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医生——邓前堆
怒江大峡谷西岸,高黎贡山上有个又大又圆的石洞。从远处眺望,恰似一轮明月悬挂在重峦叠嶂之间。当地傈僳族的民众叫他“石月亮”,常常去那里祈福祷祝。乡村医生邓前堆就在石月亮的注视下,过溜索、爬大山,三十八年如一日的为人民送去温暖和光亮。
邓前堆中等个子,脸庞黝黑,是土生土长的怒族人。因为是家中次子,父母按照傈僳族传统唤他阿邓,“前堆是随便叫的”,许多老乡都亲切的叫他“阿邓医生”。
1983年,从福文县第二中学毕业后,邓前堆因病在村里的诊所躺了四天。和机体的活力一起被唤醒的还有他对成为一名乡村医生的渴望。经过乡卫生院的批准,邓前堆先当学徒,后来正式成为一名乡村医师,担下了治病救人的重担。
邓前堆热爱农村卫生事业,即使是节假日也不休息。多年的行医经验,让他养成了随身携带药箱的习惯。打开药箱,里面静静躺着一副简陋的听筒,一些针筒和药品。不论是下地劳动,还是赶集、走亲戚,邓前堆随时准备着为村民们提供医疗服务。
但更多的时候,他穿着整整整齐齐的白大褂坐在卫生室大片掉皮、破洞的椅子上,等待着患者焦灼的来电。铃声一响,不管山高水远,黑夜白天,邓成堆抄上行头,立即出发,到崇山峻岭中去。
索道医生随叫随到
“689009”这一串普通的数字,在石月亮乡拉马底村却家喻户晓,童叟皆知。因为它就是乡村医生邓前堆的电话短号。
拉马底村被怒江一分两半,一条一百多米的溜索是两岸村民来往的桥梁。怒江大峡谷山高水急,索道距江面的距离足足有三十余米,掉进江中绝无生还可能。仅靠一套滑轮、一根绳子,邓前堆有了飞岩走壁的“魔法”。以前溜索的滑板是木制的,“栓不紧掉下去就死定了”。后来滑板改成铁制的,牢固是牢固了,但不容易刹住,溜索用旧了,坚硬的铁刺根根直立,每次刹车,邓前堆布满茧子的大掌都被刺得血肉模糊。
每次接到村民的求救电话,邓前堆背好药箱,拿上溜邦,径直向溜索走去。滔滔怒江水翻滚着,奔腾着,向邓前堆示着威。而邓前堆则熟门熟路地固定好溜邦,摸摸药箱,正正白大褂,向绳索与溜邦形成的小三角迈进腿去。左腿,右腿,整个身子都上了溜邦。这时邓前堆要歪着身子,小心调整双腿与躯干的角度,与在另一侧吊在肩上的药箱保持平衡。他听半晌身下的暗潮汹涌,目视前方,双手抓紧滑板,双腿猛然一扫,便以风驰电掣之势向前飞去。若是站在两旁去看,便只看得清一团白糊糊的影子,像一只振翅而飞的大鸟。穿过百米有余的索道只需十几秒的时间,邓前堆要一直保持身体紧绷,在快要到对岸的前几秒还得努力在一片头晕目眩中辨出刹住的时机。快到了!邓前堆攀出右手,松松握住铁索,溜邦便慢慢停了下来,站在坚实的地面,邓前堆每每要出一身冷汗。
滑溜索的速度实在太快,刹不住车很容易受伤。37年前,当医生才一年的邓前堆刚学会滑溜索过江。有一次,因速度过快,他的右腿撞在固定溜索的岩石上,一个多星期不能走路。一直到现在,他的膝窝处还有一处疤痕。他撞的重,药箱里的玻璃瓶装注射剂也碎了不少,邓前堆顾不上腿疼,在碎玻璃中翻找了一会,总算找到一支完好的,正好给病人注射用。
这条溜索光是看看就让人心惊胆寒,邓前堆每月却要划上十次,风雨无阻。最危险的是半夜打着手电过溜索,而这种情况,邓前堆每年总会碰上七八次。
2010年的一个冬夜,开扒俄老伯家着了一场大火,房子毁了,老人也被严重烧伤。接到电话后,邓前堆感到溜索前,发现“天太黑了,下面也看不清,对面也看不清”。可是,想想奄奄一息的老人,想想化作灰烬的老屋,他“一手持着电筒,一手握着索道,一下决心就过去了”。当凛冽的冬风割在脸上,不知邓前堆心里在想着什么。邓前堆赶到后,尽快为老人清创上药,在一旁的树枝上吊好输液瓶,抢回了老人的生命。每次看到阿邓医生如救星般降临在需要帮助的老乡身边,人们对它的感激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有时候,病人其实可以自己去卫生室看病取药,但邓前堆考虑到病人出行不便,尤其老人家出远门更不安全,宁愿把辛劳危险留给自己,坚持送医入户。开扒俄老伯被烧伤后,邓前堆每天上门治疗,足足一个星期后才将老人的烧伤治愈。在这一年里,每月10日邓前堆都来为老伯复查,也陪老伯聊聊天。老伯与这位阿邓医生结下了亲如父子般的情谊。他是孤寡户,即使儿孙对他的照料关心可能都没有阿邓医生多里。
