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是添II黄沙村:背靠王寿山的古村落【客都原创】
那个背靠王寿山,名字起得并不诗意,据说虚龄已有1000多岁,名叫“黄沙”的古村落,是我儿时成长的地方。她的淳朴秀美,一如她不经粉饰的名字,轻易就可使人忖度出其中蕴含的天然气息。
这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天然小盆地,虽说村落面积还没有10平方公里,可这里一年四季生生不息别具一格的自然生态景致,却令人们频生羡慕,瞅个机会过来走走遛遛,既为这里孕育的厚重的历史人文,更为拒绝车马劳尘喧嚣,沉浸山清水秀的静美。
温敬德摄影
温敬德摄影
夜色光明摄影
夜色光明摄影
从南往北走进村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条兴建于清末民初的单孔石拱桥,一条唤作“文明桥”,一条唤作“文昌桥”(又名福兴桥)。之所以都与“文”有关,乃因这两条桥均横跨建在村庄出水口,被旧时堪舆师呼为“麒麟把水口”的山坡,既有镇守全村财运不致流失的作用,亦有昌盛整村文脉的功效。离河床几近20米、宽3米许、长20多米的文明桥始建于何年月,因尚未找到建桥碑石,长辈们也说不出子丑寅卯,故难断定其年岁;但它桥面上两层观光阁楼最顶上的一层,以及其金碧辉煌的回廊重檐,是上世纪90年代由华侨曾训元先生牵头募捐完成的,却是毫无疑义的。几与文明桥并排,长10多米宽3米有余高10米许的文昌桥,与只起到“风水”作用的文明桥不同的是,它还肩负着出入村庄的交通重任,虽然村民在其左侧,沿河堤修有一条同样宽度直通村尾的公路。
许是桥梁不但有沟通两岸的实用功能,冥冥中还有着点化山川灵气的功用,黄沙古村落除却这两条石拱桥,整个村中还有十几座叫得出名字叫不出名字的桥梁,它们大多都是石质的拱桥或石梁合拼的板桥,当然过去也有木桥,但现在都被水泥桥代替了。最有特色的是位于村中心的南天桥,这是一条单孔跨度几近20米的石砌拱桥,始建于民国21年(1932)年,两边各有十多级石阶上落,宽约3米。
我们先说说这里古民居的由来。虽然现在村中只有廖曾两姓人居住,可早在明代,黄沙村便有廖、曾、陈、侯、蔡、张、罗、马、赖、傅等十姓人居住。公元1490年明孝宗二年(南明弘治三年),廖氏广义公,从桃尧横径村北迁五六华里至黄沙村开基,是黄沙廖氏始祖。广义公从横径逆水而上来到黄沙,发现黄沙盆地自然天成,山川秀美,风光绮丽,便举家迁至于此,是为黄沙村第一开基祖。说起黄沙村的一砖一瓦、源流典故,生于斯长于斯八十多岁的原福建峰市中学校长廖胜玉老师、原福建峰市书岭小学校长曾祥荣老师,堪称黄沙村里的“活辞典”。
起初,黄沙村河道尚未疏浚,黄沙小盆地饱受洪水欺凌,十姓族人各据于村中缓坡,如廖姓人集中居住在彩岗上;老曾集中居住在大坪岗上;新曾(沙溪公)集中居住在岗背坪;蔡姓人居住在蔡(彩)岗上;张姓人集中居住在蔡(彩)脚下;陈姓人集中居住在田心;侯姓人集中居住在岭下;罗姓人集中居住在罗白屋(萝卜督);马姓人集中居住在大坪岗上;赖姓人集中居住在罗白屋(萝卜督);傅姓人集中居住在振兴宫;十姓人结庐起家,劈荆斩棘,疏通河道,广垦田畴,和谐相处,至明代后期,黄沙村已拥有200多户、1000多人,故有“千丁百石”之说(一千个男丁,一百石稻谷)。
