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疗难疑——过敏性鼻炎、疝气

过敏性鼻炎

患者,女,24 岁,2011年1月12日初诊。患者打喷嚏、流清涕 5 a,加重2个月。5 a 前因感冒后出现晨起打喷嚏、流清涕,遇寒或异味则加重。2 个月前因气候变冷而复发加重。曾到某院诊治,诊断为过敏性鼻炎,使用息斯敏、扑尔敏、甘利欣等药物进行治疗,效果欠佳。现症见喷嚏阵作,鼻痒则发,流清涕,质稀量多,体倦乏力,少气懒言,偶有头晕头痛,面色白,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证属肺脾气虚,卫外不固,治以补土生金,益卫固表。处方: 炙黄芪30 g,炒白术 30 g,党参 20 g,当归10 g,陈皮 10 g,柴胡 6 g,荆芥30 g,防风 15 g,苍耳子10 g,炙甘草 6 g。水煎服,忌食辛辣刺激和发物,避风寒。3 剂后复诊,症状明显减轻,舌脉如前,继用上方加干姜 10 g,细辛 5 g。1 周后症状基本消失。嘱其继用该方巩固治疗,2天 1 剂。随访至今,虽偶因感冒而复发,但症状亦较轻。

按: 鼻鼽又称鼽嚏,相当于西医的过敏性鼻炎,多由肺气虚,卫表不固,风寒乘虚侵入而引起。脾为肺之母,脾虚则脾气不能输布于肺,肺气亦虚,风邪得以内侵而为病。遵此,用补中益气汤合玉屏风散治疗,补土生金,益卫固表,使虚得补,风得散,表得固,病得除。

疝气

患者,男,68 岁,患者因“反复在右下腹壁发现包块突出 2 年余,再发 10天”,于 2014 年 9月 17 日就诊。主要症见: 近 2 年余来反复在右下腹股沟区发现包块,坠胀痛,突出,站立、用力、咳嗽时出现,平卧时可消失,包块突出时用力向上轻轻推挤随即可消失。在外院经 B 超诊断为“腹股沟斜疝”,外科医师建议手术治疗,但患者考虑年龄较大,加之有糖尿病史,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但近 10天因咳嗽致再次于右下腹股沟区发现包块,坠胀痛,用力向上推挤不能回复,伴倦怠乏力,纳呆食少,眠差,大便秘结,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辨证为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治以补气健脾,升清举陷,行散止痛,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处方: 炙黄芪 40 g,党参 20 g,白术 15 g,当归 15 g,升麻 10 g,柴胡 10 g,陈皮 6 g,炙甘草 6 g,枳壳 15 g,橘核 20 g,小茴香 10 g。每 2 日一剂,水煎服。二诊: 服药 4 剂后右下腹股沟区包块坠胀痛减轻,用力向上推挤已能回复,倦怠乏力减,纳眠增,大便干结,日一行,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检查发现: 右下腹股沟区可摸到似拇指大小、质柔软,局部压痛的包块,用力向上推挤不能回复。三诊: 继服药 6 剂后右下腹股沟区包块坠胀痛愈,肿块已能自行回复,仅于用力咳嗽时出现,倦怠乏力好转,纳眠增,舌质转润。四诊:继服药 6 剂后右下腹股沟区包块未再出现,倦怠乏力愈,纳眠可,舌质红,苔薄白,脉细。随访半年后患者未见复发。

按: 疝气是指腹内脏器从腹壁肌肉组织薄弱处突出的疾病,男女共患,多发生于中老年、婴幼儿。本病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随着人均寿命不断增长,老年人群体不断扩大,所以疝气患者逐渐增多。疝气的形成和患者的体质有着很大的关系,多是由于咳嗽、喷嚏、用力过度、用力排便、小儿过度啼哭、老年腹壁强度退行性变等原因,腹内压力增加,腹壁组织薄弱等发生,多采用手术治疗。中医认为疝气是由小儿先天禀赋不足,伤于正气; 或年老体弱,筋脉松弛、脾胃虚弱,脾胃虚则中气亦虚,摄纳不力、升举无能而发为本病。《素问·至真要大论》曰: “下陷者举之”,治当取“虚者补之”的原则,故选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升阳固摄。中气不虚,升举有力,则下脱诸证可以自复其位。临床我们应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疝气效果甚佳。手术治疗疝气病只是其中一部分嵌顿疝,而手术后,复发率相当高。故中医治疗是非手术治疗疝气的一种方法,是不能耐受手术治疗的患者的最佳选择。

本文节选自2012年8月第32卷第8期《河南中医》之《补中益气汤验案3则》;2016年3月第31卷第 6期《光明中医》之《补中益气汤异病同治临床应用举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