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 | 贾康先生在全域旅游与房车旅游论坛上的发言

谢谢主持人。尊敬的到会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好!感谢邀请我参加今天这个盛会。我利用下面大概25分钟的时间段,以研究者的定位谈一下这样一个题目上的基本认识:通盘谋划,创新发展——对全域旅游与发展房车旅游提出理解与建议。

我分三个层次汇报一下基本看法。首先,我怎么看待旅游。旅游的概念大家都很熟悉,但还是可以做一些具体的分析。它首先直接对应于人类生活中的基本要素——人的生存离不开衣食住行,旅游对应的是衣食住行中的“行”字,但是它明显有别于那些非闲暇意义的旅行。比如我们的旅行有商务的,有劳务的,有出于种种原因迁徙的,旅游讲的都不是这些类型的“行”,它是和闲暇、观光,享受生活质量密切关联的。从一般的发展进程来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总体而言居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这个过程中需求层次也是从低到高不断有升级的客观需要的。能生存以后要寻求温饱,温饱以后要寻求发展和享受,物质层面的需求得到比较好的满足以后,一定还有精神层面、文化层面的,更具情趣、更多样化的这样一些需求产生出来,而且需要得到满足。

一开始在“旅游”的概念上,我们比较好理解的就是要有景点,要有目的地。这种景点的旅游,按照旅游目的地,去特定地享受生活,得到闲暇中间的获得感和愉悦的人生体验。我们过去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讲就是从这样一个着眼点上推动起来的。有些具体的因素可以使某一个旅游点一下子天下闻名。比如80年代初,我那时候还在学校学习,一部轰动全国的电影《少林寺》,使嵩山少林寺成为以后几十年始终热度不减的旅游目的地。这个少林寺成功地开发为旅游目的地所带来的效应,当然是多方面的,当地的经济发展被推动,中国过去传统中的武术得到宣传,在很多的场合被人们关注,结合其他一些活动,这样的武术和相关的文化得到了弘扬,而且成为中国和世界交流中的一个中国特色,等等。我们后来注意到,这些景点是可以串在一起的,在实际生活中有“黄金旅游路线一条龙”的开发。黄金旅游一条龙开发中,大家自然注意到它还需要有其他的建设事项的配套。这个旅游的一条龙,更要求串在一起的交通干道要达到一定的水平,交通工具要达到这些旅游者用户体验上过得去的满意度,能够得到保障的服务供给水平,等等。这些在互动中进一步发展。

现在我们注意到,领导层、管理部门已经确立了全域旅游的概念,我觉得这显然是在旅游概念上的一个升级。这个升级版,适应的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提高质量升级发展的客观需要。

对旅游领域里的全域旅游怎么进一步理解,相关全域旅游的各种各样的开发建设怎么推进,这是我想谈的第二个层次。首先想对全域旅游做一个定义,它是一个相对概念,比如我们有一个特色小镇,这个小镇里有若干个特定的观光点,把它们规划和连通在整个镇的范围内,这是不是算一个全域呢?也可以理解为一个镇地方政府辖区之内的全域。当然我们实际生活中说的全域,一般是更开阔一些的。中国人习惯上讲的“全域”,至少要有更大范围,比如说一个市、一个省,从镇到县到市到省,这个“全域”可以把它的边界定义为不断扩大。省与省相联,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全域,我觉得也是可以在这方面有针对性地给出定义的。听说云南的香格里拉命名之后,另外一边,四川方面实际上在这方面也有他们的诉求,是不服气的。不服气怎么缓解矛盾呢?就提出了一个大香格里拉的概念,云南迪庆那边跟四川稻城那边,不是简单地争谁是香格里拉了,就用一个大香格里拉的全域概念,把这个香格里拉旅游目的地覆盖了。香格里拉作为大香格里拉它是不是也是一个全域?这种相对的全域概念,它都需要落在具体的对象上,无论什么样,必须要有一种通盘的规划。这个定义下全域之内的各个单元,各个组成部分,需要协调配套,共赢发展。而在一个一个的全域,在实际推进过程中有可能互相对接,可以扩大范围。原来所说的全域和其他另外几个区域对接以后扩大它的边界,扩大它的定义范围,还是在寻求共赢多赢。实际生活中旅游发展起来的共赢多赢,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不是简单的有你无我的竞争——竞争肯定存在,但是如果发展得好,是大家一起跟着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旅游事业,在这里面实现自己的诉求。

