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书院 | 崇文重教 惠泽绵长

寒露时节,秋霖漠漠,沿广陵路西行,商铺林立,人车熙攘,过广陵小学校门,“梅花书院”石额兀然出现眼前,四字秀雅美观,为清同治五年(1866年)书法家吴让之所题。

石额西侧是扬州书院博物馆门匾,从此门入,迎面是楠木大厅,宏敞精致,厅前三面回廊,曲折迂回。

大厅正中敬立一尊孔子塑像,夫子拱手而立,肃穆恭敬,神情生动,塑像旁的对联极尽颂赞之辞,塑像上方悬挂有康熙第五次南巡赐与的“经术造士”匾额。

大厅北侧建有三组二层小楼。走进天井,条石铺陈,猫头滴水小青瓦,周边是扬州特色的花格窗,古色古香。二进木楼高耸挺拔,左右高墙屹立,庄严静穆。一楼展示有安定书院、梅花书院和乐仪书院等扬州各书院的管理与掌院史料,二楼是书院的藏书阁。

楼北三进木楼是状元厅,厅前一株百年老梅,丰姿婆娑,枝繁叶茂,想冬月梅香,于此读书,别有一番滋味。厅内展现的是扬州最后一位状元洪莹高中游街场景。

最后一座小楼原为三层现代建筑,修缮后改建成二层仿古楼,与整体景观浑然一体,楼内着重展示扬州书院的历史贡献。

漫步书院,秋雨萧萧,梅花书院近500年的历史从一幅幅图画、一张张墨字中铺展开来。

明嘉靖六年(1527年),国子监祭酒(即中央政府负责教学考试的官员)湛若水来扬州考绩讲学,其门生为他在广储门外建“行窝”,作休憩、讲道之所,时名甘泉行窝。不久,巡盐御史朱廷立将其改建为“甘泉山书馆”,后来又改名为甘泉书馆、甘泉书院。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书院废圮。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扬州知府吴秀开浚城壕,积土成岭,上植梅数百株呼之曰梅花岭,岭前建有诸生讲学之所,其后,巡按御史牛应元将其改为“崇雅书院”。明崇祯年间,魏忠贤大禁书院,梅花书院复毁。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大盐商马曰琯、马曰璐兄弟兴文重教,于梅花岭建起“梅花书院”,马曰琯之子马振伯将梅岭处原梅花书院楼宇归公,盐运使朱孝纯谕商捐修,廓新其宇,延请著名文学家姚鼐掌院,扬州书院由此进入“盐官兴学,盐商助学”的辉煌时期。

天下士儒,入我彀中。自姚鼐始,迄蒋宗海计5人,掌院都是进士、大儒,时有“海内文士,丰集维扬”之说。活跃的学术氛围,开阔的生徒视野,“四方来肄业者甚多”,“一时群才蔚兴”,有“照耀江淮之盛”。

朱孝纯离扬后,盐运使曾燠、盐政额勒布、阿克当阿先后接管梅花书院。阿克当阿对梅花书院极为关心。他增加诸生学额,广泛招收举人,提供并增加膏火(学费),书院生员由开始时的30人发展至一百余人。

咸丰三年(1853年)二月,梅花书院因战火焚毁。同治五年(1866年)复建于市区东关街疏理道,两年后迁入左卫街官房,即今址。光绪末年科举废止,书院退出历史舞台。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安定、梅花、广陵三书院改名为校士馆,而后三校士馆合并为一,称为尊古学堂……

数易其址,几多兴废,这处扬州唯一尚存的书院遗存,重新修缮后成为扬州书院博物馆,日常管理与使用由广陵小学负责。

四百多年旖旎与沧桑,梅花书院给予了丰厚的馈赠。姚鼐主院期间,以古文义法教授弟子,编有《古文辞类纂》教科书,著《惜抱轩文集》,世称“桐城文派”。

《扬州画舫录》记载,安定、梅花两书院肄业生徒有三十八人之多,属于扬州学派骨干学者有任大椿、李惇、王念孙、宋绵初、汪中、刘台拱、顾九苞,正是这群人日后成为扬州学派兴起乃至极盛的旗帜。

《明清进士位名录》统计,明清两代,扬州通过科举考上进士的就有650人,梅花书院先后考中状元4人,包括兴化人李春芳、宝应人王式丹、仪征人陈俨等。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梅花书院一次送考就有4人被选中,其中洪莹殿试第一,中了状元。

▲ 整理于网络

“入礼门、树仁心、走义路”,梅花书院照壁上的教育理念薪火相传,弦歌不辍。从2019年起,广陵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第一课就放在梅花书院进行,孩子们穿汉服、学礼仪,参加祭孔仪式,观看历史资料,了解书院文化,走好人生第一步。

【线索征集】   广陵书香版块为广陵区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局打造,致力于服务广陵阅读空间、美学空间、公益阅读组织的宣传与推广,欢迎负责人及新书作者与我们联系。

· END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