他入席,一一介绍给满座高朋。席间,老大当着众宾客讲开了:“想当年,石王崩驾,打烂罐州城。汤将军你逃走,芋氏夫人坠地而亡。幸得五员大将,将猪将军保回寨口,进入都肚城。一场风波,才得平息。”老三会意道:“真是不堪回首啊!”老大一席话,四座皆惊:想不到,这县太爷年纪轻轻,却有如此这般经历!纷纷起身下桌,围着老三敬酒,恭维不止。老三又把老二接来,三个叫化儿一起乐享天年,不在话下。

父亲如说评书,绘声绘色讲来。欢乐的笑声,弥漫了漆黑的满屋,驱散了所有的忧愁,愉快地送全家进入梦乡。

我们说父亲很勤劳  我刚记事那些年,父亲基本上都在打临工。1958年,父亲正在生病,母亲也在病中,父亲却报名去石棉务工。父亲几时走的,我不知道,只记得那天早上醒来,发现母亲睡在我身边,暗自垂泪。父亲走后,母亲无时不挂念。又听说是去伐木、修公路,很危险,经常有人死伤,就更加担心。父亲回来后曾向我们讲过:有位工友,用钢钎撬头顶的一方大石头,不料石头下砸把钢钎倒插进了他的肚子,并从后腰穿出。钢钎不能抽,否则人就没命了。工区医务室没法处理,只好连着钢钎,抬到几十公里外的县医院抢救。刚开始,他还说要抽烟,抽着抽着,没走到一半路程,就咽气了。我们听后,都不禁感到,从后背心底,倒抽一口凉气。

父亲从石棉汇了钱回来,感到不少,过年时,我和四弟都穿上了惹人羡慕的儿童海军服。父亲后来说,在石棉伐木挣了不少钱,比其他人多,因为他会想办法。譬如,运用杠杆原理,一次就可以把更多的大木头放下山去。父亲在石棉干了1年多,回来安排在房产公司,做架车队长。活很苦很累,也很危险,但挣钱比较多。一次,父亲拉着载满砖头的架车,从陡坡上飞快往下放行。突然感到,后面一辆载重大卡车,快速逼来。陡坡路窄,两边都是悬崖,不能同时容下卡车和架车。眼看就要车毁人亡,父亲情急生智,一下侧过身子,贯注全身力量,一肘将架车打下悬崖,飞快冲下陡坡,逃过一劫。母亲知道后,再也不要父亲拉架车了,只好调到自井盐厂做抬工。多年后,父亲还不无遗憾地说,那时单位已叫他去夜校,给工人上文化课,很快就要脱产当干部了。

父亲到盐厂后,家里收入一下锐减。尤其是六弟出生后,全家6口,仅靠父亲36元月薪维持,生活越来越困难。母亲只得帮人缝缝补补,打打草鞋,做做临工,贴补家用。那时,节俭更是必须。衣服,手工自缝;用料,生白布自染。袜子,旧绒服做的;手套,烂袜子串的。弟弟的裤脚短了,用哥哥的旧衣袖接上;哥哥的棉衣袖短了,用弟弟的旧棉裤腿接上。母亲曾骄傲地对人说:“我们的娃儿,没饿到,也没冷到。”即便过粮关,也是这样。有天中午,我和四弟对母亲说,还没吃过一回饱饭,干脆把下顿饭一起打来吃,晚上就不吃了。母亲想了想,说要得。还没到吃晚饭时间,大家又饿得慌了。怎么办?母亲到食堂,抱了一大包老莲花白叶子,把第二天的早饭打来,合在一起,加点盐煮汤饭。舀了一大盆,留着下顿吃,还有一大盆作晚餐。汤饭很香很好吃,两顿都吃得很饱,也很开心。记得,那叶子青得翻黄,面上一层白灰,喂猪的。

母亲说父亲手很巧  父亲从石棉回来不久,房东要我们搬家,说她儿子回来结婚要住。幸亏一位戴姓邻居,说他正房后挨着阳沟的偏屋,长期没人住,叫我们把它收拾好,随便住,想住多久就住多久。父亲带我们去看,才发现那屋子长久失修,一半已经坍塌。父亲准备好木工、泥工、砖瓦工等方面的用具,利用工余和节假日时间整修屋子。先是维修堡坎,匡正房梁和墙柱;然后做门框门楣门扇,用竹篾条编墙壁,最后抹墙泥盖瓦。每逢周日,六舅舅也来帮忙,大概花了3个多月,屋子修缮好了。搬进去,就像住新房,还是两间屋子。里间大屋,放了衣柜、大床和小床;外屋除灶台案板水缸外,挨墙壁放了张小床,紧挨小床是饭桌和3张长条凳,厨房饭厅卧室三合一。父亲母亲四弟五妹和后来的六弟住里面,我个人住外面。冬天的晚上,偎在被子里,独自看小人书,别提多高兴了。

