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老手艺:锔盆碗
【写在前面的话】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必须要实现文化的复兴
而文化就存在于衣食住行之中
风土人情、山川器物
皆蕴含着民族的哲学、审美和价值观
发掘民间艺术
彰显地方特色
就是复归传统文化一条幽径
同时,我们呼吁:
实施“二十一天春节”
即新年前放假七天,新年后放假至元宵节
留住年味、创造更多团聚时光!
也呼吁降低房价、减少工作时间
让家庭有养育更多孩子的精力
因为人口是文化传承和传播的根本载体!
——孟子曰凡事需知晓
↓
↓
好了,正式开始下面的文章
沂蒙老手艺:锔盆碗
来源:微信公众号“沂蒙那些人和事儿”(ID:fanshidoudeizhixiao)
“锔盆子,锔碗,锔大缸啊!”这陌生的吆喝声,仿佛从古老村落里的巷陌中传来,把人带回到过去的手工艺历史时代,把破裂的瓷器摆正,对上碎片,细绳绑定,上弓打眼,截铜造锔,扬锤敲锔……整个动作一气呵成、行云流水,一个破裂的花瓶、一只摔烂的瓷碗、一把漏水的茶壶、一枚断开的镯子在锔匠手上很快就修补完整了。那若隐若现锔子上,闪耀的是锔匠的智慧和辛酸。 当前一些老手艺不断淡出生活,那些走街串巷的吆喝声,那些铿锵悦耳的物件敲击声,渐渐成为悠远的记忆。一些老手艺不再单纯是落后的或者必将被新工艺淘汰的技术,而是成为一种沉甸甸的文化符号,藏在对儿时的记忆中,回味无穷。 锔盆子来锔碗咾,锔锅锔大缸……沂水县64岁的张希明是个锢漏子,也捎带着干些换盆底换水筲底的白铁活儿。 这不,一家的盆底漏了,老张麻利地将盆底铰下来,手锤子叮叮当当一阵,将盆底敲出对接的胎模,再另拿张铝锅底,在铁砧上仔细地敲出另一面胎模,并将两者啮合一起,一阵轻锤慢打之后,盆底换好了,为了防止漏水,老张又用油泥将接缝处抹一遍,大功告成。 在老张手里,许多东西都能变废为宝。这不,一个锈迹斑斑的铁桶,被他改造成了冬天取暖用的柴炉。 眼看晌午,老张从车把上的皮包里取出一袋煎饼,一小袋虾皮,倒上一大缸子开水,左手拿煎饼泡水,右手用匙子挖虾皮下饭,十几分钟就完活。 吃罢晌饭,老张又做了几个小活,抬头看看日头偏西,他收拾起行头,准备开展上门服务。一户人家有一口子缸碎了,已经约好上门维修,老张想趁早拾掇,免得又黑又冷活干不利索。 锔缸是粗拉子活,也是比较赚钱的活。这是个淄博产的大釉子缸,据物主说,是别人不要他拉来的,不小心硌破成四五瓣,只好用铁丝捆住。 老张仔细观察,番决定用30个把子,花二十块钱解决问题,花多了就不值了。 钻眼、钉锔、抹灰膏泥,一气呵成。抹灰膏即美观也防止毛 细裂纹渗漏。 (图/文 闫方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