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太多,孩子自卑?下次批评孩子用乐观批评法
前两天在公园遛娃,遇到几个熟悉的妈妈,我们一起聊天。其中一位妈妈吐槽“这届父母不好当”:她刚生二胎,老大现在二年级。因为要带老二,晚上辅导老大作业她不能像以前那样尽心尽力。可老大写作业一直很慢,磨磨叽叽,她就忍不住批评几句。没想到孩子越发不爱写作业,有时就一声不吭地听着她训斥,作业都不写了。
最近老师还反映,孩子现在听课也不认真,上课讲话影响其他同学,批评了几次没用。这位妈妈很生气,对着老大又数落了一番,没想到孩子却赌气说“不想上学了。”
这位妈妈很无奈:只是批评了几次,孩子就厌学了。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玻璃心!
遇到这种一批评孩子,孩子就破罐破摔的事,着实让父母头疼。当孩子犯错,怎样让孩子知错就改呢?
01,父母情绪化的批评只会伤害孩子
也许我们可以从自己的批评方式上找找原因。
我听了这位妈妈的讲述,发现她的批评很多时候不是批评,而是宣泄情绪。比如对孩子说,
你都二年级了,写作业还这么慢,你怎么读的书啊?
你自己不学好就算了,还影响其他同学,老师把我叫到学校去谈话,我脸都让你丢尽了!
才二年级就不想读书了,你还有什么用!
这位妈妈的心情可以理解,或者她是想用“激将法”刺激一下孩子。但是这些失控的负面情绪只会让孩子感受到“我是个错的人”,而不是去关注自己的错误行为。
孩子会想,“反正我都这样了,我就是这样的人,做什么也没用”。于是就破罐破摔,自暴自弃了。
我们一时心急张口就发泄情绪,不仅让孩子自卑,甚至可能让孩子抑郁。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经常被父母骂你没用,是一种什么体验?下面的回答是这样的:
听着听着就心痛了,痛着痛着就麻木了……
从小就有死掉的念头,自卑到不敢谈恋爱……
每天备受折磨,无处发泄。想死,怕死,不敢死。
可能我就是一个没用的人,没有用的废物一样,死了算了。
我有时候希望自己是个被抛弃的孤儿。……
透过这些文字都可以感受到这些孩子深深的抑郁情绪。
02,情绪化批评让孩子习得悲观
上面的回答也让我想到心理学上的一个词:习得性无助。这是上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经过动物实验提出的概念。
实验中有一组狗总是遭到电击,控制电源的按钮是无效的,它们无论做什么电击也不会停止。
之后换到可以逃脱的箱子,电击开始后,它们没有逃跑,而是停留在原地忍受电击。
习得性无助实验
也就是说,这些狗在先前失败的经历中,习得了“自己无论怎么做也无法改变结果”的感觉,当置身新环境中,也会放弃尝试。
反应在人身上,就是当我们在一件事上反复失败,反复遭受打击,会形成“行为与结果无关”的信念。还可能将这种无助感泛化到新的情境中。比如上面有一个回答就是因为总被骂没用而不敢谈恋爱的。
习得性无助很容易导致抑郁。
孩子的悲观信念是从我们这里学到的。仔细觉察一下平时批评孩子时我们内心起的信念,会发现我们很多时候是悲观的。
比如孩子爱吃糖,我们想的是吃糖会导致蛀牙,还容易近视;孩子不收拾房间,我们想的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孩子作文写成流水账,我们想的是“这样下去语文成绩完蛋了”,“这哪里是读书的料”……
总之,我们总是看到不好的一面,似乎还有无限的忧患意识,把事情扩大化。当我们把这些悲观的看法传递给孩子时,孩子也就习得了悲观。
03,乐观批评法让父母和孩子都更轻松
所以,批评孩子时,我们要改变方式,别在传播悲观的信念。
马丁·塞利格曼在《教出乐观的孩子》一书中指出,批评孩子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准确,二是乐观。
准确的意思是,批评行为,而不是人格。比如,如果批评孩子懒惰,而不是批评他不够努力,那么孩子不仅会相信自己是个懒惰的人,还会相信自己的失败是“懒惰”这一永久性格导致的。
乐观的意思是,批评孩子时关注当下暂时的、特定的问题。比如,批评孩子不够努力,是这一次不够努力,而不是一直都不努力,也不是今后都不会努力。孩子只是暂时犯了一个错误,将来是可以提升的。
下面,我们来看看具体怎么做。
首先,“看见”孩子。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孩子犯错,只看到了那个错误,没有看见孩子本身,没有看到错误背后的情绪。
《不可思议的妈妈》有一期节目里,胡可的儿子小鱼儿因为不能带走心爱的玩具大哭。胡可非常耐心地对他说:“我知道你很想要这个玩具,但是现在拿不回家你心里有点难过,但是这是规则。”
吃饭前,小鱼儿想要妈妈马上组装玩具,胡可拒绝了,眼看儿子就要发脾气,胡可温和坚定地说:“我知道你很想让它变成一个机器人,但是现在不能玩玩具,吃饭时间就是吃饭,要遵守规则,好吗?”
“我知道”三个字表达的是“我看见了你的需求,你的感受”,孩子感到自己被理解,被接纳,也就更容易接受父母的要求,改正错误。
其次,多花些时间讲道理。
有些时候我们怪孩子不懂事,其实是我们忽略了错误背后的道理、原则。
比如孩子写作业慢,今天他是写字很慢,批评他,明天他是开小差,又批评他。这样告诉孩子一堆“你不能这样”,“你不能那样”,那孩子知道的就是一堆清规戒律,而没有真正理解背后的道理。
因此,要让孩子明白这件事为什么是错的,宁可多花些时间把道理、原则讲清楚,这样孩子更能接受批评,他知道我们不是平白无故地指挥他,而是根据原则学习、生活。
这个例子可以说:写作业耗太久时间影响你的休息。休息不够又会影响第二天的学习。我们做事要有效率,拖拉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这是要孩子快速写作业的原则,把这个讲清楚了,孩子内化了这些道理,就更容易接受批评,并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第三,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有时把道理都讲得明明白白了,甚至讲了不止一遍,但孩子还是不改正,还觉得我们唠叨。这时我们不如换个角度:关注孩子的进步,用表扬代替批评,让孩子更快地改正错误。这个做法在心理学上叫做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还是写作业慢这个例子。比如,哪天孩子写作业稍微快了一点,就表扬一下:“哎呀,今天只用了36分钟,比昨天快了两分钟呢。你看这样一点点地写也行,不过我有一个写得更快的方法,想不想看看?”这样,孩子就更愿意听了。
盯着孩子的优点,给孩子正反馈,孩子就觉得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这样就会去做有价值的事,来符合自己的身份。这就激发出了孩子内心完善自我的动力。
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也扭转了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将损耗性的关系转为滋养性的,孩子感受到的是被容纳,而不是被攻击,这样也更有动力改正错误。
乐观批评法聚焦的是当下的行为,关注的是孩子的成长。我们作为父母、长辈,作为成年人,应该去帮助孩子的成长。
美国芝加哥有个学校,那里的学生如果没有通过毕业考试,成绩单上不会写“不及格”,而是写“暂时没有通过”。意思是,你的学习还不能停,要努力下次考过。
乐观,就是当我们看到孩子犯错时,时刻想到这四个字:暂时没有。孩子只是暂时没有做到,他的成长没有到此为止,他可以通过努力下次做到。这种成长心态,说到底,是让孩子拥有一个积极的人生态度。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