半年后,房东坦然收房租了。过了1年多,房东说把厨房隔一半,给他瘸子弟弟。我和桌子板凳只好搬进里屋,里屋一下失去了回旋空间。又过了3年多,房东要我们给他另一个弟弟结婚腾地儿。父亲找厂里,厂里给了大小两间屋子。都在废弃盐仓底层,又潮又暗。小屋子有窗,作厨房,摆桌子案板水缸什么的,还算不错。大屋子右边挨墙有窗的大半,早有人住多年了。余下约80平,右边是与那家的隔墙,左边和后边都是石头砌墙;前面敞开的,无墙,能透进光亮。须隔出20平,既作过道,也留出那家的厨房。厂里答应,提供废旧材料。于是,父亲重操旧业,我和十孃也来帮忙,去牛屎山挑黄泥巴。为解决潮湿,先把上面的盐渍地刨去一层,铺上塑料布,再填上一层干黄泥,整平夯实。父亲用楠竹扁做牛肋巴窗子,用取过青的篾条和废书旧报做隔墙,外墙还抹了雪白的石灰。一共隔了4个房间,在后面又留出部分,作了洗澡间。虽是又潮又暗,却毕竟是遮风挡雨的窝啊。这样,我们就从大湾井,搬到了滏溪河畔的是洪井。

儿女们渐渐大了,原有家具远远不够。父亲从厂里找来盐水浸泡过的废弃木板木条,在河里浸泡几天,再捞上来曝晒。反复浸泡又曝晒,盐分去了,水分干了,才做家具。父亲做木活没师傅教,技术不精湛;工具自己组装,如刨子、锯子、斧头、凿子、墨线等,不精良。但做的家具依然像模像样,如床、写字台、大衣柜、平柜等。不仅刮膏灰,打磨平滑,还上漆涂凡立水,弄出来亮锃锃的,也好看。

父亲要求我们很严  无论在单位还是在家,除吃喝拉撒睡,父亲几乎从不休息。1965年12月,母亲进市日杂公司做合同工,经常出差到郊区农村或周边区县,有时好几天才回家。洗衣服、缝缝补补等家务,又落到父亲身上。作为老大,我也承担不少。常常陪在父亲身边,学着一起补衣服,钉纽扣,用空心钻子补烂胶鞋破皮鞋,用橡胶水补雨靴。父亲常对我们说,他每天晚上,都会想一想第二天要做的事,想清楚了,才入睡。参加工作后,我也养成了这种习惯,几十年工作忙过去了,就没觉累。

父亲要求我和四弟,每周必须大扫除,把没上漆的桌子、长短凳、筲箕、甑子、锑锅等,搬到河边,将谷草裹着河沙,不断搓洗,直到洁净如新。起初,弄得腰酸背疼,很累。慢慢习惯了,五妹也来帮忙,六弟站在河边看,成了家里一道风景。那时,住房陈设虽简陋,每间屋子天天都是整洁的。就这样,我们四姊妹都养成了爱做家务爱整洁的习惯,受益终身。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几乎从未当面肯定过我。一次,我边走边看书,一会儿嘻哈打笑,一会儿又焦眉辣眼,父亲就说:“看你那样子,傻痴痴的,将来咋出息?”我实在忍不住,顶了一句:“早呢,姜子牙70才遇文王!”父亲也忍不住笑了:“你还知道姜子牙?”打那以后,父亲就很少批我了。文革中读那2年初中,我几乎没认真上过1天课。每天兜里揣个网兜,上完天天读(读《毛主席语录》),就上街买菜,回家做饭。在家里则是手不释卷,做饭、挑煤、买米,一有间歇就看书。这得感谢一次奇遇。破四旧第二年的一天,新桥桥头忽然停了一辆带蓬卡车,上面满载收缴的大毒草,古今中外各种书籍。卡车停了一夜,司机和押车人不知去向。天还没亮,车上的书已被抢光。于是,我就不断读到了《东周列国志》、《石头记》、《封神榜》、《三侠五义》等不少东东。

