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武生之王金璐
五十年代中,被评为“高李厉王”四大武生之王金璐先生,还是有真玩艺的。
王先生生于1920年,少入中华戏校,排在“金”字科(本应排为和字科,因王和璐没王金璐响亮,所以排到金字)。14岁就由校方组织,他和王和霖一起拜了马连良,18岁被《立言报》发起在“童伶选举”中当选为生部冠军,那时他还是老生、武生两门抱。后拜入丁永利名下,在丁永利身边学艺、侍奉十几年,深得丁之喜爱,传授了不少真玩艺。在王之前,李万春、高盛麟、李少春、刘宗楊等,都是先后拜在丁永利门下弟子。当年,甚至到不是丁永利教的武生,京剧界完全不承认其是正宗“楊派武生”的地步。
从四十年代到1950年前后,王金璐艺术上逐渐成熟,在北京舞台上也享誉京华,也占有武生一席之地。五十年代中,他与高盛麟、李少春、厉慧良被评为“四大武生”,这四大武生中,高盛麟长靠、箭衣、关戏等大武生戏最好,公认是优秀杨派武生典范,但缺点是其长靠优于短打;而李少春则文武兼长,而大武生戏则不如高盛麟,但猴戏、短打优于长靠,逐渐向文戏转变,成文武老生第一;厉慧良武功亦好,但炫技成分太过,有一次演《坐楼杀惜》,杀人之后居然单腿吊毛,殊为画蛇添足,人谓卖弄技艺,过燥;而王金璐长靠短打较为均衡,在四十年代的北京舞台上,他属京朝派,多演楊派大武生戏,深受北索戏迷欢迎,当年万春全国跑遍红透,高盛麟、李少春则多长在上海演出,所以在京的王金璐终归成为武生行仅次于高盛麟的佼佼者。
1950年代起王先生在上海参加周信芳组团演出,此时武生名家高盛麟已被邀请赴武汉加盟武汉京剧团,高离后由王接演武生。但王金璐属京朝派,不属海派占优的武戏风格,于1950年代中又被调到陕西京剧团(此时厉慧良则加盟天津京剧团),后因演出《七侠五义》中腰受重伤,让他近二十年不能登台,几乎流落北京,但马连良在这个时候帮助了他,马先生当时说:“你是我打小的徒弟,我不能不管。”正是因为曾经先后受教于“南麒北马”,王金璐的武戏,与一般的纯武生不同,也有着表演上特殊的细腻的一面。
1970年代末,王金璐身体基本恢复了,这时候他主演和排演了大量武生戏,以精淬的武生艺术,终于再次享誉京华。当时的四大武生中,李少春已于1975年英年早逝,高盛麟、厉慧良虽风采依然不减当年,但当时除了教学演出和应邀演出,其实已经不太演出了,只有王金璐活跃在京剧舞台上。
对于高、厉二位,刘连群撰文说过,厉对高盛麟的艺术是十分敬重的,厉认为高的戏规矩、讲究,戏路子是北京的,但高盛麟受周信芳的影响,吸收海派盖派的东西很多,从而艺融南北。而高盛麟则强调厉慧良的戏不是只重技巧,而是非常重视表演方面的研究,是既重功夫、技艺,又重表演,重塑造人物。王与高、厉相比,王金璐的个人特色虽不甚明显,但他既融入了高盛麟的规矩、讲究,又化入了厉慧良重视表演、技艺的特点,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于八十年代初,调入中国戏曲学院,先后任教师、教授,与高盛麟(时先后任副院长、学院艺术顾问)、尚长春(教授)、傅德威(教授)等武生名家一起,培养了不少知名的大武生,传承了京剧武生一脉。1989年末至1995年,高、厉相继去世,王金璐终成为硕果仅存的武生大家。
1990年代京剧凋零,许多人纷纷改行,在这个大背景下,徽班进京二百周年的纪念活动,可算得上振兴京剧的一件盛事,照例要演出《龙凤呈祥》这样的大戏。那真是一个群星荟萃的大戏,张君秋的孙尚香,张学津的乔玄,汪正华的刘备,就连赵云,也是叶金援和王金璐前后出演,王金璐的赵云,动作潇洒飘逸,几乎一个动作一个好,看不出已经74岁高龄。但那次之后,就很少看到王金璐的赵云了。
王金璐一生练功不缀,八十多岁尚能朝天蹬,属前半生伤残不顺而晚来有后福之人,九十余岁驾鹤,以高寿论大武生,王先生当属第一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