共赢的发展我们现在是不是还可以说得更开阔一点?已经从现在我们一般理解的地球上的国度,开始向太空延伸,我们现在已经听说有最高端化的私人太空旅游,要价不菲,但是已经排了很长的队。世界上必定有这样一些有钱的人,他愿意体验一下,在自己人生中有这么一段他认为很有价值的记忆——我到太空旅游转了一圈。这些表明,全域旅游概念之下,我们看到它的边界是可能动态扩展的。如果我们从理论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发展正是适应消费升级、用户体验的升级,反映的是经济社会供方需方互动中间,我们应该特别看重的应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给出新的有效供给。老百姓的这种需求,如果按这样来考虑,它是没有边界的,科学家已经在讨论未来几十年人类可能要移民到火星。总有一些人愿意在这方面做最先的尝试者,那算不算一种旅游呢?你也可以定义为,一开始可能是移民,有去无回,到科技更发展了,是不是也可以有去有回?这些现只能设想,但它的边界绝对不会限于某一个我们现在看到的操作边界。

在实际生活中我作为研究者愿意琢磨和观察,我们现在实际生活中的全域旅游在一个一个特定的范围内,看着已经各有特色。前些年就听说杭州——这是著名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一个旅游目的地,管理部门想到把所有西湖景点的门票取消。这是什么目的呢?它就是有一个全域的谋划:看起来收入在门票这方面损失了,但老百姓觉得特别符合他们的心愿,就更积极的到西湖和周边去旅游,带动的是和旅游必然发生联系的其他的餐饮、服务,还有互动中间,产业集群得到更多的信息、资金,与各种各样的发展机遇融合。杭州西湖一带的旅游又带动了与西湖远一点的,比如说西溪湿地的开发等等,自然而然延伸出来、推动起来新的发展。所以,后来听起来对于西湖整个景区取消门票,评价是比较正面的。老百姓原来在开始有这个旅游愿望的时候,毕竟很多人精打细算,你既然收了门票,他想反正我看了到此一游了,好像心愿满足了,住都不愿意住了,你现在免门票,人家踏踏实实住下来,很高兴、很悠闲地一个一个景点免门票去参观体验,这是很好的一个在特定区域按全域旅游概念作出的创新谋划。

另外,我也知道,前些年曾经在财政部科研所工作过、后来到国家计委(现在叫发改委),以后又到桂林工作的李金早同志,现在是国家旅游局长,他在桂林的时候,主导了一个打通整个桂林水系(我记得应该叫三湖两江)的全域谋划。整个水系打通,水质改进,对旅游方方面面的因素做一个通盘谋划以后,以点带面的效果出来了。原来我们知道桂林有些著名的旅游点,但到了那儿以后,可是个全域概念,整个水系的旅游打通在一起,成为一个桂林旅游升级的发展。似乎这里面也借鉴了杭州的一些经验。在整个水系沟通的同时,陆上的交通通过招投标,确定一些民营的公交公司,开通免费的旅游干线。当然免费旅游干线也匹配上另外一些有现金流的公交线路,一起打包,由这些民营企业经过竞争以后取得运营权。这又是一个在地方辖区里实际上全域旅游概念之下的很有特色、有新意的设计谋划。无非就要找到这个互相促进、共荣共生的机制,使整个旅游的局面和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局面更有生气,更有吸引力。

当然,也有一些值得总结的有争议案例,点到为止,探讨一下。比如湘西,这是沈从文的故乡,也很有名了,这些年知名度不断提升。前面一段时间,当地的管理部门想到干脆把入城环节做成一票制,谁进湘西城门那样一个关口,把大通票买下来。这个想法有没有道理呢?显然也有它一定的道理,便于管理,锁定现金流,大家来了以后,也不要在城里面每个景点都去买票了,买一张通票以后,想怎么看怎么看。意愿是好的,但听说有些副作用,老百姓这方面也有一些意见,到底怎么样去磨合呢?还不好绝对化地简单地说这个事情是成功还是不成功,还需要进一步总结经验。