1973年春节,是我家最幸福的春节。后来,母亲这样说。1972年,父亲摘帽恢复了公民权,母亲工作转正,双喜临门。我从农村带回干笋、魔芋、耳子、核桃、天麻;一个金竹大蒸笼、一口木箱、2只肥母鸡、2只大公鸡,并给了父亲50元现金。除夕杀鸡炖膀,初一,全家穿得新崭崭,逛公园,照全家福。真是从未有过的开心。1976年,四弟从长宁补员到母亲公司上班;1977年3月,我到乐山读工农兵。母亲说整条街都轰动了,不少人羡慕:“看看人家,一分钱没花,两个娃儿都回来了。”曾几何时,我兄弟俩下乡时,周边人说:“那家的两个,只有在农村干一辈子。”把细想来,真是恍如隔世。

我在悼词上对父亲说:“您的儿女虽不是栋梁之才,却全都是社会有用之人。”我退休前在乐山师院高教研究所;四弟曾接受过前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考察,到成都参加下岗职工再就业代表大会;五妹电大土木建筑专业毕业,高级工程师;六弟市书法家协会会员,自贡灯会瓷器扎灯资深元老,跑遍国内各大城市,国外欧美东南亚。我们都很本分,很胆小,很保守,很知足,缺乏敢拼敢闯的开拓精神,所以没出一个大人物,也没出一个富翁。但是,我们有钱,退休后都有或者都会有养老金。真的得感恩这个时代。

2017年12月12日于嘉州女神苑

后记

父亲上世纪80年代初,被改正为起义人员。明年,父亲离开我们就9年了,若在世,正好90;母亲89,按习俗,要做90华诞。谨以此文献给我离开和健在的双老。我常想,我们作文码字,究竟是为了什么?

大概是女儿进高中那一年,我们有过一次认真对话。我过去的老婆现在的老伴说:“一天到晚就看那些打仗的片子,有啥子意思?”女儿说:“都是一些宣传。”我想了想,回答说:“一,这些宣传对不对,能不能激励人向上?如果能,为什么要拒绝?二,战争集中了人类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凝聚了人类最高智慧,不是值得学习了解吗?三,战争题材的好作品,大都体现了人类求生存求发展伸张正义的精神,凸显了崇高的美学境界。人类要发展,社会要进步,任何时候都需要一点崇高。”

我觉得,这次对话起了点作用,多年后,女儿在职场拼搏,都是精神抖擞,从无退怯。所以,我想,不写就罢了,要写,就要让后来者,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无论在何种环境中,都要坚持活下去,好好活下去,活得好好的。

【作者简介】

殷利民:

男,笔名“冷月无声”。四川省乐山市人,乐山师范学院高教研究所副研究员(已退休)。在各类期刊上,先后发表文学批评及高等教育研究论文20篇,近20万字;其中,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篇,索目5篇。

作者风采

往期精选(点击蓝色字体可阅读):

