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花钱的样子,就是你人生的样子
又破纪录了。
虽然越来越多人说着“双11太套路、理性消费”,但是刚刚过去的2020年双11还是刷新了记录。
今年的双11从11月1号开始,到11月11日,天猫总成交额4982亿元,而去年的数字是2684亿元,几乎翻倍。
更可怕的是,双11过去了,双12还会远吗?
一个个“烧钱”的日子,全都盯准了你的钱包。
其实,购物节不可怕,可怕是我们一旦打开就收不住的欲望:
为了凑400减50,结果买了3000多,家里一堆为了凑单没用的东西;
“去年的衣服已经配不上今年的你”,今年也要买新衣服来奖励自己;
买了一个特别漂亮的胸针,再买一件合适的大衣来配,又买了一双配得上它们的鞋子;
抢到了酒店的优惠券,不用就亏大了,所以出去玩了一趟……
“剁手”仿佛是个无限死循环,衣服永远不够穿,东西永远不够用,欲望永远填不满。
你以为自己抓住了优惠政策、精打细算、理性消费,结果是在商家的消费诱惑里越陷越深。
我们每天都在努力让自己理性,而商家却总能激发出人们购物时的感性和冲动。
鸟笼效应,是如何“套牢”你的?
《奇葩说》有一期讨论“精致穷”,詹青云说到:
我们买了一堆没用的东西,信奉精致,结果却越来越穷: 我们家里都有一个用来盖泡面的kindle,都有一个用来躺着玩手机的瑜伽垫,都有一双放在鞋柜最高处但轻易不穿的网红跑鞋。
为什么会这样?
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鸟笼效应”,它的发现者是心理学家詹姆斯。
有一天,詹姆斯和好友卡尔森打赌,说:“你不久之后,一定会养一只鸟。”
卡尔森不以为然:“我不信!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养一只鸟。”
没过几天就到了卡尔森的生日,詹姆斯送了一只精致的鸟笼作为礼物。
卡尔森说:“我只当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艺品。你就别费劲了。”
可是在这之后,只要客人来访,看见那个空荡荡的鸟笼,客人都会问:“教授,你养的鸟死了吗?”
卡尔森只好一次次地解释:“我从来就没有养过鸟。”
然而,这个回答每次都会换来客人更大的困惑,“那你为什么有一只这么漂亮的鸟笼?”
每次都要解释半天,搞得卡尔森烦不胜烦。无奈之下,卡尔森干脆买了一只鸟,便没有人再问鸟的事了。
可是,詹姆斯赢了,他真的让卡尔森养了一只鸟。
在商业里,商家就是那个在我们心里挂上一只笼子的人。
他给你大额的优惠券、告诉你穿上之后会有多美、有了这个生活会变得多方便,接着你就会不由自主地往这个笼子中填上东西。
笼子太精致,就像商家制造的幻想太美好,我们舍不得扔掉,结果却一步步成了“笼子”的俘虏。
传统的经济学认为,人是理性的,一个人只要具备理性和必要的知识,就可以作出理性的决定。
但是一个人并不能掌握所有的市场信息,自己的偏好也会发生波动,人并不是那么理性。
另一群经济学家引入了心理学、脑科学、基因遗传学等,来分析人类的行为,由此创建了新的学科——行为经济学。
行为经济学中,就发现了很多让人失去理性的概念和起因。
比如“免费”。
麻省理工学院曾经做过一项实验,他们在一张桌子上同时卖两种巧克力,一种是15美分一块的松露巧克力,一种是1美分一块的好时巧克力,同时桌子上摆了一个大招牌:每人限购一块!
第一天,73%的人选择花15美分买一块松露巧克力,27%的人选择了好时。
第二天,实验者把两种巧克力都降了1美分,松露巧克力的价格改成14美分,好时免费。
结果31%的人选择松露巧克力,69%的人选择了免费的好时。
人们为什么会为了1美分改变自己的选择,放弃松露巧克力,选择好时?
因为他们并不是理智的决定需要哪一个,而是因为“好时之吻”是免费的!
因此,你会看到“免费领”的招牌下面,永远都排着长长的队伍,也许他们并不需要,但是不领就感觉错过了什么;
你会在“买二赠一”的时候毫不犹豫的为了“赠一”,去“买二”,不管你实际上是不是需要那么多;
你也会为了要一个可爱的泰迪熊,去买一大盒几个月都吃不完的巧克力……
懂心理学的商家最“可怕”
怎么才能知道⾃⼰正在做的决定,是理性还是⾮理性的⾏为呢?
因为在行为经济学方面的贡献而获得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理查德·泰勒,有一本通俗易懂的书《“错误”的行为》。
他在书里用一个个现实生活中的故事,揭示人们那些非理性行为背后的原因,探索了人类深层次的弱点,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
理查德·泰勒提出了禀赋效应、心理账户、交易效用等⼀系列重要观点,让读者认清事物的本质,学会理性决策。
泰勒发现,人们对于失去已经拥有的东西的痛苦,要远远大于获得同样的东西的快乐。
比如你丢了100块钱的痛苦,和捡到100块钱的快乐相比,程度要大一倍,你需要捡到200块钱才能安慰丢了100块钱的痛苦。
依照这个理论,如果对方想让你买什么,就先让你“拥有”。
比如上司让两个人做同样的事,一个先发5000元奖金,如果做不到,就退回,另一个做到了就能获得5000元奖金。
你猜谁的干劲儿更大?
写到这就已经感受到了从口袋里掏5000块出去的不舍。
所有的工作、生意,归根结底是人和人的沟通。能做得好的人,无一不是看准了对方的需求和心思。
一个优秀的销售,能在三句话里听出对方想要什么、能掏多少钱,然后投其所好;
一个厉害的商家,能够设计出让消费者感觉超值,但成本很低的优惠方式;
走进一家商店,从商品排列到光鲜设计,都在刺激你购买时的非理性心理……
电影《搏击俱乐部》有句台词:“广告诱惑我们买车子,买衣服,于是我们拼命工作,买我们不需要的东西。”
所有的商人、广告商都深谙于如何让你快乐地花钱,但是不会管你花钱后会不会快乐。
花钱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辛辛苦苦赚的钱,值得我们认认真真地对待。
因为对待消费的态度,就是对待人生的态度,一个容易被诱导、容易冲动的人,在其他人生选择上也很难做到理性,选对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和人。
在这个时代,阅读是对自己最好的投资,把钱用在真正需要和心动的事物上,我们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富足和自由。
怎么才能知道自己正在做的决定,是理性还是非理性的?
你容易走进消费主义的陷阱吗?
有哪些心理学的效应正在左右你的消费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