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为什么会恢复科举?程朱理学家们功不可没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北方蒙古族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他们的生活习惯等方面和汉族人有着极大的区别。唐宋时期,统治者为了选拔人才,都借助了科举,但是到了元朝,由于蒙古人是马上得天下,崇尚武力,但是为了建立统一的国家,元朝也不得不接受中原文化,但是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一开始,元朝统治者虽然推行汉化,慢慢减少对中原文化的排斥,但是他们对于汉人所建立王朝推行的选拔人才的方式——科举则是非常的轻视,以至于在元朝建立之后的三个帝王(元世祖、成宗、武宗三个皇帝)都没有开科取士。
公元1313年11月,也就是元仁宗皇庆二年,皇帝终于下诏在次年八月正式恢复科举,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元朝皇帝下令恢复科举呢?今天小佛就大家聊一聊这件事。
忽必烈建立元朝后,曾下令征集汉人中的饱学之士,并对这些人委以重任,如,董文炳(忽必烈称其为董大)、刘秉忠、张弘范等纷纷参与政事,但是整个朝政上所倚重的仍旧是蒙古人和色目人。汉臣们给忽必烈提议,希望通过科举考试来选用官员,但是遭到了蒙古人和色目人的反对,双方存在巨大的分歧,但是由于蒙古人的地位和军功很高,汉臣们在这次讨论中败下阵去。
没有科举,原本学习儒家治国之道的读书人们便失去了进入官场的机会,他们对于学习儒家之知识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正所谓学以致用,学而不用则不能体现其价值,有的人就此放弃研读经典,相反有的人则把原来需要用在科举考试上的精力用在了研读经典之上,“无科举之诱,贤者教之以经义,才者教之以治事”。
不过,程朱理学家们对于恢复科举的努力在此后数十年间从未中断,甚至有理学家王恽为了说服元朝皇帝,进行了大数据的整理,写下《贡举议》,认为元朝如果实行科举,必须要有新的革新,不能沿袭唐宋的一贯考试内容,应该紧跟时代的变化,重视程朱理学在科举中的地位,即以经史为主,重视学以致用。
不过真正影响皇帝做出恢复科举的理学家其实基本都算是元仁宗的一朝的大臣,他们分别是李孟、姚燧和赵孟頫。
李孟,一直研习经史,在地方上小有名气,不过由于当时没有科举,他便没有入仕的道路,只能在家开馆收徒,一时之间吸引了很多人来学习,不少人称他是程朱的后继之人。李孟的父亲看不下去儿子不混官场,于是再三要求他去寻找入仕的道路,恰好皇太后阔阔真(真金妃)为孙子海山、爱育黎拔力八达(后来的元仁宗)选聘名儒为师,陕西行省推荐李孟前往,李孟就此成了爱育黎拔力八达的老师。李孟于是开始成天给爱育黎拔力八达灌输程朱理学的观念,让他认为程朱理学是治理国家的重要工具。爱育黎拔力八达能坐上皇帝宝座,李孟也是出过力的,故而仁宗继位之后,李孟出任中书平章政事,主掌大权。
姚燧,元初著名的汉族儒臣姚枢的侄儿,同时也是元代大儒、著名理学家许衡的学生,对程朱理学研究颇深,后来在他老师的推荐下走上仕途,做到了集贤大学士,当时的人们奉他如文坛盟主。
赵孟頫,元朝非常有名的文学家、画家、诗人,他同时也是元朝的高官,曾官至集贤直学士,因为朝中蒙古人的排斥,他几次推脱掉皇帝给予的更高官职。元仁宗继位之前就听说了赵孟頫的贤明汉人博学多识,继位之后遂派人请回赵孟頫,任命他为集贤侍讲学士、中奉大夫。
李孟、姚燧和赵孟頫经常在元仁宗面前提起科举选拔人才的好处,赵孟更是支持:“人才所出,固废非一途……科举得人为盛,今欲兴天下之贤能,如以科举取之,犹胜于多门而进。然必先德行经术,而后文辞,乃可得真材”,同时,元仁宗从他们身上也看了儒生辅佐治国的能力。有意重启科举考试。
于是,元朝再一次暴发了恢复科举的大讨论,翰林院承旨程钜夫、中书平章政事李孟、参知政事许师敬、翰林学士贯云石等汉人官员参加了讨论,就连元仁宗都亲自表态支持科举,这一场讨论最后以恢复科举的支持们获胜。在这次讨论中,翰林院承旨程钜夫认为提倡修改唐宋时期科举的考试内容,倡议经学为主,也就是即程朱理学。
皇庆二年,元仁宗下诏书恢复科举,同时规定将程朱理学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程朱理学就此成为了元朝的官员,明清时代则更进一步成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
参考资料:《仁宗的“汉法”政治》;《论元朝科举对明清科举制度的影响》