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科大暑假调研,发现2个农膜大省的塑料污染真相!
发现很多群众根本不知道限塑令,也不知道可降解塑料地膜。并且当地的农用地膜在使用之后也并没有做集中的处理。
大家对于农膜用得比较普遍,但是用量不大,所以一般不注意污染这方面的问题,清理不可降解农膜较麻烦,没有回收的机构,通常都将使用完的地膜当做废弃物处理,村民对于全生物降解地膜有所了解,但没有使用过,希望能试验推广,但绝大部分的农民不能接受比之前更贵的使用地膜的成本。
韩城市所管辖的范围内有38万亩的耕地,但使用地膜的耕地面积占比不大。使用地膜的主要类型为黑膜、反光膜、银色膜,还有少部分蓝色的地膜。农田地膜用量大概有100多吨,可降解地膜占总量的30%-50%。
韩城市农田地膜使用量是渭南地区最低的,且主要是以大棚的膜为主。韩城市农田地膜的回收率在86%左右浮动,政府支持可降解地膜的使用并且有一定的补贴,近年在农村设立了5个农膜回收点进行回收农田地膜。
虽然每家每户的种植面积都不大,但种植的蔬菜种类很多,村民们为了促进农作物的生长,都铺有地膜。在田地里见到的地膜种类有两种,分别是常见的透明塑料地膜和黑色塑料地膜,二者均为不可降解的普通地膜。
村民们使用完地膜后都会手动将土壤中的地膜塑料碎片挑拣出来,对于可降解地膜,村民们表示之前有听说过这种地膜,但认为其价格过于高昂,不愿选择该种地膜。除此之外,村民们对于地膜的降解性也存在一定怀疑。
在实地调查过程中,发现村民将塑料地膜堆积在田边的情况随处可见,有些地膜甚至直接被浸泡在田边经过的溪流之中,当作另类的“田垄”来使用。通过询问村民,了解到有些地方堆积的塑料地膜泡在溪流中已有几年之久,每当有用完的地膜就堆积上去。在此过程中,不仅有微塑料进入河流,有些小块的地膜碎片更是会直接随着水流直接漂进黄河里。长此以往积累下来,对黄河造成了不小的污染。
近年来,整个乡镇范围内的农膜回收率由零回收变为目前的回收率为30%~40%,此政策的实行,让老百姓在享受到惠农政策的同时也为家乡的塑料污染防治做了一份贡献。
当提到可降解地膜时,刘副镇长担心可降解塑料的成本与老百姓使用的普通地膜价格相差较大,以及它们的使用要求能否达到百姓对地膜的要求(保湿性、耐久性等等)。
不论是刘晋村还是薛胡村的村民们,对于有关的塑料污染知识都知道得很少,村民们也几乎全部是第一次听说可降解塑料。
李店镇废旧农膜回收站对负责人进行了简短的采访,了解到从去年九月份到三月份,回收站里共回收旧农用膜2000多吨,每天有卡车将废旧农膜拉往位于静宁县威戎镇的静宁县恒达再生资源有限公司,进行废旧农膜的加工,从而进行废旧物的循环利用。
村民们对微塑料的认识很少,对于微塑料对环境的危害也没有明确的认知,且大部分村民从未听说过可降解地膜,而城镇居民较于农村居民对白色污染具有更广泛的认知,体现在对于塑料袋的循环使用率更高,其次城镇居民对于白色污染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更具有一定的见解及思考。
管辖范围内耕地面积有34.4万亩,其中9万亩耕地使用地膜。如此巨大的使用量,但当地地膜的回收率却为零,一般情况下老百姓们会将使用过的地膜进行收集、焚烧处理,目前政府在计划建立统一的地膜回收站点进行回收。政府曾经进行过试点,但因成本太高,降解太快,未达到预期效果,所以试点以失败告终。并且农民并不能接受支付比之前更贵的地膜成本,所以政府部门认为目前可执行的政策为给予老百姓一定的补贴。
乡镇村民对于可降解地膜的态度更多在于其高昂的价格难以接受;政府部门主要考虑到降解地膜难以适应当地环境造成的农作物收益下降;城镇居民更加在意入口的食物是否受到污染、是否健康;最后大学生群体更多的是表示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