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发烧抽搐时,家长能做些什么?

入秋,夜班。

诊室里前来就诊的患儿络绎不绝,问诊、查体、开检查、下医嘱,忙个不停,但还算有序。

突然,一名年轻妈妈的哭喊声和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诊室的有序。

“医生,孩子抽了,快,快救救他。”

我停下手上的工作,冲了过去。

“孩子烧吗?”我条件反射地问到。

“孩子咳了几天了,今天下午烧到39度。”

热性惊厥,我脑中闪过这一名词。

随后叮嘱家长将孩子平放在治疗床上,头偏向一侧。经过细致地查体,体温计显示39.5度。让护士安排吸氧、心电监护、止痉、退热和补液,完善相关检查,给予相关治疗,孩子病情渐渐平稳……

什么是热性惊厥?

根据2011年美国儿科学会(AAP)标准,热性惊厥是在一次发热的过程中(肛温≥38.5度,腋温≥38度)出现的惊厥发作(牙关紧闭、抽搐等表现),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证据及导致惊厥的其他原因,既往也没有无热惊厥史。

热性惊厥是引起儿童惊厥最常见的原因。具有年龄依赖性,多见于6月龄~5岁的宝宝,患病率为3%~5%。

热性惊厥发病原因

引起热性惊厥的常见病因包括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鼻炎、中耳炎、肺炎、急性胃肠炎、出疹性疾病、尿路感染及个别非感染性的发热疾病等,病毒感染是主要原因。

热性惊厥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主要系患儿脑发育未完全成熟、髓鞘形成不完善、遗传易感性及发热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所致。

本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这就是为什么孩子的父母小的时候有高热惊厥史,宝宝发生高热惊厥的几率就比较大的原因。

为什么要做这么多检查

很多有过高热惊厥患儿的家长都有这个体验,就是当惊厥止住之后,医生会给孩子做很多检查,可以说是从上(头颅核磁)到下(粪便常规)的全面体检。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高热惊厥是排除性诊断,应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癫痫、中毒性脑病、代谢紊乱、急性中毒或遗传代谢病等其他病因所致的惊厥发作相鉴别。把其他所有的病都排除了,那就明确是高热惊厥了。

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尿及粪常规,如夏秋季突发频繁惊厥者应检查粪常规,以鉴别中毒性细菌性痢疾;必要时进行脑脊液检查,以除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在热退至少1周后做脑电图检查,排除癫痫;尽管不推荐作为常规检查,但是有特殊情况时,遵医生医嘱,做头颅核磁的检查。

对于高热惊厥的孩子,需要明确发热的病因,排除引起惊厥的其他疾病,同时评估复发及继发癫痫的可能性,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当孩子高热惊厥时,家长需要怎么做

当家长遇到孩子出现热性惊厥的时候,一定要冷静和理智,要明白大多数热性惊厥都是短暂发作的,持续时间最多也就1~3 分钟。

首先,家长应该保持孩子呼吸道通畅;其次,要防止孩子在惊厥抽搐过程中出现跌落或受伤;另外,一定不要再刺激惊厥的孩子,切忌掐人中、撬开牙关、按压或摇晃患儿导致其进一步伤害,也不建议在孩子口腔里放任何东西,比如筷子等。

同时,抽搐的时候孩子分泌物会明显增多,可让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或侧卧位,及时清理口鼻腔分泌物,避免窒息;最后,一定要第一时间送孩子到医院就诊。

有高热惊厥病史的孩子还能打疫苗吗

很多孩子在正常接种疫苗之后,会出现和疫苗相关的发热症状。因此,有高热惊厥病史孩子的家长,在接种疫苗时会有很大的顾虑。对于这一点,热性惊厥的孩子原则上没有预防接种的禁忌的。

一些疫苗接种后可能引起发热,进而导致惊厥,但这并不是疫苗本身对大脑的直接作用。疫苗接种后发生热性惊厥的风险与其他感染所致发热疾病诱发的风险相似。因此有高热惊厥史患儿不必禁忌接种疫苗,否则可能给患儿带来更大的疾病风险。

什么时候需要住院

既往有单纯性热性惊厥病史(做了相关检查排除了其他疾病)的患儿,年龄大于1岁半,并且首次单纯性热性惊厥发作者,发热的病因很明确,并且临床症状及体征平稳,则无需住院治疗,但家长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如果有以下情况需留院或住院观察:

  • 孩子有嗜睡等神经系统症状;

  • 首次发作年龄小于1岁半尤其是已使用抗生素进行过抗感染治疗的孩子;

  • 热性惊厥的感染原因不明确或感染较为严重者;

  • 惊厥持续状态患儿,经止痉治疗效果不佳,后续病情变化可能较复杂,建议住院观察;

  • 对于无明确家族史者建议住院观察以明确病因。

最后再叮嘱一下家长,当孩子出现热性惊厥时,一定要沉着冷静,妥当处置,及时就医,配合治疗和检查,后续要密切观察,确保万无一失。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参考文献

1、热性惊厥诊断治疗与管理专家共识(2017实用版)

2、热性惊厥诊断治疗与管理专家共识(2016)

3、热性惊厥的临床诊治策略

4、Subcommittee on Febrile Seizures,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Neurodiagnostic evaluation of the child with a simple febrile seizure [J].Pediatrics,2011,127(2):389—394.

版权声明:本文为春雨医生原创稿件,版权归属春雨医生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授权与合作事宜请联系reading@chunyu.me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