治病救人比什么都重要
“去远路的村寨为患者治疗时,经常要带上两天的药,第一天去患者家输液,晚上住在患者家里,第二天输完液走回诊所,第三天再去… …”。这就是邓前堆行医的真实写照。
由于过度劳累,邓前堆患上了高血压,在2013年还得了白癜风。妻子劝过他,让他不要干了。一方面太辛苦,另一方面待遇很低。
2009年以前,邓前堆每月工资仅一百多元。由于计生等工作也归乡村医生负责,他的工资才略有提升。虽然收入微薄,但邓前堆常常为贫苦的村民垫付医药费,手中积了一叠泛黄的欠条。他从不开口讨债,因为“乡村们因为乡亲们只要手里宽裕,是不会欠我的。”
由于购买药品需要由乡村医生垫付,邓前堆以贷款数万元,每月3日去订了药品回来,邓前堆都感到心中踏实,毕竟“没有药,怎么算得上是个医生!”
许多人关心邓前堆。村里让他当村干部,说是工资高一点,他婉拒了。有老乡劝他一起外出打工,他没去。他认为为村民看病远比自己享乐、自己赚钱重要。“村子里的人平平安安就是我的心愿”。
有一座能通车的桥就好了
邓前堆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多次获得上级部门的表彰,一下成为了新闻人物。众多媒体竞相涌入拉马底村,村民们都欢喜的说,“阿邓医生终于有回报了!”
面对突如其来的赞扬,邓前堆很平静,甚至有点儿不安,因为“他只是做了应该做的工作”。面对黑漆漆的镜头,他认真地说出了两个心愿:一是学习接骨的知识,精进医术;一是为拉马底村修一道桥,能尽快把乡亲们送去外面的大医院。
全国上下被这个朴素的心愿震撼了。邓前堆的感人事迹被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报道后,中央作出重要指示,要尽快实现阿邓医生的愿望。云南省还将在“十二五“期间把全省的索道改变为通车的桥梁。一声心愿造福了全省人民。
2010年,两座“连心桥”饱载着国家对边境人民的关切,横跨了怒江天险。邓前堆看着两座大桥巍峨雄起,仿佛听到了国家、人民深情的呼唤。当邓前堆第一次踏上这座大桥的时候,他思绪万千,情不自禁的说:“乡亲们对我好,国家对我好,这辈子除了当医生,我什么也不想当了。”邓医生,你日夜挂心人民,国家和人民对你的感谢是你应得的!阿邓医生,你辛苦了!
2019年国庆,邓前堆到北京接受“最美奋斗者”颁奖,光荣地参加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大会,会后第二天就匆匆赶回了村卫生室。利用没有病人来电或就诊的空挡,邓前堆从柜子里拿出几本门诊日记和一堆处方。几十年来他医治过的患者有上千人,每个病人都有着清楚的记录。
邓前堆坐在那把旧椅子上,一页一页的翻起来,往事仿佛就在眼前。几十年的光阴过得多么快啊!但他在有限的时间里做了有意义的事情。邓前堆的儿子从州卫校毕业后也自愿来当村医,这位年轻的小伙子将传承父亲的精神。
“只要身体可以,乡亲们还需要,我就一直当村医。”邓前堆坚定地想。“叮铃铃……”,电铃响了,邓前堆收好门诊日志,背上手边的药箱动身出发。临走前,他深情地看了看角落里的溜邦。
在石月亮的目送下,邓前堆朝连心桥走去,他不像年轻时那么壮实了,被沉甸甸的药箱压得弯了腰,但他的脚步越发坚定。
月亮医生,您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