温敬德摄影
夜色光明摄影
悠久的历史,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村落文化。在黄沙古村落文化中,古民居建筑艺术精湛,别具一格。所有主体建筑为土木石结构,木结构中不用一颗铁钉,全靠木榫接头,悬梁斗棚,雕梁画栋;门、窗、天花板,配有镂空雕刻,玲珑精致。一座座古民居建筑,成为饱含客家文化丰富韵味的艺术宝库,令人赏心悦目。以明新小学(黄沙小学)为中心,古民居连片成群,错落有致。目前保护较好的遗存有:继武楼、绳武堂、萼华楼、致祥楼、三亦堂(晨光);松竹楼、秉华楼、荷园小筑、谦益堂、四维庄、(塘唇);睦诒楼、厚裕楼、述善堂、文艺楼(田心);敦本堂、志本堂、翰墨林、述裕居、继善堂、敦善堂、闯诒堂(金光);復盛居、復兴楼、燕翼楼、向阳居、河东齐鸣(井下);德安居、兴庆楼、慷怡楼、瑞怡楼、敦崇居、敦厚楼(岭下);有容楼、官厅、诒燕楼、讚诒楼、南晖楼、致美式好楼、南兴庄、志诚楼(群丰);德馨楼、德裕楼(院士祖居)、维东楼、寿世堂、三成楼、继善楼、司马第(步上);一座古民居有一座古民居的独特风格,一座古民居有一座古民居的传奇故事,这些汇集了石雕、瓷雕、木雕、泥塑、彩绘、书画等建筑艺术与装潢艺术的座座客家古民居,集中体现了黄沙人文历史的文化原生态,犹如一串串黄沙先民智慧的结晶。
寺庙文化兴盛又是黄沙古村落的另一特色。从村南至村北再至王寿山,依次出现的寺庙神坛有:水口梅溪宫(纪念梅王梅鋗)、介福宫(纪念五谷大帝)、红庵、振兴宫、长生庵(又名关帝庙,据说始建于唐朝,距今有一千多年历史,现为恩源禅寺)、广福寺(又名华光寺,建于唐朝永贞年间,约805年至806年,其建寺历史比阴那山863年建的“灵光寺”早近60年)、祥光寺(建于南宋孝宗隆兴年间,约1163年至1164年)。听老一辈人说,每逢节日庙会,周边民众到黄沙古村落祭拜一路神祗,足足得花二三天的时间,现在看来这说法应该未含水分。
撇开深厚的历史人文不说,黄沙古村落最诱人的是王寿山上四季不同的风景。诸如:出米岩、船首岩、仙人桥、天炉峰(又名阳持笔,为一石二景。此岩峭立千仞,遇云雾天气如一座高入云端的焚香铜炉。从侧面看恰似一支饱蘸墨水的如椽巨笔,雅称“阳持笔”)、斗笠岽、双龟奔月、螳螂挂壁、卧佛山、岗甲湖、棋盘石、和尚石(人子石)、蜡烛石、仙人脚印、三将军石、大象驮蒜、帝子岩、百丈瀑布、鼓子石、一线天等诸多独特景点,无不惟妙惟肖,令人惊叹。有的景点还伴生有趣的民间故事,碍于篇幅所限,我这里就不再展开来说,单从“神童进士”蔡蒙吉一首游王寿山的诗中,就可领略其间一二得天独厚的风采:
王寿山头石径斜,不知何处有仙家。
烟霞踏遍芒鞋破,一路春鸠啼落花。
夜色光明摄影
夜色光明摄影
文/廖是添
作者简介:
廖是添,梅县王寿山下古村落黄沙村人,原名廖世添,笔名田力、老料、周溪、南子等。历任《世綵文化》《太平洋之声》《嘉信风华》《客都文学》《梅南乡情》等报刊杂志主编,《梅州信息报》记者,《侨乡月报》编辑,现为梅州市客家文史研究会副秘书长、梅县区作家协会副主席、梅江区作家协会副主席、《梅江之声》执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