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冬季养生与新冠疫病预防

【导读】庚子年新冠肺炎席卷全球,中国历经考验率先战胜疫情,目前已经临近冬季,国外疫情正肆虐欧美,中国国内顶尖的医学专家也发出了防止冬季疫情反弹的警告,寻道网在此形势下,特邀道医传人推出一期道医讲座课程:道医《黄帝内经》冬季养生与新冠疫病预防,希望能够惠及寻道网同修同好。众所周知此次中国率先击败疫情除了众志成城的人和之外,祖先留下的上古中医道医理论和成方药剂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在初冬,普及一下上古中医、道医对冬季养生治未病和冬季传染病的防治知识是有实用价值的。

【引子】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经典着作之一,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是中国最著名、最古老的中医典籍之一,也是一本包罗万象的奇异之书。它不像西医书籍那样总在解析生理、病理等专业词汇,它帮助我们认知日常事物中的玄妙智慧,比如东西南北、春夏秋冬……重塑中国人绿色养生健康理念的实用宝典,养生胜于治病,从传统中医养生文化出发,呈现绿色养生方案,春生、夏茂、秋枯、冬衰,生命的自然规律无法逆转,我们能做的只是从头到脚细心呵护,由内到外精心保养,将疾病拒之门外,让生命与健康一路同行。《黄帝内经》教会你简单生活,快乐养生的方案,让你一路步行到天年。实效养生方案,实效养生心经,让你一生受益。

【资料阅读】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讲了四季养生法则:“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指出违反气候变化自然规律会生病:“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动。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并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重要思想。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阐述的四季养生法则:“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具体阐述如下:
春 养 生
原文:“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试译:春天的三个月,是推陈出新生命萌发的时令。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气,万物欣欣向荣。此时,应该入夜睡眠,早早起床,闲庭信步,穿戴宜宽松舒适,让心情开朗愉悦,要保持万物生机,不要滥行杀伐,多施与少争夺,多奖励少惩罚,这是适应春季的时令,保养生发之气的方法。若违逆春生之气,便会损伤肝脏,使提供给夏长之气的条件不足,到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病变。
夏 养 长
原文:“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试译:夏天的三个月,是自然万物繁茂秀美的时令。天地之气相交,植物开花结果生长旺盛。此时,应该入夜睡眠,早早起床,不要厌恶白天长,千万不要发怒,要与夏天万物秀美的景象相应,使气机宣畅通泄自如,对外界事物保持浓厚的兴趣。这是适应夏季的气候,保护长养之气的方法。若违逆夏长之气,便会损害心脏,使提供给秋收之气的条件不足,到秋天容易发生疟疾,冬天再次发生疾病。
秋 养 收
原文:“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试译:秋天的三个月,自然万物果实成熟饱满。天高风急,地气清肃,此时,人应早睡早起,和鸡的起居时间相仿,以保持神志安宁,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季的特征,不使神思外驰,以保持肺气的清爽,这是适应秋令的气候,保养收敛之气的方法。若违逆了秋收之气,就会伤害肺脏,使提供给冬藏之气的条件不足,到了冬天容易发生飧泄之病。
冬 养 藏
原文:“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试译:冬天的三个月,是万物蛰藏生机潜伏的时令。水寒成冰,大地龟裂,不要扰动阳气,此时,人应该早睡晚起,等到太阳照耀时起床才好,要使神志内藏,安静自若,好象有隐私不外露,又好像得到想要的密藏起来,要驱寒取暖,不要暴露皮肤而令阳气损失,这是适应冬季的气候,保养人体闭藏机能的方法。若违逆了冬藏之气,就要损伤肾脏,使提供给春生之气的条件不足,春天就会发生痿厥之疾。
治 未 病
此篇最后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治未病”,既是本篇的重要思想,也是《黄帝内经》的精髓,更是传统中医的核心理念。前文讲的四季养生法,也是为了“治未病”,通过调整饮食起居、调理精神情志,顺应自然规律发展变化,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