各个地方的情况确实是千差万别的,在不同发展阶段上,不同种种因素影响之下,特定的定制化的设计,没有绝对的十全十美,还是要动态优化全域旅游概念之下特定对象区域的通盘谋划水平。在这个创新发展中间允许试错,允许在试错的过程中交一点学费,但总体来说还是应该及时地总结经验,及时地形成老百姓用户体验、评价上比较够格的评价结果,这是可以通过一系列指标去跟踪观察、动态优化的。

再往下要说到今天更重要的一个主题,就是第三个层面,我想谈一下怎么认识创新发展中的房车自驾游。自驾游这个概念已不新鲜了,国外早早就有租车系统,租了车以后自驾游,并不要求你一定是自己把私家车开得很远到某一个谋划的旅游区域里完成旅游。今天我们又把它推了一步,推动到房车的自驾游。如果从运营模式来说,可能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自己买房车,一种是到了某一个租车点租房车,都属于这个概念下的房车旅游的具体选择。但这个选择在中国实话实说,现在还是刚刚冒头。我的知识面里,觉得中国在这方面要承认,我们比其他一些经济体已经远远落后了。这种房车自驾旅游显然带有个性化、定制化、按照自己意愿更好地特色化的这样一种属性。我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在美国做过一年的访问学者,1988年到1989年那个时间段上,我在美国就注意到,美国的房车自驾旅游已经非常普遍,当然和它配套的,就是房车的供应,房车旅游所到各地的营地,最方便的信息供给(可不像现在有移动互联的手机),那时候已有全套的信息供给体系,在一些交通干道上有明显的招牌,信息的提供,到哪儿可以索取免费的相关信息,怎么解决前面需你设计路线去达的房车宿营地。在美国这也是社会成员、居民的收入上升过程中,旅游多样化选择中显然的一种升级发展。中国到了现在,改革开放将近40年的时候,我们的升级发展在这个具体旅游形态上的需求,显然已经浮出水面。我们在有了全域旅游这个概念后,又越来越认同个性化、特色化、定制化的旅游。这种既面对某个全域对象,又有自己个性、特色落实于中间的旅游活动,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自由选择的空间前所未有地扩展开来了。一个旅游的家庭,或者好朋友,驾着房车去旅游,和自然融合,去观光体验人和自然和谐的那种机会,是前所未有的多样化的。你走到哪个地方想停就停,时间节奏掌握想快就快,想慢就慢。还有亲人之间,一方面跟外面的对接感觉是无障碍的,一方面亲人朋友私密的空间却是非常实实在在的,进了车里就是一个小天地,出去就是山川、自然风光。这样的一种体验当然是非常明显的升级体验,许多老百姓旅游消费升级的要素,都可以在这个房车自驾旅游里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我个人认为各个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各自有不可避免的个性,但却是又具有共性。老百姓越来越有钱了,有驾车能力的人越来越多了,旅游的发展已经非常明显地分散化、个性化。首先从高端开始。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这种房车自驾旅游必然有一个大的发展。我们现在正在要踏上这个门槛的阶段。这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政府应该看中,市场人士、企业界也一定应该看重的发展机遇。这个机遇抓住了,对方方面面一定是共赢的结果。

有些旅游,它的表现是排浪式地由中心城市往下传递的,比如北京在80年代、90年你在很多的旅游点看到的,还是前面有一个导游举个小旗,后面跟着一大片,呼呼啦啦一二百人、甚至三四百人这样团体的旅游。最近这些年在北京这种情况很少见了,但是我前段时间到贵州的毕节——毕节在过去概念里认为是一个欠发达区域的代表,实话实说,前几年我们还在社会新闻里听到毕节一些贫困家庭、留守儿童不幸的事件。但我到了毕节,发现从面上来说,整个辖区之内的基础设施在这些年中央和省积极支持之下,已经得到了系统性的建设。那里建成区的风貌是非常现代化的,而且已经延伸到那边非常看重的旅游景点的发展、生态农业的发展。到了下面那些小的场景,也都是按照高标准来匹配基础设施建设的。比如在毕节境内,有红军过去四渡赤水的旧地,非常著名现在开辟为长征红色旅游景点。我到了赤水上,看到的可是前些年北京前面一个导游,后面跟着一大群旅游团队这种场景的再现。很多的旅游团队,就是排浪式的再现过去在北京等等中心城市出现的国内旅游的浪潮。它这种传递是不是也给我们一个启示:以后北京和其他大中城市民众潜在的旅游意愿,会对应到更多体现出自驾房车游需求,这是升级发展的形式。在这些大中城市,相对而言收入水平比较高,文化积淀比较深厚,旅游的意趣上首先多样化起来的人群,由他们发展自驾旅游之后,这个发展过程还会向中国的中小城市传递。以后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会进入致富的过程,越来越多的人在旅游中不会仅仅满足于前面团队的旅游,某些景点的旅游,也自然而然会跟上加入自驾旅游的发展潮流。

