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说点不好听的
住在热搜上的《三十而已》,已然成为年度爆款女性剧。
豆瓣一度破8,算得上,口碑与热度齐飞。
能有当前的热度和口碑,《三十而已》必然是做对了一些事情。
但问题就在于,太对了。
对到脑海里不断浮现三个字——设计感。
01 功能型人设
仔细看三个女主,功能上其实各有分工。
“全职太太”顾佳(童瑶 饰),承包了剧情大部分爽点。
她是内外兼修、双商皆高的上外高材生。
对内,将家庭琐事打理得滴水不漏。
对外,能帮丈夫许幻山解决公司业务危机。
文能陪顶楼的王太太聊英国王室下午茶的餐桌礼仪。
武能暴打将自己儿子关小黑屋的幼儿园家委会会长。
人妻警惕性超高,通过一个橘子就能早防早治潜在小三。
做人原则性很强,订单再大也能拒绝生意场上的性骚扰。
又美又飒,可柔可刚。
引起高度舒适的顾佳,让“顾学”一词,不胫而走。
顾佳这个人设完美到,除了年龄,没有同龄女性能够在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她的作用不在于现实共鸣,而是拿着在上流社会打怪升级的爽剧剧本。
通过她一心想要打入太太圈,我们看到了内陆国产剧难得一见的富人阶层浮世绘。
先不管跟现实出入大不大。
当看到住宅楼层、爱马仕包包、合照站位所代表的阔太地位排序;
Old money看不起new money,文化世家看不起暴发户的上流社会鄙视链。
观众还是会有相当程度的新鲜感。
以往,我们只能通过诸如TVB的《珠光宝气》、韩剧《天空之城》等,去想象有钱人的世界到底是怎样的。
但问题在于:顾佳根本算不上全职太太。
因为她是公司的实际掌权者,家庭的核心支柱。
人在家中,依然手握各路社会人脉。
她才是真正的一家之主,许幻山反而像个赚钱机器。
顾佳的身上,被赋予了“中产阶级焦虑”、“全职太太价值”等社会痛点。
但是她并不提供现实的参考答案,而是作为女性理想模板。
转战于幼儿园、自家公司、太太圈之间,大杀四方,所向披靡。
上海土著钟晓芹(毛晓彤 饰)则负责提供怒点。
她和陈屿的“丧偶婚姻”,惹得观众全程弹幕热搜劝离婚。
一个养鱼一个养猫,一个吃豆浆油条,一个牛奶配三明治,一个看新闻一个爱追剧。
多处细节,都在明示俩人的不合适。
看起来不成熟的钟晓芹,在人情世故上却做得很漂亮。
看起来很成熟的陈屿,却总是一副没有情商嘴很欠的样。
既天真又知足的钟晓芹,在这段平淡如水的婚姻里一直充当着主动让步、寻求改变的角色。
当上司点拨她三十岁是人生分水岭,想在工作上提拔她。
她想到的却是用生孩子来重新激活婚姻,拒绝工作调动。
当她兴致冲冲地告诉陈屿怀孕的消息,对方却认为她根本没有做好准备。
当她执意留下孩子,孕期嘴馋、失眠,却得不到对方一丁点照顾。
当她意外胎停,陈屿却感到如释重负,安排老婆引产比产检还积极。
两人不断争吵、和解,做出改变又回到原点,矛盾一点点被激化。
最终在钟晓芹30岁生日这天,因为误会,彻底爆发。
陈屿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只以自我为中心的孤独岛屿。
一个在婚姻里不浪漫、不作为、不想承担责任的老好人,最让人绝望。
被温暖热情的隐形富二代钟晓阳,任何时候都在身后的闺蜜一衬托,陈屿就更让人难以忍受了。
两人相处得有多压抑,观众看得就有多憋屈。
最终离婚时,能够带来的释放感也就越强。
月光沪漂王漫妮(江疏影 饰)则试图引发代入感。
在上海奋斗八年,依然无法在此扎根,王漫妮是所有在外打拼青年的缩影。
以往所有北漂、沪漂影视剧里的经典情节,她都有。
比如不正当职场竞争、职场性骚扰、一个人生病住院、房东突然卖房、精致穷消费观等等。
以至于我们看到相关字眼,就能自动脑补完全部情节。
试图引起社会共鸣的国产剧,都喜欢混淆情节真实和情感真实。
城市的孤独,奋斗的心酸,感情的困窘......
