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个状元,400个进士,范仲淹家族为何能兴旺800年?

从寒门布衣,官至皇朝宰相,他是北宋“庆历新政”的主使人。其后人80状元、400进士的故事仍为今人广为流传。

800年经久不衰的家族是范氏子弟的个人修为还是得益于先祖沿袭的优良家风?今天给大家谈谈范仲淹家族兴旺800年的原因。

800年之盛始于范仲淹,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但就在这么伟大的人物背后却有一个凄苦的童年,出身寒门,八岁丧父,后来母亲改嫁,他也改姓为“朱”,进行了十年寒窗苦读,终究在26岁那年一举中进士,出人头地,一路深造,官至宰相。

在如此不可思议的“逆袭”背后,范仲淹是如何成功的呢?

一.有志者,事竟成

范仲淹从小就懂得立志。有一次他看到一位算命先生,索性问到:“你帮我看一看,我能不能当宰相?”

这位算命先生也是头一次见一个小孩子居然开口就说要当宰相,也著实吓了一跳。就跟范仲淹说:“小小年纪,如何口气这么大?”

范仲淹有些不好意思,接著又跟算命先生说:“不然这样好了,你再看看,我能不能当医生?”

算命先生有些纳闷,为何志愿如此悬殊,就问他:“你为什么选择两个志愿?”

范仲淹回答:“因为只有良相跟良医可以救人。”

算命先生听完之后很感动,一个小孩子都时刻想著要救人,于是立刻就跟范仲淹说:“你有这样一颗心,乃真正宰相之心,所以你以后一定可以当宰相。”

从这个简短的故事我们就能看出范仲淹儿时就有鸿鹄之志,心系百姓,以至他不懈为目标所努力,由布衣成为宰相。

二.修身,齐家,治国

在范仲淹寒窗苦读的十年里,由于科举制度内容的限制,他接触的读物自然是少不了历朝历代的佳作,上至儒家先哲的四书五经,下至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

如果说四书五经的作用是让三观尚在形成的范仲淹启圣明之心,修贤者之行。那么诗词歌赋的作用就是对他个人才华的沉淀,寒来而暑往,厚积而薄发,《岳阳楼记》所反映的才华可见一斑。

显然这段寒窗苦读的岁月不仅铸就了范仲淹德才双馨的人格,也为他一举成名铺垫了才学之路,此谓之修身养性。

接下来谈谈齐家,在对于家庭尤其是子女教育这方面,范仲淹更是秉承着“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的原则,教导子女生活俭朴,为人正直,在父亲的影响下,他的子女也是德才兼备,各修其长,尤其是节俭的习俗在范家蔚然成风。

有一年,他的次子范纯仁要娶亲,想把婚事办得体面一些,也好借此光耀范家门庭。他就让进京的大哥将自己的打算告诉父亲。

范仲淹得知后眉头紧皱,叹道:“我家历来清廉俭朴,岂能纵容后代如此奢侈!坏了我范家门风。”

于是,提笔写了四句话:

“一人站着一人卧,两个小人地上坐, 家中还有两口人,退回娇儿细琢磨。”

范纯仁细细地琢磨了父亲的四句话,羞愧不已,改变了原来的打算,决定俭朴办婚事。范仲淹知道了儿子改变了打算,便赶回家中,参加了儿子的婚礼。

这事在当地一时传为美谈,为后人景仰。原来,范仲淹的四句话是个字谜,谜底是个“俭”(“俭”字的繁体字“儉”)。

最后是治国,在他的《岳阳楼记》中写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

最后一句至理名言已经完美诠释了他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分愁担忧,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的远大政治抱负和伟大胸襟胆魄。

为官清廉正直,尽职尽责,这也是他能得到老百姓拥戴和朝廷重用的原因。

三,八百年之久的延续

在范仲淹去世后,儿子范纯仁也做了宰相,而且世世代代人才辈出,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但得益于范公生前所形成的优良家风和后代子女的谆谆教诲。其后世家族却兴旺了八百年!

范公的四个儿子不但贵为官卿、道德极高,且能遵父舍财济世之风;其后代子孙在朝为官者亦屡出不绝,这都是得自范公的庇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