在这方面,我们还得具体探讨一下在中国如果认识到这是一个发展中大的机遇,是方方面面应该顺应着老百姓的需要来提供匹配要素的事项,是社会生活里的一个重要的推进发展的着眼点,那么至少有这样几个供给要素不可回避

第一,在中国发展房车自驾旅游车,到哪里可以比较便捷地让老百姓、让有意愿的人购买或租用。我现在不太了解这方面的信息,但是我知道已经有今天到会的企业界朋友在这方面做了前期努力,已经形成了初步的供给能力。以后我们可以借鉴国际经验,结合中国特定的国情,形成供给体系。关于房车,以后在信息来源上可以很便捷地让有意愿购买的人去了解,去比较,去下决心我自己出手买什么样的房车。或者我想先租车,这个租车的系统怎么建立可能就更复杂一点。中国一般的租车业,其发展跟欧美相比,水平相差应该讲非常明显。但是我觉得,在我们十九大精神指导之下,让人民过更美好的生活,要乘势加快追赶人家欧美先进水平的步伐。加快步伐的一般的租车业和房车的的租车业,能不能汇成一股发展洪流,我们没有必要像欧美那样,一般的租车业发展很长一段时间以后,房车的租车业跟着上来,我们可能缩小他们之间的距离,来一个一起的超常规的追赶式发展。这是有明显的社会需要的,我们应该在这方面调动潜力来顺应社会发展。

第二个需要匹配的,显然是我们房车旅游的宿营地。我观察像欧美的经验,整个政府辖区里,要相对均匀和有重点地分布这些宿营地,特别是在成为热点的旅游目的地的周边,要适当提高密度,把它通盘谋划好。这个房车旅游宿营地的情况,就是交通上相对便利,进去以后一个一个的车位,可以让车停下来就马上接电接水,也可能旁边还有一些方便生活的商业的小网点,还有基本的信息指导,安全保障。应该让驾车者心里踏实,能够达到这样的基本要求。在中国,就必须再经过一个建设过程。前两年在山东,和江苏交界的微山湖区域,我就接触到他们地方政府层面的设想,要借助PPP来推进辖区的一些公共工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就包括旅游线路上的项目开发,他们提出在微山湖湖区,应该考虑有以PPP机制支持的房车旅游宿营地的建设项目,我是非常认同的。在那儿看起来,这个事情可能稍微有点超前性,但是及早谋划,可在适应社会需要方面会以有效供给来引导需求。因为驾车者如果知道那里有宿营地以后,他会动心的。因为微山湖那个区域的特点是什么?它并没有一下子说起来就形成概念的什么少林寺、兵马俑这种旅游目的地,但你到那边的体验,就是那个湖光山色,茂盛植被,合在一起那种特定的氛围,那种详和静谧,那种人和自然可以亲近,好像很平民化地亲近起来的那个感受,那是很独特的。你当然就可以设想,在微山湖周边的区域,虽然没有特别有名气的旅游目的地,但告诉驾车者这边的营地很方便,你们到这边体验体验旅游中的乐趣,这一定是很值得考虑的一个开发的方向。这只是顺举个例子。其他的各个地方,各自不同的自然风光,各种各样的旅游资源完全可以定制化设计,但是一定要配上生活中间最基本的要素齐全的宿营地这一支持条件。