都诉诸于千篇一律的模板剧情。
几个熟悉的元素拼凑在一起,简单粗暴,但是安全奏效。
主角从80后换到90后,大家孤独可怜起来还是一个样。
等到00后变社畜,相关桥段估计还用得上。
已婚已育、已婚未育、未婚未育。
三位主角,包揽女性的不同人生面向。
爽点、怒点、代入感,每个都精准打在社交传播点上。
随着剧情的推进:许幻山徘徊在出轨边缘,陈屿离婚后态度大变,梁正贤确定关系后又冒出香港女友......
三条女主线所负责的情绪,不断转换,轮番攻占热搜。
只不过,背后在牵引观众情绪的,还是男人。
作为一部独立女性剧,女主戏看得爽还是气,结果得看男人对她们好不好。
02 虚假式危机
三位女主,只有钟晓芹最接近30岁女性的人物状态。
带着一点90后的晚熟,对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仍有迷茫。
王漫妮像35岁的高阶版社畜,顾佳则完全是40岁女性才该有的智慧和手腕。
也就是说,整体上,《三十而已》在讨论超过普通三十岁女性所处的生活状态。
不管是钟晓芹平淡如水的婚姻生活,王漫妮月租七千块的生活质量追求,还是顾佳的中产阔太宫心计。
对于很多奋斗不久,想法与未来都未成形的30岁职业女性来说,都缺乏代入感。
30岁描述失真,人物也不够落地:
因为她们面临的,都是虚假的危机。
观众对人物的共鸣,永远来自于她/他所处的困境。
而《三十而已》的困境,不是为了完成人物的成长,而是方便人物的爽点亮相。
钟晓芹离个婚,突然就有了主见起来。
一旦恢复单身,就得到了暖男小鲜肉和直男前夫的轮番讨好。
离婚没有给她造成财产和精神上的任何损失,相反还让她从前所受的委屈,被洗刷殆尽。
至于她对自我的寻找,事业的追求,目前通通被抛在了一边。
拿着打怪剧本的顾佳就更为典型。
剧中,她上阵解决的第一个危机是:
合作对象万总拖欠尾款,给公司造成了财务风险。
老公撂挑不干,贤妻迎头顶上。
但中年油腻起邪念,最后还是撕破脸。
接下来,是儿子的入学问题。
低声下气求助王太太,又是做蛋糕又是拎鞋。
当对方一口一个买小行星的时候,顾佳觉得她格调太low。
姐不伺候了。
然后,是幼儿园家委会会长的刁难。
这次,直接武力解决。
打得对方没有还嘴的余地。
等到终于打入太太圈,进入合照C位。
接手茶园,却发现被太太圈联手摆了一道。
于是,果断与太太圈闹掰。
顾佳的处事原则就是,忍无可忍,无需再忍。
最后,势必来个大快人心的割席宣言。
满满都是自己身为有底线、有文化的独立女性的优越感。
丈夫任性,自己要顾全大局;自己任性,那是底气十足。
总之什么危机和困局,都不能耽误顾姐爽点输出。
这些张扬的姿态,完全瓦解了人物身上所承担的压力,造成人物行事逻辑的断裂。
让人变成了必要时便拉出来叫卖价值观的容器。
王漫妮也不乏类似桥段。
心机同事三番两次使绊子,一杯水就泼过去。
奇葩相亲对象带着女伴来秀存在感,疯狂推销让他荷包大出血。
中年油腻客户想搞暧昧,语带讥讽戳穿他已婚真相。
他们短暂出现,为的就是让主角出口气。
似乎耍耍狠,就可以消除真实的生存危机。
03 预设式剧情