《金陵文学家》原创征稿 启事

《蓝天儿童文学》原创征稿 启事

撵 山  / 文: 冷月无声

较场尾印象 / 文:冷月无声

苏沪杭三章之:杭州 / 文:冷月无声

苏沪杭三章之:苏州 / 文:冷月无声

春天的马蹄声 / 文:小建

生 命 / 文: 吴 丰

浊 色 / 文:惹残烟

一个援藏医生手记  / 文:马长龙

同窗轶事之---老赵正传(川味版)   / 文:李波

[散文诗] 飞    梦 (外一篇) / 文:张哲铭

黄鹤楼上看得见什么? / 文:吴春安

《十年戍边》之:一、我要去当兵!/ 文:胡运生

等一场雪来 / 文: 张海霞

金毛之死 / 文:李焕荣

小 弥 / 文:商丘牛耕

苍天何故妒红颜: 文/书生剑气

And So It Goes 《爱,就这样去了……》/   歌手:Roberta Flack; 翻译:醉卧蘭亭

老  雷 / 文:惹残烟

石 榴 / 文:曹永科

搬 迁 /:黄文珍

格律诗词选 / 文:朱光伟

人生只若初见/ 文: 吴敏珠

七夕. 织女的自白 / 玉林啸风

庙街有家“梨扣环” /文:惹残烟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敬赠潘阳 / 文:吴静

月 子 / 文:李焕荣

月光如霜 / 文:刘树生

失眠症 / 文:朱光伟

秋雨中飘荡的情丝  / 文:  虫一

听 雪 / 文: 海蓉 画:李新声

怀念祖母吴刘氏 / 文:吴春安

相思无语,真爱无言 / 文: 绮 雲;仰望月光/尘烟

荷 / 文:袁长宇

奶  奶 / 文:吕合林

桔子罐头 / 文: 袁建军

童年小镇/ 文:春水长天

察吾乎古墓群记 / 文:赵立新

你活成了我想要的样子 / 文: 茉莉

麦黄杏 / 文: 醉卧蘭亭

儿子的幼儿园 / 文:醉卧蘭亭

说说“天妒英才”与“红颜薄命” / 文: 醉卧蘭亭

橘子/ 作者:[日] 芥川龙之介 ,译者:醉卧蘭亭

《当你老了》/ 作者:威廉.叶芝;译者:醉卧蘭亭

《蓝天儿童文学》原创征稿 启事

《蓝天儿童文学》系《金陵文学家》与《蘭亭文苑》姊妹平台,面向全国中小学生,专门选派优秀编辑一对一,手把手对孩子作品的不足与亮点给予耐心指导,精心润色后的小作者作品我们会择优发表在《蓝天儿童文学》微刊上。

1. "我们曾是中师生”交流群:

“中师生”,共和国教育史上一个灿烂的群体,支撑起祖国基础教育的半边天,他们中的大多数如今都已过了不惑之年,甚至知天命的年龄。如今大多数中等师范学校都已经停办或者改制,几十年后,'中师生"将成为绝唱!

本公众号主编“醉卧蘭亭”上世纪90年代初毕业于一所师范学校,为了方便我们这个曾经的师范生群体交流学习,特组建"我们曾是中师生”交流群,欢迎朋友们加入群聊,共话当年的青葱岁月!入群可先添加主编醉卧蘭亭的微信,(主编醉卧蘭亭微信号 ID: yf476800),同时请注明“申请加入“我们曾是中师生”交流群”交流群。

2.“蓝天教师园地”交流群:

为方便各位教师朋友交流教学经验和向本平台推荐自己班级学生的优秀作品,本平台特组建“蓝天教师园地”交流群,欢迎各地教师朋友入群交流。入群可先添加主编醉卧蘭亭的微信,(主编醉卧蘭亭微信号 ID: yf476800),同时请注明“申请加入“蓝天教师园地”交流群。

     3. “蓝天英语同行园地”交流群:

应广大从事大中小学英语教学和研究的朋友们的建议, 我们特组建“蓝天英语同行园地”交流群, 欢迎全国各地从事英语教学和研究的朋友们入群交流学习。入群可先添加主编醉卧蘭亭的微信,(主编醉卧蘭亭微信号 ID: yf476800),同时请注明“申请加入“蓝天英语同行园地”交流群。

4.  “蓓蕾花园”交流群:

同时为方便小作者及家长朋友与编辑老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特组建“蓓蕾花园”交流群,欢迎各位小作者以及家长朋友入群交流。入群可先添加主编醉卧蘭亭的微信,(主编醉卧蘭亭微信号 ID: yf476800),同时请注明“申请加入“蓓蕾花园”交流群。

投稿邮箱:

1)1564392096@qq.com  (各体裁中文原创)

2) charlesy2008@163.com (各体裁 外文翻译类)

《蓝天儿童文学》微刊征稿详情参见:

《蓝天儿童文学》原创征稿 启事

《金陵文学家》征稿 启事

各位朋友您好!

《金陵文学家》立足于历史文化名城古都金陵,面向全国,期与诸位文友携手打造一个高质量的纯文学微刊!本公众号选登来稿只注重质量, 欢迎有同样情怀的文友(不分年龄,不分职业)惠赐大作!

特别提示:

1.  文友交流群《金陵文苑》:

《金陵文学家》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0)

相关推荐

  • 十五期题图临屏 家是什么

    十五期题图临屏 1 看图临屏  文/凤凰 是谁 拨动了我的心弦 是什么 弥漫了我整个心田 是家 一家三口,那个温馨港湾 是伞 风雨中抵挡风寒是月亮 黑夜里把光亮洒满 是阳光 把温暖送给人间 2 题图临 ...

  • 8月18日,雨后金陵!

