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有的人宁愿玩手机,也不愿陪孩子一起学习
身为高中生的我,和在上幼儿园的妹妹已经有很大代沟,更不用说比我更大的表姐们。是今天晚上的事情引起了我的思考。妹妹
很活泼好动,会撒娇地请求,但两三句话后要求不被满足就会大声哭闹,大家说她霸道,但我觉得不是这样。刚才她很想和我们几个大孩子玩游戏,一开始说要玩写大字,但大家嫌累,她又拉着我们要表演节目,大家都很推脱,不想出丑。她便硬拉着她爸爸让他表演,他很不情愿,最后还是去了,很敷衍的样子又惹得我妹很不高兴开始哭闹。我就想,他出个丑让他女儿开心一下又不会掉块肉,那种敷衍了事的感觉反而很伤小孩子的心好吗?然后大家就玩笑的语气说我妹事多麻烦,带她太累。其实就多陪孩子玩几分钟,少看一会儿手机又不是多费体力的事,为什么大家却都如此不情愿?孩子爱玩也是天性吧,请你陪她玩一下也不是什么大事,但大家却乐于把自己的懒惰归结于孩子的调皮。难道是觉得,一个6岁的小孩抱着手机玩的样子比蹦蹦跳跳更乖巧懂事?后来我就说,既然大家都想坐着不想动,那么我们就玩谁是卧底吧。但就是这么不费体力的游戏,玩了几盘以后我姐也说,我们玩累了,休息一会儿吧,就又开始专心致志地打手游。我妹就抱怨大家都在玩手机,不跟她玩。大家还很委屈的样子,说她不守游戏规则才不陪她玩的,实际上是好几盘她第一局就被刷下来,还是冤死的,她不太高兴罢了,对一个小孩子这种情绪也不是不可以理解吧。说了这么多,我就是感觉大人总是习惯不把小孩子的话当回事,哪怕她请求你完成小小的一个心愿也是敷衍了事,以为仅仅这样就足够使她快乐满足。但是大人不知道,他们不认真的态度反而令她伤心啊。其实世上没有那么多熊孩子,很多看上去幼稚可笑的要求其实是那个年龄的孩子的正常需求,被关爱的需求,但是为什么,大家就是不愿意认真的去满足他们的需求呢?
这并非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大人忽略了孩子玩的需要,所以孩子愤怒了(看上去显得有些霸道,背后的原因是被忽略而产生的愤怒)。
不可否认,有时候陪孩子玩确实是很无聊的。比如,孩子要求把故事讲了一遍又一遍,反复要求玩捉迷藏的游戏,玩简单的大富翁卡片等,这些对大人来说没有挑战性的游戏不免是对父母耐心的重大挑战。很多父母即使陪孩子玩,也只是敷衍了事。
但是,在孩子的成长中,玩耍是非常重要的。能充分玩耍的孩子开朗、乐观、活泼、开放、富有创造力。心理学家均认为,玩耍对于孩子培养自主性、创造性、自发性都是非常必要的,能投入地玩游戏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没有机会充分玩耍的孩子(往往是父母本身的问题导致的),要么显得乖巧、自制、听话,要么多动、富有攻击性、寻求刺激、混乱。
为什么有些父母不愿意陪孩子玩耍?常见的是两个原因,一是跟父母身份认同有关,即还没有完成父母角色身份的转变;二是父母过份认同了教育者的角色,而不能成为孩子成长的参与者和体验者。
形成父母的身份感并不是生育孩子之后水到渠成的事情,而是要面临身份认同的转变,从一个「自由自在」的人转变为一个「有家有孩子」的人。这意味着要牺牲很多自己的时间,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包括如何建立亲子关系,如何更好的处理夫妻关系,如何赚钱养家等。有时候还意味着要牺牲发展的机会,比如出国、读书、升职等。不像其他的社会任务会有很多外在的奖励(比如升职加薪),为人父母所能得到的外在奖励并不多(当然有很多内在的奖励,比如亲子之间的愉悦感,亲密感等,但这些奖励是建立在良好亲子关系的前提下的)。
成为父母的这种身份转变并非那么容易发生。对于那些幼时没有被很好养育过的人,或者幼时父母关系存在严重问题的人,他们需要克服幼时成长过程中的创伤(比如被忽视、被抛弃、被虐待等)后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在创伤没有被修复的情况下,这些人会害怕成为父母。即使阴差阳错成为了父母,这些人仍然像一个未婚者,经常游荡于朋友之间或工作之中,而不愿意回家陪伴孩子。养育孩子的过程会自动唤醒幼时的创伤,因此他们潜意识地回避成为父母。
人性就是这样,自私自我,一般男主人这样的情况偏多。
有许多大人即使不玩手机也会有其他的爱好或者事情。
我觉得是因为大人更重视自己的感受,没有意识到家庭的重要性或者不觉得陪伴有什么意义。
这是个问题,很容易引起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
大人的家庭意识淡薄,不好用简单的对错来评价。但对孩子来说很不公平,因此我觉得要鼓励孩子大胆表达,跟家长表白:我需要你陪伴。
试试这样吧,我也爱玩手机,但我主要是看一些新闻和学习类的东西,每当我忘记孩子的时候,她就会很自信地来找我:我需要你的陪伴了!
都早点觉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