第三,在基础设施概念这个层面上,更大的一些交通网络建设要求,可以匹配其他的一些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来相辅相成。比如我知道贵州那样一个过去说“地无三尺平”的山区,这些年已经经过超常规的发展,做到了县和县之间、所有的县都有高速公路相连。这样一个高速公路网络,对于在贵州设想以后怎么样去推动房车自驾旅游,是一个非常好的基础设施支撑条件。类似这种高速路县县通的情况,在全国至少还有若干个省级行政区达到或者接近达到。在它们的全域旅游之下配上自驾车旅游,更有基础设施支撑条件。在青藏高原虽然不能说这么成网,但是我知道毕竟这么多年努力之下,也已经有了最基本的一些干道,这些干道的支撑意义是不可忽视的。这些干道如配上宿营地,配上其他的一些要素供给,可设想以后到青藏高原的自驾车、房车的旅游,会更成气候。

第四,一定要注重这方面的投入有特点,要求有PPP式的创新。这些基础设施、宿营地等等,政府有心想做,但是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们现在政府面对的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千头万绪,必须考虑以PPP机制创新来更好地把自己的发展战略,落到实际生活中间,让它变成现实。所以,一定要抓住把政府体外的民间资本、社会资金拉过来,在一个高水平的政府牵头的规划之下,去发展建设和房车自驾旅游匹配在一起的基础设施、宿营地,还有其他的硬件。当然也包括文化层面的推介推广。

这就说到第五,我们房车自驾旅游,需要有一个在文化层面润物细无声、再加上有意突出重点造成社会影响结合起来的推广过程。这是在文化氛围之下我们可以各显其能,大家互相呼应,积极来推进的。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现在越来越具有多样性,文化层面上我们对于房车旅游的一些软广告,介绍的文章,还有一些特定的某些事件的直截了当的广而告之等等,都可以考虑,充分来运用。包括我们今天这样一个论坛,客观上也在交流房车自驾旅游相关的一些信息,企业界的朋友们在这方面比我更有发言权。我认为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应该继续抓住的房车自驾游方面的工作要点。

总之,回到创新发展这个概念上,中国的创新发展实际追求的是一种超常规发展,有国际经验,还有我们自己初步体验之后,我们不能满足于常规发展,有可能实现理性供给管理支持之下的超常规发展。我们现在将近40年的改革开放过程,在不断的验证,只要我们紧紧抓住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及升华版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建设发展为中心的发展硬道理,我们的现代化之路会越走越宽,我们的超常规发展会使中国通过追赶最后达到赶超,和发达经济体的距离可以不断缩小。我们在旅游,在房车自驾旅游方面现在看起来明显的差距,一定能得到缩小。这也要匹配中国改革概念之下的“治理现代化”的努力,我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这方面面对着“守正出奇”的历史机遇。守正就是要结合市场资源配置机制,结合共赢共享经济这种前沿的包容性发展理念。所谓出奇,就是我们不能满足于简单套用别人的经验,我们必须根据自己的情况,各显其能,竞争中间出奇制胜。出奇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但我们的希望之所在,就是以出奇制胜来实现在中国的这种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超常规发展。这些是我作为研究者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谢谢大家!

贾 康 介 绍

现任全国政协委员、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导,中国财政学会顾问,中国财政学会PPP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发改委PPP专家库专家委员会成员,北京市等多地人民政府咨询委员,北京大学等多家高校特聘教授。1995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评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高层次学术带头人。多次受朱镕基、温家宝、胡锦涛和李克强等中央领导同志之邀座谈经济工作(被媒体称之为“中南海问策”)。担任2010年1月8日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财税体制改革”专题讲解人之一。孙冶方经济学奖、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和中国软科学大奖获得者。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曾长期担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1988年曾入选亨氏基金项目,到美国匹兹堡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2013年,主编《新供给:经济学理论的中国创新》,发起成立“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和“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任首任院长、首任秘书长),2015年-2016年与苏京春合著出版《新供给经济学》专著、《供给侧改革:新供给简明读本》、以及《中国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获评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和央视的“2016年度中国好书”),2016年出版的《供给侧改革十讲》被中组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国家图书馆评为全国精品教材。2017年领衔出版《中国住房制度与房地产税改革》、《新供给:创新发展,攻坚突破》、《构建现代治理基础:中国财税体制改革40年》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