    雨后金陵,蓝天如洗,空气质量宛如海边小镇. 风景实在是太美了,忍不住发一篇记录一下! 长江大桥,历史的记忆,时代的脚步和通透的空气一起延伸到视线之外!远处的龙王山,你好吗?好久不见! 天际线,一定要在 ...

  • 戎林 | 流泪的手机

    吧啦原创文学,陪你走过每一个有梦的日子 编者按: 手机里承载着万水千山.一草与一木,还装着喜怒哀乐.漠然与感动.而这篇文章的感动是源于作家戎林和一位朋友闲谈中的一个细节,这个细节对作家来说就像种子一样 ...

  • 醉卧秋天里

    剪辑/小石潭记

  • 柔弱的父爱

    再不点蓝字关注,机会就要飞走了哦 在一口气生了四个女儿,儿子是最后姗姗来迟的家庭中,排行二呆子的我却有幸被父亲当作了贴身的小棉袄!父亲年青时脾气暴,他打过姐姐,弟弟妹妹,甚至母亲也经常挨打.可就是没打 ...

  • 投稿 | 蓝天

    蓝天 天为什么那么蓝?母亲说,因为它爱上了大海,大海是蓝色的的,所以天变成了蓝色. 天上有什么?有云,像棉花糖的云.咬一口甜滋滋,可是我摸不到,我希望云很好吃. 母亲在海上做船员.她负责搬运一些海鲜. ...

  • 【知青岁月-专栏】桤木树 / 文:冷月无声

    [知青岁月-专栏] 从50年代到70年代末,总数估计约1200万至1800万之间的知识青年积极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指示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共和国历史上,知识青年是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他们人生 ...

  • 【旅游美文-专栏】苏沪杭三章之:上海 / 文:冷月无声

    上  海: 一个烧钱也要去的地方 冷月无声  从苏州乘16日下午4点的高铁,半个小时就到了上海.洁儿订的全季酒店在天潼路,步行到南京路或外滩都只有十几分钟路程.她在上海呆过大半年,一到旅店便忙着会朋友 ...

  • 苏沪杭三章之:杭州 / 文:冷月无声

    江南三月,乍暖还寒:四月下旬,进入雨季:五月小假,人满为患.因此,选了4月中旬出行.此行,食住行由女儿在网上预订,往返机票和住宿说是在携程订的套餐,不贵,就万零几百.女婿原本要去,终因事多而未能成行. ...

  • 苏沪杭三章之: 苏州 / 文:冷月无声

    苏  州                   一个总能让你惊奇的地方 我们乘坐14日下午4点的高铁,5点半左右就到了苏州.这时才明白洁儿说的,我把出行路线搞错了.应该先到上海,最后一站苏州,这样既可以 ...

  • 撵 山 / 文: 冷月无声

    撵 山   文: 冷月无声 薅完二草,漫山遍野的包谷陆续戴上了红帽儿,挂包,结籽了.每棵包谷都像一个战士,身穿绿军装,腰间别着枪,还露着一络红樱子哩.那阵势,如浩浩荡荡的千军万马,煞是威武雄壮. 这时 ...

  • ​桃花事 文/金楠

    桃花事  文/金楠 (辽宁)  面对春天的口哨声 过于敏感,隐藏着一个形状 灼灼芳华,垂钓着力量 有人走在时间上 有人走在运势上 有人拿捏姻缘始末 也有人占卜,有人辟邪 甜言蜜语免不了伤筋动骨 唯一的 ...

  • 市场里 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文/股市迷途小书童V 在市场面前,必须时刻保持谦卑之心. 如果你觉得市场...

    文/股市迷途小书童V 在市场面前,必须时刻保持谦卑之心. 如果你觉得市场先生是个傻子,那么真正的傻子其实是你自己. 市场永远没有错,错的是投资者. 一眼万年,现在的很多投资者,因为认知不足,有些事情是 ...

  • 父亲的推刨 文/张文荣

    会泽融媒 2021-04-08 15:32 俗话说:"家有万贯,不如一技在手;一技在手,吃穿不愁."父亲迫于生计,也是顺应这句俗话,读完高小,便回家帮家里干活,于十六七岁便拿起了推 ...

  • 今昔麦事 文/...

    今昔麦事 文/王清鉴 芒种渐近,麦田金光灿灿,一望无际.暖风吹来,一浪掀起一浪.连绵起伏.荡气回肠. 蝴蝶飞舞,布谷啾啾,喜鹊掠过.麦农们喜上眉梢谈论着今年的收成--看看现在,想想四十年前,不由得思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