《三十而已》之所以很容易让人看得进去,在于:
观众总是先于角色知道要发生什么事情。
比如,你看到王漫妮被构陷拿了客户的积分兑换券,而钟晓芹又在商场工作。
你就猜到,两个人肯定要因此结识并成为朋友。
又比如,你看到钟晓芹30岁生日那天,家庭气氛好得不像话。
你就料到,她和陈屿的矛盾将在这一天彻底爆发。
再比如,你看到顾佳为了乐园单子,去马场接近于太太。
你就知道,于太太肯定有什么地方是顾佳帮得上忙的。
这些,我们统称为剧情套路。
这些套路已经在观众心里形成了强大惯性,以至于没人会去思考背后的不合常理之处——
钟晓芹替王漫妮出的主意,那么容易却没别人想得到。
这时候王漫妮和商场领导的智商,就全部下线了。
钟晓芹生日那天,派出所来电话、下雨、手机摔坏、陈屿被领导约谈、猫跑丢......
所有巧合蜂拥而上,为的就是完成婚姻破裂的动作。
而这些问题,在离婚后纷纷消失不见。
陈屿再也没了工作压力,天天在家爹味追妻。
太太圈既然有很高的入门门槛,于太太又在里面混了那么久,这类生活隐情圈子里一打听就知道。
还要等顾佳这个外人来发现。
《三十而已》代表了当下热门剧集的创作方法论。
它的剧情是段子式的。
段子分为两部分,前脚埋梗,后脚抖包袱。
对应到剧里就是,上一幕引出矛盾,下一幕激化矛盾。
人物完成一个动作后,继续赶往下一个动作。
俗称,赶剧情。
这样,营销上便不乏物料输出。
但它造成的问题是,很多人物用完就扔。
给顾家和王漫妮提供爽点和辅助的那些人,绝大部分都是一轮游。
很难有长线发展,更别提塑造成丰满的配角。
太太们都是肤浅虚荣的,合作对手都是难缠的,情感线之外的男人都是猥琐的。
归根到底,都是随取随用的工具人。
比如那位购买百万珠宝的离婚大姐。
她出现的意义,就是给王漫妮带来一个百万大单,继而升职加薪。
一个因为比别人多出的一点善良就从天而降的奖励。
且不论,一个家庭妇女被离婚后至不至于这样冲动消费。
一个一看就没进过奢侈品店的人,居然从一个眼神就知道副店想抢王漫妮的单子。
而且预付定金和全款订购的差别,也了然于胸。
这个人物成不成立不重要。
离婚女人的心酸,弱势女人相惜的情绪压倒一切。
十部国产都市剧,九部都悬浮。
因为编剧大多从人设噱头、剧情冲突出发,唯独缺少生活经验和人间体察。
一部现代戏,最好的褒奖永远是:生活质感。
人物就像是活生生地存在过,而不是一看就像在样板间里cosplay。
钟晓芹去顾佳家里,看到人家衣服伙在一起洗,心生羡慕。
细节的对比本是四两拨千斤的高效叙事手法。
我看了却出戏。
顾佳怎么就不能等阿姨晒衣服非得亲自动手,被伺候得像儿子的艺术家许幻山怎么就有那个觉悟突然要帮老婆做家务。
这一刻意的行为,目的性和设计感太强。
为的就是激发钟晓芹和陈屿的矛盾。
《三十而已》表面一看,好看易消化。
但是立场先行、充满套路。
看不到鲜活的人物,成长的弧光,而是披着人设的三位主角,朝着“女性独立”的既定目的在表演生活。
它没有生活的余味,而是调味丰富的情节拼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